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魔都好幾套房的“不要”姑娘


在一次冬令營中認識了一位小姑娘,五天下來沒能知道她的名字,但是“不要”這兩個字卻時時掛在她的嘴上,所以就叫她“不要”姑娘吧。

在第一天的開場破冰中,領隊邀請每一個小朋友上去介紹自己。鑒于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面,多少有些靦腆,舉手的人寥寥無幾。領隊也是見過世面的,于是開出了先舉手的可以優先挑選禮物顏色的條件,于是小朋友們紛紛舉起了手。

于是就聽見后排坐著媽媽慫恿孩子舉手,第一次聽見了大聲而堅決“不要、不要”聲。

期間每個小朋友介紹完自己都來一段才藝展示,聽見有小朋友唱歌,媽媽也想讓孩子上去表演,孩子還是不變的“不要、不要”。好像媽媽生怕大家不知道孩子才藝似的,不斷強調“你在上海音樂廳表演過的呀,怎么就不能去來一段呢”。

慢慢的,小朋友們都介紹得差不多了,沒有上去介紹自己的已經所剩不多。后排的媽媽似乎也越來越著急,而孩子的“不要、不要”聲也越來越響。母女爭斗許久,破冰環節始終沒能把這塊“冰”打開,所以大部分人也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在這次行程中,最好玩也是最大挑戰的就是徒步穿越15公里的羊草山。領隊考慮到最小的小朋友只有6歲,于是前面5公里讓我們體驗了一把馬拉爬犁,看馬那長長的睫毛和流出的鼻涕都結著冰,孩子們也都笑開了花。

早上七點半,我們開始了一天真正的徒步穿越羊草山活動。腳踩厚厚的積雪,只聽見雪被我們踩得嘎吱嘎吱響,有那么一小會,十幾個人很密集的走在一起,腳下的嘎吱聲猶如軍訓時幾十個隊員踏步時產生的共振聲一樣,在寂寥的山中震的耳朵都有點受不了。

盡管道路有點遠,上山的路有些陡,但是因為一路都可以玩雪,而且那天人品大爆發,山上樹枝上掛滿了霧凇(山上霧凇形成的條件很苛刻:溫度足夠低;頭天晚上下雪;第二天風小且是個大晴天),恍惚就像行走在白色童話世界里,所以幾乎沒有孩子鬧情緒。

可是我們的“不要”姑娘和她親娘卻不時起沖突。

孩子玩雪時間長點,親娘會說“你自己慢慢玩,我們走了,反正我年紀輕,還可以隨便生”。(后來飯桌上聽親娘說她很想再生個孩子,可是小姑娘不同意。原因是她家房子太多,再生一個弟弟或妹妹會分她的房子,而這個理由是她親爹教的)。

孩子說手凍僵了,親娘會說“就你事多,讓你不要玩雪你不聽”。(同行的其他媽媽都是默默的把自己溫暖的手套換給孩子)。

孩子說餓了,親娘會說“早上叫你吃你不吃,就你事多”。(領隊已經提前讓大家準備了路上補充能量的食品,只要拉開包就有得吃)。

......

最后母女倆折騰夠了,于是在半山腰花了300塊大洋坐雪地摩托車直接上山頂。然而其他孩子卻在體驗累并快樂中成功登頂。

不知道團隊里的其他人什么感受,反正不管吃飯、坐車還是搞活動我是不太愿意靠近她們。因為當你的身邊有一個強勢而話不能停的人,你會不會被騷擾得什么都不想做,最后只剩下“不要、不要”。

最后只想對親愛的“不要”姑娘說:盡管你衣食無憂,坐擁好幾套房子,但其實你過得也挺不容易的,保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