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荷的筆墨生活
一、讓子彈飛一會
看過《讓子彈飛》這部經典電影的人都知道,姜文飾演的主角把縣長一職奪取之后,帶領鵝城百姓攻打碉樓的時候有一句經典臺詞:“讓子彈飛一會,我去睡會。”
這一句話看似沒有什么深意,但細究起來,其實別有一番意味,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特別好的教育方式和處事方式。
讓子彈飛一會。
蘇荷是一名高三教師,一直工作在高考備考工作的第一線,時常會因為學生的事情感到抓狂,有時候休息不好,情緒也無法保持常態(tài)的穩(wěn)定。
在高三的工作中,更多的事都是與學生交流打交道的,在一些教育引導學生的實踐體驗中,讓子”彈飛“一會,事情處理起來就容易很多,雙方冷靜下來,認真理性的面對問題本身,而不會產生暴怒情緒。
最近學生復習備考進入了典型的“高原期”,就像到了高原地區(qū),呼吸困難,運動緩慢,學生們開始對自己的目標淡泊,動力不足,倦態(tài)成了普遍的現象。
有一天早晨,他起的很早,趕到學校,及時了解、查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時間一直到了朗讀課的時間,七點鐘,但有一位學生還遲遲沒有到校,班干部打電話聯系,家長最后回應說,很快就到校了。
時間到了七點一十分,她終于到了。
但是,讓他疑惑不解的一幕出現了。
這位同學進門后狠狠的把門摔上,在全班里發(fā)出了很大的響聲,而且還惹得部分學生唏噓而笑。蘇荷頓時有點尷尬,心中細想:“來遲了還這么大的脾氣,這孩子怎么能這么囂張啊!”
于是,蘇荷讓她到辦公室來,想問個究竟,我想起了這么早,遲到很久了,為什么還這么大情緒,他心里也有些不安定。
怒氣情緒上來,他問。
“你為什么才到學校?”
她氣勢洶洶的說:“睡遲了么”,這句話說的很不負責任的感覺。
這時他看到她耳朵上的耳釘,之前他提醒過她戴耳釘的問題,中學生是不能戴耳釘的,這時讓這位負責的老師更不平靜了。
“你的耳釘還沒取下來?!我上次不是給你說了嗎?為啥還不好好養(yǎng)成習慣?”,他幾乎是帶著怒斥的語氣。
她頓時爆發(fā)了,幾乎是帶著哭腔。
“你為啥不說課代表?她們也戴耳釘。我剛才沒有摔門。”
他見一時難以應對,而且她氣勢洶洶幾乎是在指責了,煙火味道開始在辦公室里彌漫開來。
“叫你家長來!我就不信你遲到了怎么這么大脾氣”,他開始打電話,接通后,蘇荷幾句話告訴她父親來學校。”
孩子幾乎是耳邊聲嘶力竭的一陣哭腔:“我不念了!!!”
她緊接著就沖進了教室,拿起書包要離開學校。
蘇荷突然著急了,剛才激起來的怒氣一下子被自己學生的樣子澆的冰涼。
他讓幾名同組的孩子趕緊去追,勸慰一下,他也去勸慰。
末了,給她請了一天假,讓她回去好好調整。
事情到這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對了。
可是想給她解釋卻顯得有點遲了。
他開始內心了從頭到尾反思了這一次不合理的與學生的交流方式,或者說是一次失敗的教育經歷。
兩個人的情緒化,相互不傾聽不退讓,教師權威的自尊心理作怪,讓教育者變得更像一個“狼式”的管理者。
怎么辦?!!他內心有很多困惑,是繼續(xù)讓家長配合處理?還是當下退讓?
看到這里,我想更多處理問題的人明白,進一步執(zhí)行自己沖動暴怒情緒下的決定,是及其不對的。
這時候,“冷”處理,才能讓彼此涼下來,才能更加理性的處理問題。
那么,讓這顆“子彈”先飛一會吧!
過了兩天后,早讀的時候,當他走進教室,觀察看見,她的耳釘取下來了。當他看她的時候,這位孩子就認真的讀書了。
他覺得,這顆“子彈”該落地了。
于是,找她到了辦公室來。
這位同學先開口了:“老師,上次我也有做的很不對的地方。希望您不要心里糾結。”
他也給這位同學講述了自己情緒上和言辭上的不對之處。
很快的,這教育的小事就畫上了句號。
他頓時覺得,冷靜下來,原來人們都是可以冷靜思考的,都是愿意給別人更多的寬容的機會。問題是這個“冷靜”的過程是要時間的。
讓“子彈“飛一會,或許就是給別人一個機會,給自己一個機會吧。
二、“子彈”是人際關系、親子教育的大敵
這顆“子彈”可能是憤怒,責罵,也可能是激動的情緒,或許還是一種偏見和抱怨。
前不久,在武漢火車站附近的面館發(fā)生一起人命案,場面非常血腥,案犯將面館老板的頭從脖子斬首,并扔進垃圾桶,血流一地,幾乎讓人無法目睹當時的慘狀。
據當場的知情人說,殺人者是因為和面館老板理論一碗面的加價而發(fā)生了口角,以至于最后發(fā)生廝打,直至慘案發(fā)生。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慘烈的結果?為什么加價一元的一碗面,總共不過七八塊錢,會發(fā)生這么慘重的結局。
我想是更多的暴怒情緒被點燃了。
一個面試工作受挫的顧客,一個情緒暴躁的老板,就會因為一塊錢的加價沒有標識出來,發(fā)生激烈的口角,直至頭顱落地。
在人際交往中,社會接觸中,我們要隨時感受到他人的暴怒情緒,留意這一顆突然飛來的“子彈”,說不定,這顆子彈就會命中你。
在家庭教育的著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中,作者薩提亞舉了一個例子:孩子打碎桌子上的玻璃杯,理性成熟的家長先不會去責罵孩子,而是先給孩子拿創(chuàng)可貼,然后告訴他:傷到哪兒了?自己包扎一下吧,讓孩子找到掃帚,自己嘗試著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然后鼓勵孩子該怎么做。
先不要責罵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有足夠多的試錯機會。
這個機會是家長和其他教育者所給的,這有利于孩子的自我價值的實現,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價值得到了滿足。
三、如何讓“子彈”輕輕落地?
如何讓暴怒情緒落地呢?在教育中如何更多給孩子試錯機會呢?
有以下幾種途徑:
1、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辦法,你可以在孩子因玩鬧受傷時,選擇去給他拿藥或者創(chuàng)可貼,你可以去叫來他的伙伴給予他安慰。
你可以讓他哭泣,去給他做好吃的飯,以此來吸引他的注意力。
2、讓步。
在社會接觸中,懂得讓步與隱忍,就會規(guī)避生活的很多人的“定時炸彈”。盡可能不要因為一點點小小的利益而爭執(zhí),考慮到自己時間的重要性,也不要表現出自己的傲慢與偏見等。
3、閉嘴。
對!請你閉嘴。
以后遇到情緒激怒的事情,讓“子彈”飛一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