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產品思維做職業規劃丨記一次內部分享

一次社團內部的分享會——如何用產品思維做職業規劃。


1

·大一盲、大二忙、大三茫

從大多數人的大學生活來看,從大一到大三,一個“mang”字貫穿其中,所謂“大一盲、大二忙、大三茫”。許多人無法逃出這個怪圈,這個根本上源自于我們長期接受的應試教育培養模式的弊端。

如果把學習作為一項射擊運動,那么在大學以前,我們都在訓練“定向靶”的項目,我們就高考那一個靶位,長期固定不變,那我們要做的就是重復性的練習,直到能做到每次都10環。當我們幸運的通過這一項目,來到了大學,“定向靶”變成了“移動靶”。剛開始由于靶位少,我們跟別人一樣,哪個靶位好打我們就打哪個。但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大二,靶位增多:有近的也有遠的,近的好打,但得分低;遠的難打,但得分多,同時每個靶位都是移動的,我們為了多得分,一會打近的,一會打遠的。最后,看似我們打的很累,得分也很多,但本質上的射擊技術沒有實質提升。到了大三,我們要參加奧運會了(找工作了),此時我們才發現,我們每個技術點都會一點,但都不精通,所以我們很迷茫,很苦惱,我學了什么,我能干什么啊?

學校,無論是大學以前的應試教育和大學以后的類素質教育(現在還談不上素質教育),他們只教我們應該學什么,卻沒教我們不應該學什么(這里指的不是違反社會普適性規則和價值觀的東西)。在“技多不壓身”觀念影響下,我們一直以為知道很多知識就是牛人,當然這個不是錯的,但也不是對的。因為在這個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面對眾多的知識誘惑面前,我們作為普通人,不可能學習所有的知識(因為一個百度就能解決),但人性本質上又是進步向上的,這就是我們產生一種焦慮感,而這種焦慮感不是指我們能不能學的完這些知識,而是指我們學什么知識。

2

·我要干什么—我怎么去干

現在來看,所謂的“大一盲、大二忙、大三茫”的情況,本質上是沒搞清楚“我要學什么”或者從結果導向來的“我要干什么”的問題(兩者本質上是一回事)。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需要的是一種專才,而非全才。因此,想好自己“我要干什么”才是一切問題解決的第一步和關鍵所在。做好這一步后,剩下的就是我該怎么干的問題了,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在沒做好第一步的時候就貿然進行了第二步,可能他們想通過第二步來得出第一步的結論,但這里有一個很大的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因為我們在開始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沖勁的,而當我們發覺我可能不適合干這事兒的時候,其實這時我們已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經濟成本在里邊,而這時我們可能因為自我能力的質疑(其實可能不是因為你能力問題,可能就是你不適合干這個或者其他因素罷了)造成“轉而干其他事情的興致”都沒有了。因此,“我要干什么”和“我怎么去干”具有嚴格的邏輯先后關系,只有先解決“我要干什么”,才能解決“我怎么去干”的問題,前者是一種戰略,后者是一種戰術。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3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句話,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所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我理解的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對于團隊而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但“人”不是產品經理,這一層強調的是團隊合作的意義;另一層是對于個人而言,(這一層具有普適意義),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產品經理,而產品就是自己本身,這一層強調的是我們要用產品經理本身,將產品經理看做一個思維模式,用產品經理的思維去思考并打造獨一無二而又絢麗多彩的產品,也就是自己。

那么回到咱們講的主題“如何用產品思維來做職業規劃”?我們上邊已經分析了,所謂的職業規劃其實就是解決“我要干什么”和“我怎么去干”的兩個問題,從產品角度而言就是“我要做一個什么產品”和“我怎么去做產品”的問題。

4

先來談談“我要干什么”這個問題。毋庸置疑,我們都愿意干那些好的(一句話總結就是來錢多還輕松,不過這種好事情應該不多),但是那些好的到底適不適合我們去干尼?一方面好事必然多磨(門檻高,競爭壓力大等),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資源限制(能力,興趣,家庭等各方面)我們無法保證選擇許多好事去做,我們只要做好一件事就OK了。因此我們要找的,總結一句話就是“好的而且適合自己的”(不是有一句廣告語是這樣的嘛,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我們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找到好事——看哪個事適合自己去干。

·干什么好—市場分析

5

好,我們就按照流程來解決第一個環節:找好事。這一環節,我們主要是是通過一系列調研來在眾多的行業與職業中找到比較好的行業和職業。

1、專業調研

相信大部分人最初選擇自己的專業或多或少都是本著興趣來的,我們也都希望以后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個別除外),因此,我們第一步就要進行專業調研,調研的主要內容有:

A、本專業是學什么的,并了解本校本專業的學習方向。這個可以從學校的培養方案來看(舉個例子,比如廣告學,雖然可能很多學校都開設廣告學,但其方向不一,有的偏向設計,有的偏向營銷,有的又會偏向影視,等等),并了解這些會鍛煉我們哪些方面的能力。

