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事情實在太多,一茬接著一茬,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去一個人摩旅,眼見天氣逐漸變涼,再不出發今年就沒機會了。這次的目標是一個女人,只因為一個女人,一個令我朝思暮想的女人,我又踏上了摩旅之路。
路途不算遠,單程75公里,目標——圉鎮一中(輸入這個圉字的時候,翻了好多頁才翻到,可見這個字是多么的生僻),圉,防御的意思,可見這個地方古時候是個兵家必爭之重地。到杞縣的路走的多了,但是途徑的經四路是第二次走,路真寬,車也少,和鄭開大道一樣是雙向八車道,騎車很舒服,不必擔心路邊突然蹦出一個人來。在這里也給我的座駕拍了個照。短程摩旅,沒掛邊箱,增加了車輛通過性。
不想帶著微單相機,嫌麻煩,全程手機拍照,還要開著手機導航,手機很費電,摩托車自帶usb充電接口,但是充電線非原裝,充電速度遠小于掉電速度,導致回到家的時候手機快沒電了,下次一定帶原裝充電線,幸虧杞縣道路熟悉,記得上一次去延津,手機一點電都沒了,天也黑了,真不知道怎么回到家的。
途徑鐵底河橋,看見幾個七八歲的孩童在幫大人干農活,就下車拍了幾張照片,城里這么大的孩子,不知道會不會干點家務活呢?我不得而知。拿鐵锨鋤紅薯的那個男孩兒,個子還沒鐵锨高,臉上已經由于勞動被曬得黝黑。那個小姑娘更是獨自一人抱起來那么一大袋紅薯倒進車里,由于袋子太重,腰都直不起來。
現在地里面有兩種農作物,一種是麥苗,一種是蒜苗,有地膜的是蒜苗,什么都沒有的是麥苗。
快到圉鎮的時候又經過一片紅薯地,這里的紅薯比鐵底河橋的長勢要好,很飽滿,很光滑,老鄉說這是西瓜紅品種,這兩天呢趕緊把這片紅薯地刨了,村里面要把公路30米內搞成綠化帶。
在地里我遇見了幾顆大蘑菇,足足有成人的手掌那么大,傘蓋是黑色的,還流著黑色液體,好丑好丑。
終于到了目的地——圉鎮一中,咦,怎么門頭上寫的是“杞縣一高附中”。今天是禮拜六,校園里有一些學弟學妹在跑步,估計看門的老大爺看到我的樣子不讓我進去參觀,裝不了嫩呀!那就干脆不進去了,還是去尋找我的女人吧!
距離學校不多遠,就是今天我驅車百余里去尋找的女人——蔡文姬,一個才華橫溢的女子,精通音樂,書法,文學,就說在音樂上的造詣,蔡文姬九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彈琴的時候斷了一根弦,她居然能聽出是哪根弦斷了。雕像周圍環境真的是臟亂差,擺攤的,停車的把雕像給圍了起來。也幸虧雕像下面有個底座,否則的話,蔡文姬的雕像肯定要像岳飛廟的秦檜夫人一樣被襲胸……
該返程了。我發現這一路上,公路兩邊有三種樹:一種是柳樹,一種是A樹,一種是B樹,(請原諒我叫不出樹的名字來)所以有的公路兩邊綠柳成蔭,有的公路兩邊落下了很多的樹葉,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了。
現在很多鎮上都蓋上了聯排的高樓,生活逐漸的城市化了,還建了許多幼兒園,自來水廠。城鄉差別越來越小。
途經一建筑工地,發現一大群人箍嘴(開封話)在一起,屁股底下墊幾塊磚,左手端著一碗大鍋熬菜,右手拿著饅頭,邊吃邊聊,也沒啥菜,就一袋煮花生米。他們是在給村里建一個廣場,好讓村里的大媽們也來這里跳跳廣場舞,讓大爺們圍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這也是一件惠民工程。
再往前走,聞見一股說不出來的酸味,像是發酵的味道。原來這些人是拉著自家的紅薯來做紅薯粉芡的。做好粉芡之后,然后拉到做粉條的鋪子,做成紅薯粉條。800斤的紅薯只做了3洗臉盆的紅薯粉芡。當然,做粉芡的紅薯用的都是些小的,品質不好的紅薯,好紅薯都放紅薯窖里面了。經過窖藏的紅薯才變得更甜。
在河兩邊蓋棟房子,養些小動物,每天到河邊散散步,釣釣魚,生活挺安逸的。
今年玉米大豐收。
這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狗脊骨樹,位于高陽鎮金村,去年來的時候還是和父母愛人一起,這次就我自己過來,樹還是那棵樹,唯獨人少了一個。
杞縣也開始種植甘蔗了,不知道味道如何,甜不甜。甘蔗園老板也兼職收辣椒,他說這些辣椒辣的很,老干媽廠家的都來這里拉辣椒,杞縣四大農作物:高陽的辣椒,蘇木的大蒜,平城的紅薯,沙沃的菜花都是拳頭產品。
好客的杞縣老鄉,只要到了中午飯點,總要熱情的邀請我去他們家吃午飯,不管是在泥溝鄉還是在圉鎮,這就是農村人的質樸,待人特別真誠。
摩旅途中遇到2個驢友,用的都是特有的語言打招呼:按兩聲喇叭,這是全國通用的語言。有時會比一個大拇指。有人問我為何每次出去摩旅都是獨自一人,那是因為摩旅是危險的,后座帶個人不管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增加了危險,所以如果和家人去旅游,還是開汽車去吧。
摩旅的意義在于,不在乎終點,只在乎旅途的隨心所欲。看到好看的好玩的事情,就停下來隨手拍兩張,這是汽車無法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