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下為讀書筆記及自己的感悟,打勾為推薦閱讀。
【2018年1月】
1.《此生未完成》于娟?
這本書是我的母親推薦閱讀的。
在拜讀時,我數度幾欲落淚,又被于娟言語間的生命力和朝氣所感染,破涕為笑。
她是這樣一位理智、樂觀、博愛、風趣、情智商雙高的人,在與乳腺癌不斷斗爭的最后一刻,仍做到“無畏施”,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對人性的思考,無私分享出來。2018年的第一天,讀到這樣一本書,實屬我之幸事。珍視生命、情感與自己珍惜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1.1
2.《背包十年》小鵬?
“可以分明感到空氣中有六個感嘆反問句發散出的一股酸臭氣在我的臉上液化,普通的孩子會被腐蝕,天生反骨的孩子會分泌出一層保護膜。”
“一件好物可以傳世,不僅在于它能夠抵御自然的侵蝕,戰火的洗禮,還在于它能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們心中傳承,并且讓他們在心中記掛,在夢中相見,那早晚,他們會尋蹤而至。”
“旅途中總會有許多不期而遇,或者是人,或者是事。”
小鵬寫自己將洗出來的照片送給老撾孟威村的孩子們,孩子們的欣喜若狂讓你感同身受:“走在最前面的我回頭看到身后的浩浩蕩蕩,那感覺就像是個等待加冕的國王。”
“我看到白墻,灰瓦,殷紅的吊廊;我看到藍天,綠樹,淡黃的草房;我坐在湖邊,曬著溫暖的陽光;我鉆進雪山,看山泉自在流淌;我喜歡隨意翻開一本閑書消磨時光;我喜歡觀察屋檐上的蛛網慢慢成長。流浪的時候,我脫掉偽裝,在街頭自由自在地放聲歌唱;? 走得累了,就把雙腳放在地獄,把眼睛擱在天堂。”
對生活與自由極度熱愛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小鵬在印度仁愛會當義工的經歷,與《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結合起來看,更顯唏噓。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只能盡力去改變自己的言行,改變身邊的微小事物。小鵬的人生令我欽羨不已,自己也要向自由的內心不斷靠攏。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1.3?
3.《月亮與六便士》毛姆
庸俗如我,只覺得這本書大抵能用這么兩句來概括“啊!藝術家!”“呵。女人”。
作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中年男性斯特里克蘭德忽然拋妻棄倆孩子(現金一毛都無,房產和家中物品留下了,一生沒與妻子辦離婚手續),前往外地立志成為繪畫藝術家。在朋友(后者單方面認為)施特略夫家養病時,與其妻勃朗什好了段日子,后分手,勃朗什自殺身亡。來到塔希提島隱世作畫,和一個深愛他的十七歲女孩愛塔(有地皮、房產和存款)在一起,生了幾個孩子,最終眼盲且患了麻風病病逝。他生前窮困潦倒,畫被幾乎所有人嫌棄,死后出名畫值千金。中間穿插了一個阿伯拉罕放棄社會地位等追求理想的小故事。
斯特里克蘭德對世事混不在乎,不畏人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中的藝術。文中含蓄表達了“要想日子過得順,別當圣母我本位”和“人格獨立與經濟獨立同等重要”的思想。對女性的刻薄評價和刻板印象有失偏頗太多,此生大概只會讀這一次了。
另:毛姆大概是對厚嘴唇有特殊的偏好,多次細致描述斯特里克蘭德的有肉欲(?)的嘴唇。
? ? ? ? ? ? ? ? ? ? ? ? ? ? ? ? ? ? ? 2018.1.4
4.《當呼吸化為空氣》保羅·卡拉尼什
保羅·卡拉尼什稱得上“學霸”,從斯坦福、劍橋到耶魯,由英語、文學、哲學專業,轉而學醫。
這本書寫于他患上全世界只有萬分之零點一二的人會在36歲前得的肺癌之后。
保羅對醫生職業與人性的思考,深深地打動了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在工作時用心投入其中,是起碼的職業道德。正視死亡,對生存意義與死亡進行探索與思考,坦誠面對死亡。這是多么難的事。愛不能戰勝苦難,卻能在信心難以維系時給予你前行的勇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8.1.5
5.《與機器賽跑》埃里克·布林約爾松、安德魯·麥卡菲
因為羅振宇的推薦,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內容像一篇長論文。
“技術性失業,即因為我們新發現了大量減少使用勞動力的手段,而又尚未及時地給勞動力找到新的用途,導致的失業。”
技術進步帶來了社會總財富的增長,和中財富的停滯(此處作者舉了個生動的例子:比爾蓋茨走進了一家聚集了50名建筑工人的酒吧,恰好此時最貧窮的顧客走了出去。平均財富大幅度增長,而中值顧客的財富并無變化)。
作者反復表述了自己的觀點:“部分人會在與機器賽跑的途中出局”。隨著技術提高,出現“贏家通吃”局面,如明星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如網絡傳播)提升了知名度引起酬勞飛漲。