B、了解本專業以后的就業方向。舉個例子,可能在我們選擇專業之前,我們會覺得心理學可能以后就是心理醫生,但是我們真的了解之后,發現學心理學可以當警察、可以當產品經理,這是由專業知識訓練背后的能力決定的。

C、了解本專業及本校本專業學生的發展情況及未來方向。這個主要依靠百度、學校官網的歷屆畢業生走向(每個學校每年會公布年度畢業生走向調查報告,但不可全信,信其7分即可)及詢問學校老師、學長學姐等線下渠道。

2、行業調研

專業調研完之后,我們只是了解了我們目前所學習的東西,可能對未來我們要做什么還很模糊,別急。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女也怕入錯行),所以說,行業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影響其一生的。但要明白,行業和職業是兩個概念,行業是我們在哪的問題,職業是我們做什么的問題。舉個例子:同樣是編輯,新媒體編輯和報社的編輯,兩者同等水平下拿的工資就大不一樣了,這是由行業決定的,前者是互聯網行業,后者是傳統媒體行業。這個階段,我們調研的內容是:

A、大致了解都有哪些行業類型。這個可以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了解較全面的,或者簡單點,各大綜合性招聘網站都有,比如智聯招聘,趕集網等等。

B、了解熱門行業的發展狀況,行業規模,競爭格局、發展方向等等。這個可以參考行業的發展報告和一些科技媒體資訊,對于未來發展方向,可參考行業內領頭羊企業的動作,一般來說他們能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比如互聯網中的BAT。

C、選擇自己意向的行業(3個左右,這個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因為只是簡單了解,還要參考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個行業,以及這個行業內的職業到底適不適合自己等等因素,這個后面會說到。)

3、職業調研

前面說了,行業是我們在哪的問題,職業是我們做什么的問題。現在大概確定了我們在哪,我們接下來就要大概確定我們要做什么了(注意我這里用的是大概,因為調研階段不要做太過詳細分析以致降低調研效率)。在職業調研階段,我們主要調研以下內容:

A、大概了解都有哪些職業類型。同樣,這個從各大綜合性招聘網站上查詢,這個應該比較簡單,因為有些職業有明顯的入職門檻(專業知識限制),同時挑選3-5個職業進行再次了解,因為目前職業劃分較細,比如用戶運營專員下可能又分社群運營、產品運營等等。

B、了解這些職業目前的情況(主要是職業門檻、工作內容、薪資情況、未來走向等)

C、確定自己的意向職業(1-3個,為什么這個階段確定的職業數比行業數要少,因為咱們最終做的是職業,而不同職業間差異較大,利于咱們進行判斷哪些職業最適合我;同時,不同行業間的相同職業差異不太大,因此我們要保留較多的行業選擇和較少的職業選擇以求我們最終選擇的最優化)

·調研渠道

行業報告平臺:易觀智庫、艾瑞網、百度數據研究中心、友盟+等

科技媒體:36氪、鈦媒體、虎嗅網、創業邦等(這些都有PC網站、app和公眾號)

其他:智聯招聘、拉勾網、知乎、各大企業校招網站等

·我能干啥—需求分析

我們在通過對專業、行業及職業的調研,基本確定了干什么好了,但這僅僅是第一步,因為確定的這些并不是都是適合我們去干的,因此,我們還要結合自身情況去深刻分析到底有哪些是適合我們的。

1、自我需求分析

把自我需求分析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對自己的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先知己,再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們分析的主要內容有:

A、深刻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維特征。大家可能會碰到有的人雖然從事于與自己專業不相關的職業,但卻仍然能做的有聲有色,其實是它本身的性格特征和思維特征確定的,性格決定你是不適合干,思維(其背后就是能力)決定你干不干的好。關于這些,我們可通過樂嘉性格色彩分析、MBTI職業性格測試進行自我剖析,同時也可和不同人多交流,來反向了解自己的性格及思維特征。

B、綜合分析自身的其他因素:家庭教育及環境因素、經濟實力、家庭意見、基本的未來規劃等。雖然這些因素對未來的行業與職業不能其決定作用,但在實際情況中,我們要切實考慮到他們的影響,達到最優化的結果。

2、行業需求分析

A、分析意向行業的行業特點(比如互聯網行業,相對來說需要邏輯性思維較強的人、廣告行業相對來說需要發散性思維較強的人),并結合自己的性格與思維特征進行分析,看自己適合哪類行業。

B、分析意向行業的行業規模、行業競爭格局、行業發展方向,并得出三類目標企業:最優企業、最具潛力企業、有前景的初創企業。這種分析主要是參考行業發展報告、科技媒體資訊、國家相關政策向導及行業領頭羊企業的動作。

