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嘉木——讀《尋味中國茶》

原來對茶是不屑一顧的,寧愿泡一杯咖啡,或一瓶飲料,咖啡與飲料對味覺的刺激能讓人獲得片刻的滿足感,瞬間滿足味蕾的要求。這樣的味道幾乎不需要體會,隨飲即到,年輕時愿意享受這樣瞬間即得的味道。年齡漸長,慢慢地對茶有了一點感覺。

更多時候的周末,泡一杯茶,讀一本書。茶的味道需要慢慢回味與體會,書的內容也需要一點一點地去消融,兩者之間如此和諧,又如此融洽。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對于茶也僅限于茶水的潤澤,其他便無其他。如何選茶,如何配器,如何沖泡,如何品味,這些都如白紙一張。對于茶,只用了最簡單的方式,熱水、茶葉,僅此而已。

讀了這本書,對于茶的認識,終于從模糊到了清晰。原來印象中只有紅茶、綠茶,沒想到,茶葉的分類如此之多,綠、紅、白、黃、黑,每種顏色都對應著不同的制作工藝。同學說,她在經營黑茶,我問她:黑茶與普洱有何區別。她竟不知如何作答。原來普洱是黑茶的一種,是經過濕堆后天發酵而成。而我近來最喜普洱,濃烈的茶香,溫潤著胃與味蕾,讓人備感舒服。

對于書中提到的白茶,我特意讀了幾遍,剛好又得了一盒安吉白茶,對照書中的描寫,先從外觀開始打量。白茶最好放在玻璃杯里,沖泡下去,可以看到茶葉輕騰翻飛的姿態。白茶口感略淡,茶香彌漫在齒間,即無普洱的濃烈,也無綠茶的香氣襲人,喝下去,一股淡淡的清泉,香氣淡卻久遠,喝下去仍感唇齒留香。為何叫白茶,是因為茶葉上覆了一層白絨絨的白毫,故名為白茶。仔細觀察了手中的白茶,與綠茶相比,是更為白淡。

邊讀書邊識茶,果真最有進益。讀的那日,正值端午。書上說,端午當日中午時分的泉水是最好的泡茶之水。居住在72名泉的城市,泉水最為常見。遺憾的是,端午當天去了另外的城市,與端午節正午時分的泉水擦身而過。據書上介紹,這樣的水泡出來的茶別有一番風味,今年就這樣錯過,明年一定要接了來專門沖泡一杯。

除了茶,沖茶的器皿也重要。我喝茶只是為了解渴,隨便一只玻璃杯,就當是沖茶的器皿了,有時自覺辜負了好茶。紫砂壺無疑是最好的泡茶的器皿。看了書,翻箱倒柜地找到了家里放了許久的一只壺,不是不舍得用,實在是懶于拿出來。

作者寫到,判斷紫砂壺的方法之一就是濕水后,真正的紫砂壺顏色略深,假冒的毫無變化。用此驗證后,家里的那只雖然外形有些繁雜,但是真品無疑。用其泡了茶,風味確實不同。

對于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葉公好龍的階段,對其蘊藏的豐富的內涵知之甚少。借由這本書,梳理了茶的知識,了解茶的概貌,對茶親近轉為親熱異常,現在也更享受于泡一壺茶,品一杯茗的狀態。在茶葉翻飛的茶水里,仿佛看到了心靈在起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