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江AM
??
過了年,就是20歲了,時間過得好快,仿佛一眨眼就到了“2”字開頭的年紀。
小時候,總是盼望著長大,可是長大后,卻總是想回到過去。
努力地,慢慢地適應著成年人的世界,不想去接受所謂的世俗觀念。
可是無論怎樣,無論你怎樣去逃避,它還是會一點一點的滲透進你的生活,滲透進你的思想。
“2”字開頭的年紀,我們好像什么都做不了,可是好像又什么都能做。
這個年紀,我們一無所有,靠著父母,靠著朋友。
心中的夢想很大,可是,總感覺被什么束縛。我想,應該是不敢邁出第一步吧。
或許,我們有的人連這一個小小的夢想都沒有,安于現狀,安于自己的舒適圈。
可是大學四年過去之后呢?回首猛然發現,我們還是和最初的自己一樣,一無所獲。
無論哪一種,最后的結果,人生的軌跡,一眼忘得到底。
平庸、寡淡、無力、脆弱、彷徨、反抗、擊敗、屈服、重復、寥寥一生……
現實中的諸多因素,終于還是把我由虛幻拉回現實。
20歲出頭的我們,到底擁有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呢?
享受著父母給予的金錢,享受著大學期間的玩樂歡娛,享受著生活的無憂與安逸。
還是“命運給了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你,是哪一種呢?
直到今天,我才終于能夠親身地體會到了那種滋味。
沒錯,現實給了我重重的一擊。
一個雙非二本的學生,如果不去努力,將沒有出路,沒有條件可提,永遠也不會擺脫掉身上的標簽。
和其他有更高層次的學生來比,你沒有任何競爭力。
沒有人想去深入地了解你,因為你外在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事實。從一開始,其實你就已經輸了。
做一個假設: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如果遇到兩個選擇,他會選擇一個一流大學的差等生,還是會選擇一個三流大學的優等生呢?
思考一下……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第一個。
因為,開端,沒有人會想去知道你是誰。
無論你多么的差,可是又能怎樣?一個名牌大學,就已經證明了你的能力,你的學習能力。
無論你多么的優秀,可是直觀來看,又有誰能知道呢?你的出身,就足以讓人一票否決。
這,就是現實。
也許有人會說,即使那個人是三流大學畢業的,可是他非常的優秀啊,他應該會比另一個人更好?。?/p>
可是,從一開始,他就已經輸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沒有資格,無法站在同樣的高度,同臺競技。
聽起來,很殘酷。不過,現實中就是這樣,除非你能遇到一個賞識人才的人,然而這種幾率很小。
偏見從來都存在,學歷的偏見,外貌的偏見,地位的偏見等等。
我們總是以第一印象,去下定結論。
如果一個人外在所表現出來的東西都不夠吸引人,那么自然也不會想讓人去深入的探究。
互不熟悉,身處一個快的時代,這便是最簡單、節約時間的篩選方法。
有些已經既定事實,我們無法更改。可是,有些我們是可以改變的。
無人能左右你,“想”與“不想”,“做”與“不做”,“變”與“不變”,僅一字之差。
我無法想象,在四年之后,我真正地拿著簡歷去應聘四處碰壁時的樣子,也不想就這樣去順從生活的軌跡。
畢竟,這個年紀還有無限的可能。
另尋出路,就是最好的機會。
你所厭惡的大學,終究有一天,也會因為你的屈服,從而拋棄你。
利用好現有的資源,站在你所能站在的最高處,去踮起腳尖,縱身去跳躍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一級一級,向上跳躍,你會看到光亮。
證明自己,就是最好的反擊。
事實有時不一定是真實的,因為你可以用一個更加有說服力的事實去完善另一個事實的短板。
沒有人會總揪住你的過去不放,短暫并不意味著長久,現在也不代表未來。
清醒翻盤,就是最好的答案。
從來沒有人真正的告訴我們,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做。一味的激勵灌輸,并不能取得時效。
還是那句話,“道理都懂,但就像魚活在水里,也死在水里”,或者說是“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如果自己真正的不想去“有所做,有所為”,那么就只能一直停留在“想一想”的階段。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人生旅程,誰也無法改變誰的人生。
走好自己的路,嘗試與摸索,你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處在這個年紀,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怎樣做才是對的。
我只知道,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方法也是自己總結出來的。你認為對的,那么它就是你應該做的。
無論多時,永遠不會太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
你好,我是江意真,很高興能在簡書遇到你。
緣分相遇,點個關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