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品蘇洵人生,很有意思。
他說:我少年的時候,不懂事哇,不學無術(shù)。等到了25歲了,才猛然拍腦袋醒悟,尼瑪,當年該認真讀書的,這才是正道!于是開始和一些有學問的人交往。不過呢,想想,大家都一樣年紀大了,又不是當年的愣頭小子書生,一心只讀書,現(xiàn)在繁瑣的事情多了,心也散了,就不能做到潛心學習了,更不要說用古人那套精益求精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了。反而環(huán)視一下身邊兒的人:嘿,身邊和我廝混,哦,不,學習的朋友,還沒我厲害呢,混的都沒我好呢!于是我覺得自己還是很不錯的,曰:可以啦。后來啊,吃老本吃的文思越來越窘困了。然后才想去拿那些經(jīng)典出來研讀,發(fā)現(xiàn)人家先哲的經(jīng)典,遣詞立意確實和俺不一樣。說白了,就是,俺和人家不在一個層次。于是我才幡然醒悟啊:俺這是半桶水,響叮當。比較的對象都錯了,本來自己就夠挫了,再跟挫的人比,找到自我的優(yōu)越感,覺得自己已然很優(yōu)秀,其實,你要跟優(yōu)秀的人一比較,自己不知有多渺小呢。當然,人家優(yōu)秀的人都不會跟俺比呢,還不夠格呢。于是,痛定思痛,幡然醒悟,便燒光了以前自己的文章,(估計也是自己以前覺得很不錯的寶貝吧),讀古代先賢的書,一研究,便沉默了七八年。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便在沉默中滅亡。這七八年的沉淀經(jīng)歷啊,也是應了王國維那做學問的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嗯,看了那么多書,各種迷茫啊,然后繼續(xù)研究,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值了。于是乎,積累的多了,某天突然打通任督二脈,便是頓悟了。那是神清氣爽啊,覺得寫文章做學問不就該這樣嘛?真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嗯,頓悟了,積累了,沉默了七八年,現(xiàn)在提起筆來也是文思泉涌,所以該爆發(fā)啦。
百度了下蘇洵簡介,據(jù)史料,蘇門一家皆有才,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皆大文豪,與父親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女兒蘇小妹也是個有才妹子。果真是書香門第。
據(jù)說當年蘇洵19歲成家,不務正業(yè),只是游山玩水。他老婆很糟心啊,他自風流瀟灑,老婆在家教子看書識字,因為是人家都不指望這老爹有啥出息了,全心把希望寄托兒子身上吧。這讓老蘇開始思考:我去,這老子不努力,以后得被小子笑話啊。再說了,怎能自己不努力,便想下個蛋孵出只鳳凰出來哇?于是乎,開始思考人生,于是乎,有了后面的大徹大悟啊。
時光碾壓過千年,我自仰望,遐想,這些從泛黃的紙張,透出的書香中流出的優(yōu)秀篇章,突然覺得,人生居然會如此的相像啊。
總覺得近來自己思慮過多,有點惶恐。也就是在20多年的尷尬年紀,前期不務正業(yè),學業(yè)荒廢,當認識到某些層次上的差距時,其實差距已然拉的很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并不僅僅是今年你工資多少,他工資多少,這么個差距。而是,后續(xù)發(fā)展的問題。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你是蛻變成掌握生活選擇權(quán)的那撥人還是十年如一日的被生活選擇的那撥人?你能否經(jīng)過努力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那類人,還是你不得不對生活選擇最后成為自己所討厭的那種人?
告訴自己: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所以要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不過,現(xiàn)在開始努力難免就覺得浮躁。沒想到一千多年前的大文豪,也如俺這般呢。少時不務正業(yè),努力時曾對自己要求過低,甚至家人都不對你抱希望了,折騰到最后,終于體會寧靜而致遠的真諦。也是,在迷茫中找到組織了,與大文豪趕緊握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