人生來都是同情弱者的。在爭論過程中,我們著重會同情弱者去幫助打壓強勢者,而忽略了爭論產生的原因,選擇性的相信弱者口述的事實,勸誡強勢者不再繼續攻擊。在我的家庭中,母親在爭吵過程中往往處于相對的劣勢,于是更容易一邊倒的批判或是怨恨父親給母親帶來的痛苦。而今天我才明白,可能見到的相信的并非是事實的全部。
無風不起浪,無作為很難會起波瀾, 一個巴掌拍不響,越來越多的詞跳出我的腦海。我無法形容當下的心情,一位中年男士用愛心的圖片用玫瑰花的圖片來引起已婚中年女士的注意是存在何種的目的。可能我形容的不對但當時我只能想到一句“蒼蠅不盯無縫的雞蛋",母親雖說沒有對圖片有任何的回應,但也未見拒絕或者說阻止。
出于母親的角度,三十年的婚姻了,早已把愛情磨得傷痕累累,剩下的可能只是一個叫”家“的名份而已,越來越感受不到另一伴的溫柔細心關懷,而這時突然出現一位男士,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關心她的生活,細心她的點點滴滴,而她只需要偶爾回復一兩句就可以繼續享受這些,理所應當。假設明確拒絕了會出現什么,男士的離開或許帶走了些許陽光,或許也只是讓平靜的生活再恢復死寂般的軌跡上。帶著僅僅就是朋友的頭銜,出于朋友關心的道義,暫時逃避。
腦海中反復回響著曾因這位中年男士鬧過一次革命的事件中父親酒后說過一句話“我是真的苦,你不懂”,我相信父親當時是探嗅到些訊息,而我在這件事件中,曾對父親說“媽媽有異性朋友,但僅僅只是朋友,她不會出軌,都多少歲了,半個腳都踩進棺材的人了,我媽如果告訴我你有外遇,我也不會相信的”,一直認為是父親的更年期幻想癥作祟。如今想想,是不是太過于天真爛漫了。
母親一直在埋怨父親像看管犯人一樣管著她的出行,前幾年母親對我說不讓出去活著還有什么意義,母親身邊的同性友人都知道我父親勝似位監獄長,出去吃頓飯像被放行一樣開心。之前我會怨恨父親一切都是他造成的,母親不開心,我們家庭不幸福。可能母親的一些作為讓父親感受到壓迫,甚至威脅到整個家的完整,所以才會做出不當的行為。家果真是個不能講理的地方,越講越亂。
我不知如何讓母親知道分寸在哪里,可以存在但不能越界;如何讓父親知道多關心關心母親比發脾氣更有用
反觀自己的婚姻觀,十足可怕的恐婚者,沒有自控力也不能相信別人有這種自控力,能戀愛卻不能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