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立咨詢關系到制定咨詢方案你都做對了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讀秦志娟。跟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相信對正在學習的或者已經開始做咨詢的心理咨詢師來說并不陌生,不管你是學習繪畫心理分析還是催眠等等各種技術中都會強調建立咨詢關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呢?有了良好的咨詢關系接下來該怎么做?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咨詢關系的重要意義:良好的咨詢關系是開展心理咨詢的前提條件,也是咨詢達到理想咨詢效果的先決條件。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是心理咨詢的核心內容之一。
咨詢關系的建立與維護受雙重影響:心理咨詢師的咨詢理念、咨詢態度、個性特征;求助者的咨詢動機、合作的態度、期望程度、悟性水平、自我覺察水平、行為方式以及對心理咨詢師的反應。
建立咨詢關系之一尊重:
尊重就是心理咨詢師在價值、尊嚴、人格等方面與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為有思想感情、內心體驗、生活追求和獨特性與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可以使求助者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被理解的、被接納的,從而獲得自我價值感。應著重理解和掌握:(一)尊重意味著咨詢師對求助者無條件的接納:尊重的心理學核心和本質含義是心理咨詢師對求助者的接納,既接納求助者積極、光明、正確的一面;也要接納其消極、灰暗、錯誤的一面;既接納和咨詢師自己相同的一面,也要接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一面;既接納咨詢師喜歡、贊同的一面,也要接納咨詢師厭惡、反對的一面;既接納求助者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也要接納其認知、行為、情緒、個性等。總之,尊重就是接納求助者的一切,無條件地接納求助者的全部。從態度上講接納是中性的,所謂“接納”,不是咨詢師欣賞或喜歡求助者的某些內容,也不是咨詢師討厭或仇恨求助者的某些內容,而是中性的接納,即咨詢師知道了求助者的某些內容。這就像一個電影院,只要有票,什么人都可以去看電影,允許持票人進入影院就是對有票人的接納,而不管他道德品質如何、財富如何、婚姻如何、年齡如何、文化程度如何等等。(二)尊重意味著平等: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很多方面是不平等的,老師教育學生,教練指導運動員,警察改造犯人,這些都是不平等的關系。而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心理咨詢師應該主動忽略雙方在價值觀、信仰、民族、職業、地位、文化程度、金錢、個性及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面的差異,不因差異批評、指責求助者,或接納、奉承求助者,或排斥、貶低求助者,更不因相貌美丑、年齡大小、身體情況等歧視求助者,不以自己的好惡厚此薄彼。(三)尊重意味著禮貌:如求助者進入咨詢室,咨詢師禮貌相待:“你好,請坐!”禮貌也是一種姿態,無論面對怎樣的求助者,即使是無禮或失禮的求助者,咨詢師始終應該以禮相待。面對一個喋喋不休、不停抱怨他人的求助者,咨詢師不粗暴地打斷求助者,這也是禮貌。對求助者的禮貌應該體現在不批評指責、不歧視嘲笑、不冷漠無情等方面。(四)尊重意味著信任:首先應該相信求助者有解決心理問題、改變自我的主觀愿望。其次應該相信求助者需要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但由于其心理能力等原因,可能會出現各種矛盾或不一致,也可能會出現阻礙咨詢的一些因素,咨詢師不能簡單地否認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動機,應該幫助求助者澄清。另外,還應該相信求助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行自我調節,自我發展,最終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五)尊重意味著保護隱私:在心理咨詢中可能會涉及求助者某些方面的秘密或隱私,咨詢師對求助者的尊重就是要對這些內容給予接納和保護,不去贊賞或批評,也不隨意傳播。