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4分享:《做,就對了:斯坦福大學未曾公開的成功課》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做,就對了:斯坦福大學未曾公開的成功課》。

成功聽起來是一個很大的詞,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但不論怎么定義,都繞不開一個詞:行動。如果沒有行動,什么都是空談。

所以今天的內容,主要關于行動。我們分3點來和大家分享:過多的信息會抑制行動,發現水的并不是魚和最小成本試驗法。

『過多的信息會抑制行動』

在傳統假設中,我們總認為選擇越多越好,商家們也熱衷于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先來看個實驗。

研究者在一家雜貨店的兩張桌子上分別擺上了果醬。一張桌子上包含6種口味,另一張桌子上的口味則多達24種。結果發現,只有6種口味的那張桌子果醬銷量是另一張桌子的10倍。

最終表明:在面臨過多選擇的時候,消費者寧愿直接選擇放棄。

大量的研究顯示,做決定本身就需要消耗行動的能量。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選擇多是好事,挑花了眼的結果就是什么都做不成,導致行動無疾而終。

『發現水的并不是魚』

英文里有一個詞組,很是形象生動,叫做“think out of the box”,可以翻譯成“跳出盒子去想問題”。

盒子,意味著你現在所處的環境。跳出盒子,就是走出你的習慣和固有的思維方式,擁抱新的可能性。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當戴姆勒的設計人員在汽車空氣動力學的問題上止步不前的時候,管理工程師帶著他的團隊去了自然歷史博物館觀察了一天的魚。后來,正是通過模仿一種魚的大小和骨骼結構,他們成功地解決了困擾許久的問題。

還有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在國外生活過至少三個月的人在創業和發明新產品上成功率提高了35%?!?/p>

如果你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也遇到了瓶頸,不管是有問題難以解決,還是對當前的境況不滿意,我們都建議你跳出你所處的“盒子”。你可以去嘗試一家從未吃過的餐廳、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甚至是去逛逛你從未去過的公園。

總之,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兒,拓展你的體驗邊界,你就可能對當前的問題有不同角度的認識。

『最小成本試驗法』

在精益創業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最小可用品”。

對于一部電影來說,最小可用品就是故事大綱。大綱通過了,才能繼續豐富整個故事。

那么在創業中,這個概念講的就是當你有一個你自認為很棒的構想時,不要試圖把資源、精力一股腦兒全投進去,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做出一個簡化產品,快速獲得用戶的反饋,再加以改進。

打個比方,假設你覺得在商場里擺上自動鮮花販賣機是個好生意,你沒必要搞上千臺自動鮮花販賣機,北上廣的商場里都去放一個。你可以先找兩三個商場,先測試一下客戶群體對鮮花的需求有多大。

這個概念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其實就是當你有一個設想以后,不要急著鋪大盤子,要等到你的設想被驗證以后再付諸進一步的行動。

比如你要換工作,又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另一份職業,你可以試著先去接觸那個圈子的人,或者找一份兼職、實習來試試。如果你想要換一個城市,就先去目標城市住一周或者一個月,而不是一股腦兒把家都搬過去。

總結一下:在做決定的時候,不妨適當地收縮選擇范圍,別挑花了眼;當工作生活遇到瓶頸的時候,拓展體驗邊界比執著于問題本身更有效;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以最小成本試錯才是提高成功概率的不二法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