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昨天很多人都被“小朋友畫廊”刷屏了。
據說,其中很多繪畫者,是自閉癥人士。抱著表達愛心和對自閉癥小朋友繪畫的支持,很多朋友都點開了“1元購畫”的二維碼。
你看完也許會驚呼,哇,這些自閉癥人士好厲害啊,好有天賦!畫的比我們家孩子好多了!更有很多人提到:“自閉癥都有天才的部分,特別是有作畫數學的天分”這種觀點。
結果昨天晚上,咪蒙發文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了這一事件,她提出:“其實,99%的自閉癥小朋友都不會畫畫”。在真實生活中所接觸、所認知的自閉癥,完全不是一回事。事實上,99%的自閉癥人士都不具備所謂的天分。
我們給自閉癥兒童畫蒙上了一層美好的外衣——天才、驚艷的畫作。這種苦難中的美好及其難能可貴,于是我們在朋友圈瘋轉。
我們在表達善意的同時,是否有思考過事物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呢?
公眾美好的想象背后,總是與現實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甚至大多數的自閉癥患者,要面對的根本問題就是生活能不能自理。生活是艱辛的,大部分的心酸常人卻看不到。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么看到“小朋友畫廊”就會忍不住轉載,卻沒有思考背后的原因。充滿善意本身不是壞事,但是如果不加思考被人錯誤引導了我們的善意,我們就淪為了傳播的工具,甚至一不小心會成為謠言的幫兇。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傳播的工具?
之前的羅一笑事件,朋友圈刷屏之后的結局大反轉;年初引爆網絡的爆款文《就算老公一毛錢股份都沒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創業者》,最后的真相更是狠狠扇了大眾一個耳光。
事實表明,大多數突如其來的刷屏之后,劇情總是會偏離大眾的預期。在我們不知不覺成為傳播的助推者,抱著娛樂的心態等待結果之時,是否有思考過事情背后的本質是什么?是否有思考過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是否對自己的行為存在正確的判斷?
我們這些動作的背后,對事件的主體是真正有幫助,還是在成為熱點爆款,順便抒發了一下自己的愛心偉大之后,就沒有然后了,大家該干嘛還是干嘛。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其實對自閉癥患者沒有任何幫助,甚至加深了社會對這個群體的誤解,我們還會做嗎?
其實影響我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點燃我們心中的善意,正義感,我們誰都不想成為一個壞人,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并沒有太多機會表達我們內心的善良,于是我們都很渴望有那么一些機會,能讓我們擺脫日常的瑣碎,抒發內心最純粹的正義感,在某一個時刻成為內心深處高尚的自己。可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善意卻被利用了,誤導了。
就像我們看到街上、火車站的小孩乞討,會忍不住給他錢。但其實早早就有人發文說:各位叔叔阿姨,如果你看到年幼的我們在路邊流浪和乞討。請不要給我們錢,麻煩您用手機把我們拍下來!再麻煩您把我們的照片傳到寶貝回家網站,同時注明拍攝地點,也許我們就是被拐賣的孩子之一。
有一個很好的檢測方法,打開自己的朋友圈,看看自己近一年來隨手轉發的軟文,你還記得當初自己為什么轉發嗎?仔細想想自己為何這么做的原因,有沒有哪些行為現在看來完全沒有必要,甚至有些后悔?
我們誰都不想不知不覺中被人誘導,誰都不想被人利用自己的善意,誰都不想成為輿論的傳播工具,誰也都不想成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但我們有時候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做著這樣的事情。
這一活動,是否會誘導大眾對自閉癥患者的認知,還有待討論。但我們對自身行為的反省,卻迫在眉睫。
1、避免隨波逐流
看朋友考公務員,你也想考公務員;同學準備出國,你也想出國;同事準備結婚,你也想結婚;朋友圈轉發,你也跟著轉發;你有沒有想過你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別人說什么想什么很重要嗎?我們是為自己活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和完整的,不應該隨波逐流。首先要堅定自己的想法,這樣才會不受任何行為與言論的影響。
大家熟悉的演員及導演徐靜蕾,從2004年以《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獲得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到2010年憑借《杜拉拉升職記》成為“大陸首個票房破億女導演”,從文藝到商業,徐靜蕾一直在嘗試挑戰自己的“未知領域”。
她的導演新作《綁架者》,并不是她駕輕就熟的愛情片,而是以冷靜理性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有關綁架者與被綁架者之間心理較量的故事,一部動作片。這就是徐靜蕾,她從不按照“約定俗成”出招,總是跳出你的想象。她說:“別人說什么很重要嗎?我們是為自己活著。”
徐靜蕾總是在做成一件事情之后,就去探尋新的領域。沒有一件事能限制她。對她而言,人生是為自由而活,不容許被綁架——最愛的人不行,事業不行,就連“自己”也不行。隨心所欲,最是快樂。
在一個懼怕“老去”如同懼怕“死亡”的行業,徐靜蕾從30歲出頭的時候就開始自稱“老徐”。她長著一張敏感而倔強的臉,是那種常常可以在法國文藝電影中看到的女主臉,無論在什么年紀,都帶著一些少女氣,又能夠隨時在深情和絕情中切換。當這張臉從幕前移到了幕后,她內心隱藏著的巨大能量才開始漸漸爆發。
生活中,你是隨波逐流,還是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什么會讓你開心,什么會讓你覺得有意義?又是什么讓你悲傷、難過、害怕、憤怒、內疚?你是否了解自己的情緒?又是否知道如何應對?