對求助者暫時不愿透露的隱私,咨詢師可通過承諾保密,打消求助者的顧慮,而不應強行逼問,除非涉及危害公共安全等問題。對于求助者主動訴說的秘密或隱私,咨詢師不必進行評價,也不應進行干預,更不能因為好奇而詢問。(六)尊重意味著真誠:咨詢師與求助者有不同的觀點、意見等,不是不尊重求助者,更不是否定求助者。在良好的咨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的前提下,適度地表明對求助者的看法,不但不會損害咨詢關系,還會對咨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建立咨詢關系之二熱情:
熱情應該體現在咨詢的整個過程,心理咨詢師熱情、耐心、周到、細致的態度能使求助者感受到咨詢師的關心、溫暖、感到自己得到最友好的接待。應著重理解和掌握:(一)在初診接待階段打好熱情的基礎:心理咨詢師的熱情、友好、溫暖等可以有效地消除求助者的不安與緊張,可以使求助者感到自己是被接納,受歡迎的。(二)通過傾聽和非言語行為,表達熱情: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應適度地運用傾聽技巧,對求助者表現出最大限度的傾聽, 這本身就是對求助者的熱情。同時也要關注求助者非言語行為的表達,目光關注求助者,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都表達出對求助者的關心和熱情。咨詢師的熱情可以大大激發求助者的合作愿望,而對有些求助者而言,咨詢師的熱情本身就具有助人的效果。(三)咨詢中認真、耐心、不厭其煩,是熱情的最好表達:具體表現是咨詢師應根據求助者難以表達的原因,循循善誘,耐心細致地梳理。如果求助者缺乏邏輯性,咨詢師應善于整理歸納,幫助求助者建立理性邏輯。如果求助者文化水平低,咨詢師可以幫助求助者敘述,主動澄清心理問題的表現、原因過程等。如果求助者過于緊張,咨詢師可以重新闡述保密原則,說明心理咨詢是幫助求助者的,來安定求助者的情緒,促使求助者進行表達。如果求助者摸不著頭緒,不知該講什么或不該講什么,先講什么或后講什么,咨詢師可以多啟發,適當多提一些問題,指出明確的談話方向和范圍。如果求助者主次不清,表達雜亂,咨詢師應耐心傾聽,從中歸納總結出問題重點和一般問題,幫助發現關鍵所在。(四)咨詢結束時,使求助者感到溫暖:在每次咨詢結束時,咨詢師應該感謝求助者的密切配合,可以通過咨詢小結、布置作業、告之注意事項、對求助者適當鼓勵,促使求助者回去后繼續進行自我探索和改變,以鞏固咨詢效果。咨詢師可以熱情地詢問何時有時間進行下次咨詢,使求助者感受到他是受歡迎的,從而促成對咨詢的期待。
建立咨詢關系之三真誠:
真誠是指咨詢師對求助者的態度真誠,咨詢師以“真實的我”、“真誠的我”的角色幫助求助者,沒有防御式偽裝,不把自己隱藏在專業角色下,不帶著“咨詢專家”的假面具,表里如一、真實可信地置身于與求助者的關系中。把握真誠應理解和掌握:(一)真誠不等于實話實說。例如,某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求助者,因沒有男朋友無法結婚而苦惱,談到原因時,該求助者自己總結出其中一條是自己的外貌,她認為自己不漂亮,此時她很真誠地問咨詢師:“我很少和異性探討我的長相問題,您能否坦誠地告訴我,您對我的長相如何評價?要是打分,您給我打多少分?”某咨詢師很真誠地端詳了一下求助者,告訴她:“我不知該如何評價你的長相,但我可以告訴你我的感覺,我要是沒有結婚,打死我都不會娶你!”咨詢師很可能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說的,但這樣的實話實說可能使求助者想到:常言道,兩害相遇取其輕,在娶我和被打死的問題上,你選擇了后者,那我在異性眼中得是多丑啊!求助者可能因此而受到傷害。其實對這個問題,咨詢師可以不直接回答,如:“我對你的長相如何評價其實意義不大,關鍵是你的男友如何評價”,也可以非常真誠地回答“我自己和其他男人在擇偶上都喜歡漂亮的女孩子,但漂亮不是唯一的因素,我承認你是全市最漂亮的,但你好吃懶做、無事生非,我不會娶你;我承認你是全省最漂亮的,但你胡攪蠻纏、道德敗壞,我也不會娶你”。前面一種是實話實說,后面一種是真誠的表達。(二)真誠應該實事求是。一位求助者看了一本有關催眠的書,似懂非懂,要求咨詢師使用催眠療法幫助自己解決某方面的問題,該咨詢師恰好不擅長催眠療法,真誠的回答可以是:“我對催眠療法知道的很少,恐怕難以對你有實質性的幫助,我在認知行為療法上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不知你是否愿意讓我用它來幫助你解決問題?”