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需要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當我們去餐廳點餐的時候,當我們去面試心儀職位的時候,我們無一例外都需要溝通,博弈和談判。判斷談判的成效如何,在我心中唯一的標準是:有沒有實現雙贏?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要達到目的而損害了某一方的利益,這天然就是增加溝通的難度,但是這很可能是我們下意識的第一個選擇。所以,從哪個方面進行切入,找到溝通另一方的需求,同時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
前幾周,特別迷戀做木瓜鯽魚湯,總免不了去菜市場買木瓜。一天下午,繞了整個菜市場兩圈,發現只有一家有賣木瓜,而且只剩下最后兩個了。一個木瓜快熟透了,一個木瓜有點偏生。我站在木瓜前面,跟老板溝通。我咨詢問道:“我想用木瓜熬湯,請問哪一個好呢?”老板馬上推薦用熟透的那個。我沒有馬上回話,等了一下,我本來希望他能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讓我信服。但是他沒有,而且他也看出我的猶疑了。我記得,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熬湯用的木瓜不宜太熟,太熟的話,一熬湯,木瓜全都散開成碎末了,湯不好看不在話下,而且木瓜吃起來不方便。而我在想,老板只是一個勁兒說熟的木瓜好甜,但是他并沒有回答出我期待的答案(特別適合熬湯?如何拿來熬湯?),所以他很可能是出于菜市場快收市了,熟的木瓜不好保存,生的木瓜說不定還能放幾天的成本來考慮。
好吧,第一輪共識沒達成。但是,整個溝通還是維持良好的氣氛的。我也沒戳穿老板的用意,因為我真的需要買一個木瓜,而且全市場只有他的攤子有;而他需要賺錢。所以,第二輪共識還是可以形成。最終,我買了那個稍微生一點的木瓜,也接受他稍微把價位開得高一些,各取所需。
上兩周去江門見一個朋友,他帶我到西江邊上,希望一起嘗一嘗西江特產。到一家店里,他一上來就點了一個我們找了很多家就希望吃的菜,西江河蝦。女老板就一看只有我們兩個人用餐,就勸到:“兩個人吃的話,不需要點一斤蝦啦,點半斤就夠了?!钡?,朋友還是想堅持一斤蝦,總覺得不夠。老板勸不動,也有點不高興了。我左看看朋友,右看看老板。我心理明白,朋友是希望這頓飯吃得盡興,而老板是個老實人,她希望我們吃得正好合適,不浪費,省錢又高興。其實雙方不矛盾啊。于是我就夾在中間,試著跟我朋友商量,“這樣子吧,還是先點半斤吧,朋友之間吃飯沒有必要搞到壓力很大的樣子,不夠我們可以隨時加嘛”,說完后,我又朝老板淘氣地眨一眨眼,老板心領神會。于是,就按半斤下單了。事實上,真的是半斤就足夠了。
上個月嘗試有獵頭聯系過我,我自己也有轉換現有工作的意向,所以,抱著見識的心態(我學校畢業后就沒有換過工作,也沒有參加過跳槽面試之類的),去參加一家公司的項目經理的面試。面試就是職場上把自己當成人力資源的拍賣會,有人出價,有人競價,買賣雙方隨時易位。三輪面試過后,到了錙銖必較的薪酬談判環節,這個環節有時候有點傷人,但是躲不開。因為企業出于成本控制的目的,希望用最低的成本,雇傭最合適的人才。求職者希望最大化自我價值,包括薪酬,待遇以及職位發展空間。最終,我和這家企業就是在這個環節上出現膠著了。無論獵頭如何動之以理,曉之以情,都沒有解決或緩解核心的矛盾:薪資未達到我的預期,職位前景不夠明確。于是,我只能用最禮貌的方式去婉拒這個offer。我很抱歉,因為雙方投入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去想要促成這件事,但是,放遠一點來看,決定不選擇這家公司,也許才是我們三方,企業,獵頭,和我,最好的結果。相信獵頭作為專業的“人販子”,心底也都是非常清楚這一點。
談判成功與否,我只有眼中的標準是:是否雙贏。雙贏,不一定是眼前的雙方各得利益,也許是賓客盡歡,也許是更長遠的適合與妥當。
感謝閱讀!
貓小開
2017.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