但也提出了應對技術性失業的方法:“需要一定程度身體協調性和感官直覺的肢體活動比基本的信息處理活動更能抵擋自動化進程,這個現象叫做‘莫拉維克悖論’。”、“視覺、精細的動作技能和運動能力,更難實現自動化。”、“把簿記員、銀行柜員或半熟練工廠工人的工作自動化,要比把園丁、理發師或者家庭保健護士的工作自動化更容易。”,當然,“隨著數字技術不斷改進,未來幾十年,或一種技能是否認能為人類獨霸,我們說不準。”
書中表述之所以這次技術革新帶來了如此大范圍大規模失業,是因為不像以往的工業革命,這次的技術變革更快更全面,近乎覆蓋了社會中的每個行業。
結合羅振宇在《邏輯思維》節目中一直講的“互聯網思維”,危機感很重。如果不能改變思維學習新知,注定會被時代浪潮所淘汰。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1.5
6.《身份的焦慮》阿蘭·德波頓
文中的“身份”指“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這本書建議和作者的《哲學的慰藉》結合起來看,會對哲學產生許多和從前不一樣的理解,或許哲學要比原以為的有趣。
“財富迅猛增加,物質的進步是如此令人炫目,然而同時出現的是民眾對自己身份的焦慮不斷加劇,他們越來越在意自身的重要性、成就和收入。”? ?
“貧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導致的身體上的痛苦,而是他人對貧困狀態的負面反應所導致的羞恥感,是貧困狀態違反了亞當·斯密所稱的‘既定的社會體面原則’所產生的羞恥感。”
阿蘭也提出了應對身份焦慮問題的辦法:“通過旅行——在現實中旅行或者藝術作品中旅行——去感受世界的廣闊無垠。”
很喜歡文中的這段話:“我們往往把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歡人際交往的人。這樣的說法就像把一個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歡散步的人一樣。”
“世界上并沒有陌生人這回事,只可能因為沒有意識到他然后我們就相處需求和弱點從而對他人產生一種陌生的印象。”
“決定我幸福的不是我的社會地位,而是我的判斷;這些判斷是我能夠隨身攜帶的東西……只有這些東西才是我自己的,別人無法從我身邊拿走。”文中摘自愛比克泰德《談話錄》
固有的觀念,并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富有并不僅指擁有金錢和物質。不應該僅憑個人是否在金錢和社會地位上取得成就,去判斷對方是否具有社會價值,對其產生偏見。
人因為有了理性,會在被人另眼對待時,進行自我分析和評估,是該修正還是堅持自我。而非“將自己的觀點建立在直覺、感情和習俗之上”。為自己而活,不要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如何。人終有一死,嚴肅認真地對待生命。問問自己的內心,是否喜歡如此刻這樣活著。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1.6
7.《奇特的一生》格拉寧?
這本書是根據真人事跡改編的小說,也是一本時間管理實踐者書籍。書中沒有就時間管理的方法詳細展開討論,而是直接展示出:一絲不茍地運用時間管理方法后的人生大概是這樣。經常自問“時間都去哪兒了?”的人們,或許能從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主人公柳比歇夫在年輕時樹立了人生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先后自學了數學、哲學、生物學、分類學等。
他有一套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清晨頭腦清醒,我看嚴肅的書籍(哲學、數學方面的)。鉆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以后,看比較輕松的讀物——歷史或生物學方面的著作。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他指出:“沒有計算的計劃是盲目的計劃。”
柳比歇夫古板到有趣。他將一日一月一年的時間運用,做何事用了多少時間,加以記錄整理總結。恰似一個行走的“番茄鐘”,卻又不是機器人,有著深切地自我認知和情感。柳比歇夫五十六年如一日地專注和堅持,是我最敬佩的。有效的時間管理,并非為了讓人機械化,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對自己生活的真實掌控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1.6
8.《情感暴力》加藤諦三
這本書核心思想是:別當“包子”。
人一定要“我本位”。不要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謹慎觀察身邊的人與事,對來自父母或伴侶或者身邊其他人的不公對待,勇敢說“不”。對于認為自己的自我價值沒有實現和被肯定的人,多鼓勵多表揚,少些針鋒相對明褒實貶。
文中的一個觀點很有意思“當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矛盾時,真相往往隱藏在非語言信息中。”也就是我們平時講的“看對方實際做了什么,而非嘴上說了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201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