咨詢師坦誠地承認自己不擅長催眠療法,這種實事求是的回答,既體現出咨詢師的真誠,又容易被求助者所接納。咨詢師不應該不懂裝懂地說:“催眠療法太玄乎,某些無意識的東西很難確定,不如認知行為療法直接、實在,我就用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你吧。”一旦求助者知道實情,反而使求助者對咨詢師產生不信任感。(三)真誠不是自我發泄。如一位求助者,經過努力拼搏,但仍然為還有幾十萬的購房貸款沒有還完苦惱。咨詢師恰好也買了房子,也還有貸款沒有還完,有與求助者相同的經歷和感受。這位咨詢師有感而發,從國家的政策,到房地產商的利潤;從咨詢師的收入,到房子的地理位置等等,滔滔不絕,把咨詢變成了自己的發泄。這樣,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另一方面置求助者于不顧,很可能喧賓奪主,讓求助者懷疑咨詢師連自己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是否還有能力幫助自己,也使求助者對咨詢師的形象產生疑問。(四)表達真誠應該適度。過度的熱情或真誠可能讓求助者懷疑咨詢師的動機,會損害咨詢關系。(五)真誠還體現在非言語交流上。咨詢師關注的目光流露的是真誠;前傾、謙和的姿勢表達的是真誠;傾聽時平和的表情顯示的是真誠;無條件地接納求助者表述的任何內容,點頭就是真誠;無論求助者的認知多么扭曲,行為多么怪異,情緒多么低落,咨詢師平和的聲音就是真誠;不管求助者如何阻抗咨詢或移情,咨詢師熱情助人的真情流露就是真誠。(六)表達真誠應考慮時間因素。(七)真誠體現在咨詢師的坦誠上。咨詢師是否真誠會在咨詢中表現出來,例如介紹自己時,有些咨詢師可能擺出一副大師的樣子,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這不是真誠。真誠應該如實相告自己的教育背景、從事咨詢的時間、擅長與不擅長的咨詢內容等。
建立咨詢關系之四共情:
咨詢師對求助者內心世界的理解及體驗就是共情。“共情”一詞在心理咨詢各理論流派中有不同稱謂或譯法,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等。
我們來看看缺乏共情的表現或后果:(一)求助者可能感到失望。(二)求助者可能覺得受到傷害。(三)影響求助者進行自我探索。(四)影響咨詢師對求助者的反應。例如:一位發現丈夫有婚外感情的妻子,自己內心很苦惱,她對咨詢師說:“我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后,很想離婚,但想到孩子還小,一旦離婚,孩子缺爹少娘的,就下不了離婚的決心,我為此非常苦惱。”如果咨詢師回答:“現在社會風氣江河日下,出現這種情況在所難免。”求助者會覺得咨詢師完全忽視了自己的問題,根本不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如果咨詢師回答:“這種事你趕上了,苦惱也沒辦法。”求助者可能覺得咨詢師無法理解自己,可能動搖求助者繼續咨詢的決心。如果咨詢師回答:“這種事讓你趕上了,只能選擇其中之一了,哪里還有什么兩全其美的事?”這顯然是沒有體驗求助者的內心沖突所在,明顯缺乏共情,也可能使求助者感受到咨詢師根本沒有理解自己,甚至懷疑咨詢師是否愿意幫助自己。如果咨詢師回答:“你就是離婚了,自己也能過好日子的。”表面看是鼓勵求助者,但顯然還是沒能理解求助者的苦惱所在,這種鼓勵是蒼白無力的。如果咨詢師回答:“無論誰遇到這種情況,都得經歷痛苦的抉擇,這是難免的。”這是空洞的判斷,完全否認了求助者的情緒。如果咨詢師回答:“要做出選擇確實是困難的,但你總得選擇其中之一吧。”咨詢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求助者的內心體驗,但理解的并不深刻。如果咨詢師回答:“每一位妻子遇到這種情況都可能會在如何解決上苦惱,就像人們在遇到需要選擇的時候不知如何抉擇一樣,你在得到的時候可能要失去,而你想很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又不失去,但實在找不出好的辦法,因此非常苦惱,我非常理解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咨詢師完全從求助者的內心去體驗,求助者會覺得咨詢師完全理解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是被理解、尊重和接納的,她也因此愿意向咨詢師敞開自己的心扉表達自己,從而與咨詢師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系,并推動咨詢向前發展。這時咨詢師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共情。