還是永遠只有一種粗暴的方式——讓你和周圍所有關系產生聯結,僅僅只是害怕自己跟不上最新的資訊,缺少共同的話題。
老丑說:一個人前行是不辛苦的,辛苦得卻是跟隨者別人的腳步。
隨波逐流,看似是大多數人的決定,看似是一件保險的,正確的做法,就好像在擁擠的人群中,你跟隨著行人的方向,內心總覺得踏實一點——沒關系,這么多人一起走,難不成都是錯的?
人一旦形成這樣的心理,就永遠無法跳出原有的圈子和慣性去做事,也永遠不可能去體驗到新的生活。因為他們選擇的,永遠是別人做過的決定,他們嘗試的,也永遠是別人做過的事情。
大多數人都這樣做,所以我必須這樣做,看很多人這樣做,所以我也這樣做。可是,你知道,大多數人過得并不快樂嗎?
隨波逐流是一種懶惰的思想,以及一種麻木的行為。這種思想,讓我們懶于思考,因為你內心總有個聲音在告訴自己:和他們一樣,總沒有錯。
而這種行為,讓我們一直無法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可一步一步跟隨人群,可能走向的并不是似錦前程,而是峭壁懸崖或是海市蜃樓。
有多少人,在別人的眼光中失去了自我,又有多少人,在別人的非議中成就了自我。
2、提高認知水平
誰也不想被人叫做“工具”,“工具”兩個字聽起來仿佛在侮辱我們的智商,卻又不斷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反復發生。所以在成百上千的信息中練就火眼金睛就顯得格外重要,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成為一件十分緊迫的事。
最近看了蔡叔的《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對自己的認知又有了一次深刻的認識,書中的觀點顛覆大部分人的固化思維,戳中了我自身認知上的很多誤區和盲點,開始引發了我進一步對事物本質的思考。
避免淪為工具的核心方法,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有了足夠高的認知水平之后,才能清晰的分析和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質與邏輯,達到思維層次的不斷提高。
想要打造認知優勢成為先人一步的競爭力,你必須重新認識你自己,無知的人并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了解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
雖然了解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各種蠱惑人心的言論大行其道,普通人很難通過一般的方式讀懂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要了解自己甚至比了解身邊其他人還難,但是了解自己的回報異常豐厚。
你對待事物的看法決定了你的行為,而你的行為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基礎的差別。而改變的方法,就是將阻礙你發展的那些錯誤觀念進行解構和重建。
唯有了解我們自己本身時,悲劇才會終止。
3、不浪費精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我們為什么會做這么多不自知的行為呢?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太閑了。沒錯,任何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根本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和自己不相關的事情上。因為平常的時間根本就不夠用,哪里又還有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呢?
大家一定經常刷手機吧,現在每個人都有好多微信群,公司群、家庭群、朋友群、各種興趣群、吃喝玩樂群,甚至還聽說一個宿舍6個女生還能有6個群。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每天花在群聊的時間有多少,是不是回家躺著玩手機聊天,一晃兩個小時就過去了,然后發現自己什么都沒有做?
我之前也是這樣的,總覺得什么都沒做一天就過去了,經常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后來我就反復問自己:群聊這件事對我重要嗎?不做這件事對我會不會有所影響?答案很明顯:完全沒有影響!
當時我一天花將近2個小時在群聊上,到現在除了幾個重要的群消息,我基本不參與閑聊。我不僅沒有錯失任何東西,反而因為沒有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而在工作中有了很大提高,甚至直接升職加薪。
最重要的一點,你甚至可以理解為我比之前的自己每天多活了1個小時,大家都知道,時間可以說是衡量我們生命的一個維度,那么從長期來看,我不是比之前活的更久了嗎?
所以,在考慮是否做一件事情之前,我們可以問自己:這件事情對我重要嗎?有沒有比這件事情更重要的事?我有什么成長和收獲?
如果我們確定這是當前最重要的事兒,那很簡單,把一切注意力都放在那上面。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把精力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所以,對事物的深層次思考,是我們提升認知的方式,也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必要手段,當我們成長了,思維層次提高了,就能更加清晰的發現事物的本質,再也不容易被表象蒙蔽。
花一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我希望下次我們轉發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可以先冷靜下來,想想三個問題:
我做這件事情可以幫助到誰?
我做這件事情會不會對事件群體造成傷害?
這件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我們每個人每次都能再多思考一點,世界才真正能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