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狀態不太好,對什么都缺少積極性。是不是進入“春困”階段,明明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我怎么感覺不到生機?
開始害怕寫文了,腦袋里有很多想好的題目,但是一準備寫就發現沒幾句話就能結束,寫不出一篇完整的東西。看了幾本書后更寫不出書評了,我有點畏懼寫書評了。
上周看的是李笑來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和《人人都能用英語》,以及李笑來書里提到的《奇特的一生》(這本書我看了一半就沒看下去了)。但是最近加入麗薩老師的讀書會,她推薦的必讀數目就有這本,看來還要回爐重讀。
這周看的書:
1、索達吉堪布的《沒什么放不下》
這是一本書關于出家的故事。里面很多的出家修行者都是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當他們在涉獵了科學、物理、心理、哲學、儒、道、佛多個領域后,最終選擇了佛家的智慧。這是看清了生命本質的一群人,在他們面前只能自感佛根太淺。“佛法不離世間覺”,而真正明白這些的,智慧卻又遠遠高于世間法。
活著是為了什么?怎樣過一生?死亡真的就意味著一切都結束了嗎?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有多少人去想過生命的意義?
2、羅伯特·科里爾《秘密》
《秘密》這本書是在微信讀書上看到Nina力推的,說是一本被她誤解多年的書。后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又看到了麗薩老師的書評。
把老師的書評直接復制過來:
本書五顆星推薦!這本書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里面充滿了秘密,有人把它看成心靈雞湯,也有人把它看成發掘不完的寶藏,在書里你能收獲多少,這也都取決于你與秘密的心靈呼應程度!同樣一本書,有人用十分鐘看完,覺得枯燥無味,浪費時間!有人看了幾個小時仍意猶未盡!面對寶藏,你的眼和你的心是否感知到了秘密的召喚?有些事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宇宙里的秘密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潛意識決定著你的行動,而你的行動則會帶給你改變!一切皆是緣分,正如你與本書相遇一樣,能吸收多少能量也在于你與本書的緣分!這一刻,不早不晚的相遇、讀取了生命的密碼,又一次給自己的內心注入了巨大的能量!感恩遇見!這周事忙,只讀完本書,真的有點不能原諒自己了!值得欣慰的是讀到了一本難得的好書! ——麗薩20161029(我生命中的17947天)
我就是那看不下去的人,不知道為什么里面的道理我懂了之后,我就是無法耐著性子慢慢看下去。這本書主要就是講人的意識、潛意識和宇宙意識。其實概括起來就是信念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
看完后我去百度了一下《秘密》這本書,發現原來寫過相類似的還有朗達拜恩的《秘密》,內容應該差不多。
后來根據這本書的內容又拍成了電影《自然法則:吸引定律-心想事成的秘密》。這不能算是電影,是一個視頻,但是比書看著就震撼多了。
核心理念:你所想的,和你所感覺到的,和所呈現的現實,總是一致的。
這本書是兩個極端的評價,如果不信,便會覺得是唯心主義,從小接受唯物主義教育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念可以改變一切嗎?但是很多偉人用自己的經歷驗證了這個秘密是確實可行的。
到底行不行?試試就知道!
昨天媽媽生病了,其實我的反應便是意念的力量。因為之前阿姨有跟我媽說過,可能后面一個月要生病。媽媽的潛意識里相信大仙說她要生病這件事,所以她的身體就開始扛不住了。個人覺得是有這方面的原因。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血戰鋼鋸嶺》里的主人公,憑借意志和信仰成功解救很多的同胞。如果不是他的意念支撐他的行為,他又如何能做到這點的?
讀這本書還有一個最大的感悟:讀書是一件很個人的事。別人覺得好的不一定適合你的胃口,你覺得好的書可能別人對此嗤之以鼻。
不管是什么書,一定有一點能給你感觸,這樣也許就夠了。
3、奚愷元《別做正常的傻瓜》
這本書在我的Kindle里躺了很久,我都不記得什么時候下載的,躺在書目的第一條上,于是隨意打開看了一下。
一打開才發現,這真是一本好書,里面有大量的實驗調查,都是平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場景。
舉書中的一個例子:
今晚音樂廳將上演一場你期盼已久的音樂會,票價很高,需要1000元,不過你早已決定去看,并且在幾天前就已經購買了票子。吃過晚飯,你正興沖沖地準備出門,卻發現入場票不見了,你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沒有發現蹤影,你尋思著一定是在路上弄丟了。焦急的你要想聽這場音樂會只能再重新掏一次腰包了,你作著激烈的思想斗爭,該不該去音樂廳再花1000元買一張票聽音樂會呢?請圈出你的決定:
買or 不買?
再來看看另外一個問題:
同樣是一場你夢寐以求的音樂會,你打定主意去聽,票價是1000元。但是這次你沒有提前買票,而打算到了音樂廳再買。剛要從家里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剛剛買的一張價值1000元的電話卡給弄丟了。這個時候,你還會不會花1000元去買這場音樂會的入場券呢?請圈出你的決定:
買 ?or 不買?
如果你在第一種情況下選擇不再去音樂廳購買音樂會的票子,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他們選擇仍舊去音樂廳欣賞音樂會。那么恭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是“正常的傻瓜”。這里便提到了“心理賬戶”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經濟決策都會受心理賬戶的影響。心理賬戶和經濟學意義上的賬戶最大的概念上的不同是: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每一塊錢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你是撿來的一塊錢還是你掙來的一塊錢或者是得獎贏來的一塊錢都是一樣的,對你而言,你的總財富都多了一塊錢;同樣,你丟掉的一塊錢和你用掉的一塊錢或者被偷了一塊錢也是一樣的,你的財富都少了一塊錢。
以上述的問題為例,你丟了1000元的電話卡,你可以掏錢買音樂會的票子,同樣,丟了1000元的音樂會票,你仍舊應該再買一張票,你應該和在自己丟了1000元的電話卡的情形下做出一樣的決定。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講,不管是丟錢還是丟票,只要絕對數量相同,人們的行為就應該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正是由于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人們對待這兩種問題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
這本書說了很多相關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對經濟一竅不通的人看后收獲很多。
這本書我還沒看完,但是挺想推薦給不懂經濟學的人看看,至少可以在生活中更理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