需要在咨詢中理解和掌握的要點:1.咨詢師應從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還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問題。2.咨詢師的共情不是必須有與求助者相似的經歷感受,而是能設身處地地理解。生活得很幸福,沒有離婚經歷的咨詢師如果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體驗其因丈夫婚外情,她難以下定決心到底離不離婚而產生的苦惱,是完全可以深入、準確體驗求助者的內心世界的。同理,沒有因為與人打賭一次吃了30個包子的咨詢師,照樣可以理解求助者一次吃下30個包子后的內心體驗與感受。3.表達共情應因人而異。一般地說,情緒反應強烈的比情緒穩定的,表達混亂的比表達清楚的,需要理解愿望強的比理解愿望一般的,應給予前者更多的共情。4.表達共情應把握時機,共情應適度。共情反應的程度應該與求助者的問題的嚴重程度、感受程度等相匹配。過度表達共情,容易使求助者感到咨詢師小題大做,從而對咨詢師產生誤解。但共情表達不足,也容易使求助者感受咨詢師不理解自己,或理解得不深入、不準確,從而影響求助者繼續咨詢的愿望。5.表達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有個例子也許有人忌諱,但可能是恰當的:火葬場是火化死人的地方,那里有工作人員,相當于咨詢師;有來給親人送別的,相當于求助者。作為火葬場的工作人員,應該理解失去親人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也理解他們因何痛哭流涕,悲痛欲絕,這是共情。但咨詢師也應該實現角色轉換,咨詢師自己沒有失去親人,沒有必要整日里哭泣,這就是需要咨詢師理解他人而“不是”他人,這就是不要變成“就是”,這是對共情真諦的正確理解。6.表達共情要善于使用軀體語言。如目光傳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動作等。咨詢師關注的目光,前傾的身體姿勢,理解時點頭的動作,細微的面部表情變化等等,都能表達出咨詢師對求助者的共情。7.表達共情要考慮求助者的特點與文化特征。國外的咨詢師可能用擁抱、撫摸、親吻等表達自己的共情,但在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下,這樣未必是恰當的。8.咨詢師應驗證自己是否與求助者產生共情。可以主動采用嘗試性、探索性的語氣進行詢問,從求助者說出的感受中,得到求助者的反饋,并根據反饋意見及時做出修正。
建立咨詢關系之五積極關注:
所謂積極關注,就是咨詢師對求助者言語和行為的積極、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關注,從而使求助者擁有積極的價值觀,擁有改變自己的內在動力。通俗地說,積極關注就是辯證、客觀地看待求助者。積極關注不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促進溝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詢效果。應當注意的要點:1.辯證、客觀地看待求助者。一位因為丈夫出現婚外感情的女性求助者坐在咨詢室中嗚嗚地哭,認為自己非常不幸,不停地抱怨自己倒霉,情緒非常低落。哭,是負性情緒的宣泄;抱怨,是消極行為模式的表現。這些消極、灰暗、負性的一面顯而易見。便即使如此,毋庸置疑的是求助者還有積極、光明、正性的一面。求助者不是被咨詢師請來的,表明求助者有察覺自己問題的能力,有改變自己現狀的愿望,想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這些都是積極、光明、正性的。2.幫助求助者辯證、客觀地看待自己。幫助求助者深化對自我的認識,從只注意失敗、缺點和不足轉移到客觀、全面、準確地認識自己,幫助求助者挖掘自身積極、光明、正性的內容,發現自己的優點、長處,和所擁有的資源。3.避免盲目樂觀。某咨詢師對一個兩年都沒有考上理想大學而苦惱的求助者說:“我從你身上看到你愛學習,學習動機很強,很有毅力,這些都是你的長處,你有了這些資源,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咨詢師準確地看到了求助者積極、光明的一面,但對求助者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即考入某名牌大學可能過于樂觀了。因為求助者身上積極、光明的方面還不足以促使其實現這樣的理想,因為高考成績還受智力、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這樣盲目的樂觀可能使咨詢變成一種形式的、教條化的反應,淡化了求助者的問題,同時也缺乏對求助者的共情。