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變成了誰 五種人格結構人格結構學的濫觴(1)
前面談到人自投胎后所經歷的“忘了我是誰”的人生過程,從“接受創傷”到發展“低層自我”“形成形象”,到最后“戴上面具”,這過程漫長而復雜,你我皆須度過,沒有例外無人幸免。另一方面,我們也從人類的四次元觀點來看這“忘了我是誰”的人生過程,從振頻最高、密度最低的自性本體一步步下降,經意念體次元、能量體次元,經過千山萬水的蜿蜒路程,最后落實到振頻最低的肉體次元,終于忘了我是誰。
這兩種不同的觀點都是在解釋忘了我是誰的人生過程,那么,“我”變成了誰?這“忘記”的過程是否產生了任何產品?這自性本體經過千山萬水最后落實到肉體次元上的終端產品到底是什么?我們到底變成了誰?換句話說,我到底“不是”誰?這一章節主要是回答這個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提一個關鍵人物:精神科醫師威廉·賴克。賴克原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但他所提出的論點和老師大相徑庭而不容于師門;他一生坎坷,最后以現代觀點會笑掉大牙的莫須有罪名卒于獄中。就心理分析來說,他雖不及弗洛伊德有名,但他對人性的精辟見解,為西方心理學開創一個嶄新局面,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傳統的心理分析面貌經他巧手一轉完全改觀,從治療師坐椅子傾聽躺在治療床上的病人回溯童年往事的靜態畫面,轉為治療師診斷時要病人脫掉層層衣物以觀察全身線條和肌肉發展脈絡,治療時要求病人大嚷大叫、頓足捶地或打枕墊等以發泄積壓情緒的動態畫面。
人格結構學的濫觴如果說弗洛伊德是近代心理分析療法的開山祖師,那么賴克就是近代肢體療法的開山祖師,許多以身體為中心的療法皆可說是賴克的后繼者或受了他很大的影響,包括心理學上的“焦點療法”(Focusing, Eugene Gendlin)“夢境過程取向療法”(Dreambody,Process oriented Psychology, Arnold Mindell)“神經語言方程式療法”(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R. Bandler & J. Grinder)“羅芬按摩法”(Rolfing, Ida Rolf)“生物能療法”(Bioenergetics, Alexander Lowen)“全方位呼吸療法”(Holotropic Breathwork, Stanislav Grof)“重生呼吸法”(Rebirthing, Leonard Orr),乃至于我們兩人在療愈時常用的“哈口蜜療法”(Hakomi, Ron Kurtz)及“核心能量療法”(Core Energetics, John Pierrakos),以及我們在臺灣教學時用得最頻繁的“升華呼吸療法”(Transformational Breathwork, Judy Kravitz)或特殊教育界普遍運用的“感覺整合療法”(Sensory Integration, Jean Ayres),我(至青)個人在治療語言專業上常運用的也是物理治療界熟知的“神經發展療法”(Neuro Developmental Treatment, NDT; Bobath)以及臺灣所知的屬于肢體動作治療類的“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 Marian Chace)等等,均受賴克的影響。
賴克追溯病人的背景資料發現,如果在幼年時期受到類似的創傷,長大之后就會形成類似的體形,而這些體形相似的人也會有類似的心理狀態,他把自己的觀察再加上前人的研究(如桑鐸·費倫奇〔SandorFerenczi〕等人),使得以下所要談“人格結構學”(Characterology, Character Structure)有了初步的雛人格結構學的濫觴(2) 形(1949)。當然,任何一個成型的思想學說絕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接下來的亞歷山大·羅溫(Alexander Lowen,1958)史坦利·凱勒門(Stanley Keleman)法蘭克·雷克(Frank Lake,1966)戴維·柏德拉(DavidBoadella,1974)約翰·皮拉卡斯及伊娃·皮拉卡斯、丹麥的麗斯柏·馬歇爾(Lisbeth Marcher, 1990)及布蘭能對此學說都極有貢獻。
