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人仍是累,身腦俱乏,因此寫點不用思考、輕松的題目。隨隨便便八十公里的隨隨便便是思想上沒在意沒料想的意思。八十公里原不算很長,但回來后感到累時才忽而盤算竟騎了有八十公里,疲乏也屬是正常的了。我因此總想到騎行318,平均一天大概也要騎這樣的路程。一天騎八十公里正常接受,每天都要騎行“八十公里”,概“二十天”,天天如此,你行嗎?能做到嗎?這是個不確定的問號。
出發時帶了一只需要補的鞋,便繞到市區,這一繞高德就把我引到了江北惠州大道上,然后接金龍大道。經過惠州站時讓我詫異:咦,怎么走到這里來了?惠州站是來的地方。有三年沒來惠州站了,心里有一種情感一閃。
騎行并不算慢。途中,見了某景想拍照時就會停下來。金龍大道中段,大部,是沒什么好停的。它是一條國道。國道的樣子,印象都差不多。各種車輛混合,大車比較多。加上某段在擴建改建,灰塵大。國道車多,路面路況比較復雜,我覺得不適宜休閑騎行。當然,煅練挑戰除外。
騎行在馬路上,值得一提的是安全狀況。盡管有安全意識,但性格、習慣使然,那種等待、主動禮讓的行為常常在途中給忽略了。事后回味,總有一兩次危險。狀況在毫厘分秒之間。不過是我幸運地擦肩而過。我也會想,假如不是騎車,是自己開車呢?也是這樣風風火火嗎?在我的意識和想象里,模擬自己開車在路上的情形,我又是冷靜的,禮讓的,耐心的。安全第一。即便有急事,心急,但腳下的油門一定是控制的。欲速則不達。所以,我對強行變道、拐彎、過路口,甚至風馳電掣般樣的司機深惡痛絕。再有,我也不喜歡女司機。女司機亂停車,想在哪停就在哪停,想什么時候停就什么時候,真的是司空見慣。毛病。不管女司機高不高興。當然,不是絕對。相信有的女性司機不比男性差,所以這里沒有性別歧視的意思,而是籠統的說法。
也因此,鄉村才是適合騎行之處。鄉路上車少,沒有灰塵,沒有噪音,有的鄉路很干凈,乃至漂亮。風景自然就出現了。
但每次騎行去鄉村,必然都要經過嘈雜的城市、國道,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
這次騎行,在到達泰美福田小學后,才是進入個人覺得最適宜騎行的路。一邊是小河,一邊是田野,中間一條水泥路。可以放馬騎行。沐村中的路也是這樣。到了鄉村,才是完全放松,不必提神路況。而沉醉在鄉野美景。開闊,綠色,小樓,空氣可以大口呼吸。
回來去紅花湖。到了城區,時間是離傍晚還有一個傍晚的樣子,陽光斜斜地照在湖面上,一道銀白的光跳閃著。瞇眼望去,太陽在朦朧中像是一面反光的白鏡。有陽光的地方,是明亮的,色彩淡黃,感覺溫暖,祥和,心里也是敞亮的。
騎行在湖邊的路上,腿居然抽筋了。這是以前多次騎行中沒有遇到過的情況,似乎事出有因。我也在想,是不是真的老了,身體一年比一年衰老才致如此?回頭一想,畢竟騎了八十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