4.反對過分消極。比如咨詢師對一位與婆婆存在矛盾、婆媳關系緊張而雙方都不主動改善關系的求助者說,“你所面臨的困難確實很大,你的處境也不樂觀,這樣下去你會越來越糟糕的。”這句話可能確實反映了求助者問題的實質,也對求助者今后的處境做出了較為準確的判斷。但若整個咨詢過程中咨詢師不斷地表達這種態度,求助者可能就會越來越消極,她可能會更沮喪、困惑或絕望。咨詢的本質是給求助者以支持、鼓勵和幫助,促使求助者從困境中崛起,走出迷茫的泥潭,減輕或消除痛苦。5.立足實事求是。一位身高只有一米六幾的男性求助者在談戀愛時因身高問題屢受挫折,咨詢師說“沒事,身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是重點大學的博士,你有很好的工作,而且你善良、勤奮,一事實上會找到自己滿意的女朋友的。”咨詢師的確對求助者積極關注,看到了求助者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但會讓求助者感覺咨詢師回避事實,因為畢竟有很多女孩子很在意男孩子的身高,身高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咨詢師在積極關注時應該實事求是,不能回避或淡化求助者的失敗、缺點與不足等。
咨詢關系如何建立到此結束,接下來學習咨詢目標及咨詢方案的設定:
人生需要規劃,現在決定未來,孩子美好的未來是:智慧有愛的家長正確引領%20孩子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20正確的目標方向,三者缺一不可。那說到目標,有了目標才能明確方向,那如何才會有一個正確的目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那么在咨詢關系中也是這樣的,也需要咨詢師和求助者共同來商定一個咨詢目標,咨詢師通過心理咨詢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幫助求助者自我探索和改變、努力去實現的目標。而有效的咨詢目標應該具備如下特征:1屬于心理學范疇;2積極的;3具體或量化的;4可行的;5可以評估的;6雙方接受的;7多層次統一的。
那如何與求助者商定咨詢目標?1找出求助者最關心、最困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有時求助者的問題有主次難易之分。這就有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先解決主要的,再解決次要的,這樣就可能提高咨詢效率,甚至解決了主要問題,次要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問題是一旦不成功或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就容易影響求助者和咨詢師的信心。另一種方法是先解決次要的、容易的,再解決主要的、困難的。這樣做的好處是難度小,雙方容易見到咨詢效果,有助于提高求助者和咨詢師的信心和積極性,對初學咨詢者也是一種很好的鼓舞。3雙方商定咨詢目標。商定咨詢目標需要求助者與咨詢師的共同參與、共同配合。在商定咨詢目標時既要考慮到求助者的問題和需要,又要參考合適的咨詢理論。既要有具體的小目標,又要有立足于發展和完善的大目標。咨詢目標的商定有時會是個過程,會隨著咨詢的不斷深入而有所改變。4咨詢目標的整合。從大目標著眼,從小目標著手,是辯證處理這兩種目標關系的準則。所謂咨詢目標中的大目標即終極目標,是促進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發展,充分實現人的潛能,達到要格完善,最終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
那有了咨詢目標,那就需要制訂一套相應的咨詢方案實現這個目標。第一步劃分咨詢階段。我們一般把咨詢階段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診斷階段、咨詢階段、鞏固階段。第二步制定咨詢方案。咨詢方案應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1咨詢目標。2咨詢的具體心理學方法或技術的原理和過程。3咨詢的效果及評價手段。4雙方各自特定的責任、權利與義務。5咨詢的次數民時間安排。6咨詢的相關費用。7其他問題及有關說明。
建立了關系,有了咨詢目標,有了咨詢方案,今天的導讀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