特別值得提的是羅溫和精神科醫師出身的約翰·皮拉卡斯持續賴克的研究,兩人后來攜手共創“生物能量療法”(Bioenergetics),使得原本局限于生物學和病理學的人格結構學,加進了物理學和能量學,內容更形豐富。約翰后來自立門戶,手創“核心能量學派”,特別是在他結識通靈的伊娃后,他的學說加入了嶄新的觀點,使得人格結構學更多元化。 約翰在1967年46歲時遇見52歲的伊娃,4年后結婚,伊娃即是本書常提及的“道路工作靈修法”創始人,兩人的結合傳為佳話,也深深影響了約翰的思想意識形態,更為約翰的學說添上濃厚的能量靈學觀點。“道路工作靈修法”的訓練課程遍布歐美,“核心能量學院”總部位于紐約市曼哈頓,提供各種長長短短的訓練課程,我們兩人曾從這兩處受教多時,獲益良多。這兩大派雖然不似BBSH療愈大學是政府立案的大學,可頒發學士學位,但它們聲譽卓著,許多已擁有營業執照或碩士學位的心理分析師、社工人員、各種療愈師或精神科醫師都曾在這里接受再教育。
“人格結構學”后來加入的能量靈學部分不只來自伊娃和約翰,也來自布蘭能。布蘭能以上述從賴克一脈相傳的人格理論為基礎,再用她天賦異稟的超感透視眼所觀察到的現象,更深入討論每一種人格的能量體和能量模式,把人格結構學說再度發揚光大。 最后要提的人物是創“肉體動力學”(Bodynamics)學說的麗斯柏·馬歇爾。馬歇爾是丹麥人,有“北歐的賴克”的美稱,她研究人身上每一塊肌肉的心智體能活動發展過程,為人格結構學在肌肉發展方面打下更深厚的基礎。她聯合20多位治療師,花了長年工夫記錄、整理、分析一萬多個個案的治療資料,將人體每一塊肌肉的反應靈敏度,及其所啟動的心理議題、啟動的時段聯結起來。他們發現,人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有其心理意義,每一塊肌肉被啟動的時段各不相同。啟動是指小孩可開始“有意識”運用某肌肉(在此之前可能只是反射動作),若孩子運用某肌肉的沖動過早被壓抑,或創傷的壓力過于巨大,這塊肌肉對外界很可能反應過低(hyporesponsive),當這孩子長大成人后與這塊肌肉有關的心理反應則為退縮、消極、躲避的態度;反之,若創傷是在肌肉已發展完全后才發生,孩子必須抑制運用這塊肌肉的沖動,或將之保留在身體內,肌肉會因反應過度(hyper responsive)而出現能量阻塞的現象,其心理活動則為僵硬或抗爭的態度。譬如說上臂后內側一塊三頭肌是嬰兒學習爬行階段啟動的,此時的孩子正學習自立自主,常拒絕大人的協助,比如說當孩子不想吃大人喂的那口飯時,用手臂向外推開別人的手,就必須用到此塊三頭肌,由于孩子的意念為“我不要”,因此三頭肌的心理議題便是與拒絕或接受別人的給予有關,換句話說,和設定自己的“疆界”有關,有經驗的治療師可根據觸摸這塊肌肉的感覺,而得知個案在“疆界”問題上是否有健康的觀念和態度,從而給予適當的治療。
總而言之,上述所提許多大師分別注入個人畢生的智慧結晶,為人格結構學說奠下結實的基礎,因此而有了今天要和各位分享的內容。 第一型分裂型人格出生前至三個月第二型口腔型人格一個月至一歲半第三型忍吞型人格一歲至三歲人格結構學的濫觴(3) 第四型控制型人格兩歲至五歲第五型刻板型人格三歲至六歲或青春期五種人格依據童年受傷的時間而排列以下將談人類的五種人格,這五種人格大致上是依據童年受原始創傷的時間先后而排列分類的,比如“第一型分裂型人格”受傷時間最早,為出生前至三個月,“第二型口腔型人格”為出生后一個月至一歲半的母親哺乳期間,“第三型忍吞型人格”則為一歲開始發展自主權期間,一直到訓練大小便的三歲,“第四型控制型人格”則為兩歲至五歲,而“第五型刻板型人格”為三歲至六歲甚至是青春期。 為了討論上的方便,此處為每一型人格界定一段時間,事實上每一型人格的原始創傷發生的時間并無明確的分界,就如同每個孩子發展的速度因人而異,比如我家小明一歲叫媽媽,小明的弟弟到一歲三個月才叫,而隔壁鄰居的孩子九個月大就會叫了。
至于怎么會受傷?受傷的原因是什么?此處的創傷是針對需要來說,人類在孩童時期發展迅速,為了成長,每一階段都有其特定的需要,當需要不能滿足時創傷就形成了,比如第一型剛進入人間的孩子最大的需要是要感覺受歡迎且受人疼愛,第二型的孩子的需要是吃喝拉撒有人料理,第三型忍吞型人格需要自立,第四型控制型人格需要經驗對權力的掙扎,第五型刻板型人格需要發展肉體和能量體上的感官能力,若這些需要在當時未予滿足,就種下了此人此生創傷的種子。
以下分別以創傷、低層自我、形象自我、防御模式、面具自我、高層自我、肉體特征、能量體特征等面向,一一詳述這五種人格。或許是因早期對人格結構學說有貢獻的人物大多為精神病理學家出身,所以五種基本人格結構的名稱都帶著濃厚的“精神病”味,但本書不直接翻譯,而是根據每種人格的特質重新命名,原文名稱則附在標題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