C、最終確定1-2個行業(每個行業下確定三類目標企業,這個隨著時間推移可隨時做出調整),并排優先級

3、職業需求分析

1、分析意向職業的門檻及職責內容。結合自己的性格及思維特征分析自己能不能干,結合自己的興趣點分析自己喜不喜歡干,最后綜合自己的其他因素分析自己想不想干。

2、分析意向職業招聘需求,分析其招聘需求背后的能力需求,尤其是核心能力需求。并結合自己的能力(自我需求分析的結果)來分析。這個可以參考各大企業校招網站、拉鉤、趕集等招聘網站上目標職業的招聘文案。

3、得出較確定的1-2個職業,并對每個職業及每個職業的能力需求排優先級。

比如舉個例子,來看一下騰訊關于產品經理的招聘文案。

職責內容:

?負責××某產品的策劃、運營、管理

?負責用戶研究,把握用戶需求,實現用戶需求;

?負責公司產品推廣、運營等情況跟蹤,收集用戶信息并根據市場情況提出產品開發和改進方面的建議,提出運營思路。

職位要求:

?本科以上學歷,5年以上互聯網產品設計經驗;

?熟悉互聯網領域產品開發,管理和運營流程;

?能通過數據分析等系統性方法深刻理解用戶需求并予以滿足;

?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出色的組織能力;

?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人格魅力、能承受壓力。

分析列表,其中門檻型需求為自創,嘿嘿

·分析建議

自我需求分析:樂嘉性格色彩分析、MBTI職業性格測試等

行業需求分析:關注科技媒體、行業領頭羊動作、行業報告等

職業需求分析:拉勾網、赤兔App、校招網站招聘文案等

·如何準備—產品打造

6

在進行一系列的調研和分析之后,我們對自己未來適合干什么,喜歡什么都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也就是有了比較明確的目標。但是可能我們目前對于要達到那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我們想要的那個目標。

1、制定計劃

針對調研和分析階段得出的結論,我們主要是根據目標行業與職業對業務及能力的需求制定學習計劃。在學習計劃制定前要明確時間框架,在這個時間框架下來制定計劃。學習計劃要考慮的事情主要有兩點,第一,計劃要有側重點,因為時間有限,根據能力需求優先級合理安排學習計劃。第二,計劃不要制定的過于詳細,一方面防止牽一發而動全身(因為畢竟是自發性學習,難免考慮不夠周全,得考慮到計劃之外的事情),另一方面需求是不斷變化的,要時刻關注業內動態,及時謹慎的調整計劃。

2、著手實施

制定計劃后,我們就要開始實施了。

關于實施上,首先要明確一點就是:心無旁騖,這點很重要。因為首先我們是為了自己喜歡且適合干的工作而努力,同時也由于任何事情開始時都是很簡單的事情,那么我剛開始可能感覺很輕松,可是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會發現越來越難,這時可能就會懷疑自己選擇的正確性。同時,到了大三,大家的方向出現了明顯的分化,有的就業,有的考研,有的出國,這時候外界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要說,在計劃實施上一定要心無旁騖。

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識輸出。輸出的是學習的歷程,將學習的歷程記錄下來,一方面起到自我鼓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進行自我鞏固。關于輸出,我們可以考慮自己運營一個公眾號,頭條號,或者在簡書上寫寫。

·如何入門—產品運營

7

1、學會推銷自己

我們要心無旁騖地執行計劃,但心無旁騖絕不等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為什么這樣說,原因有兩方面:

第一,我們在執行計劃的同時,前面已經說了,需求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了解需求的變化,而了解的途徑之一就是與人分享交流,在交流的同時,你會發現自己計劃的不足或錯誤,及時調整到正確的道路。

第二個就是我們常說的,做人要低調,做事要高調。我們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產品打造的過程,而我們學習的東西需要實踐,我們需要入門,就需要讓別人知道你在做這個事,而且做得還不錯。

而以上這兩方面從產品角度就是產品運營,通過這兩點原因,大家也會明白產品運營絕不是產品打造完之后才開始的,它是在產品打造的中后期就開始的。

2、通過實踐來提高

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產品究竟好不好,得上線之后得到市場的驗證才能知道。那么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到底學的好不好,需要通過項目實踐來驗證。那么怎么來參與項目實踐尼,有三種:

第一,參加各大比賽。諸如大創(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各大企業的營銷比賽等等

第二,參加實習。這個可以自己去投簡歷,也可以求得他人的推薦(這方面是上一節講的,咱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懂得自我推銷,將知識輸出并分享,在互聯網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第三,自主實踐。通過小伙伴的組隊,真正完成一項線下落地性較強的實踐項目(比如可以自主開發一款App)但這種一般較少,但其對于能力的提升較大。

·如何進步—產品迭代

8

其實這個應該貫穿于整個市場調研與需求分析、產品打造以及產品運營階段。而對于如何進步,我們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但在這一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否定”,這種否定應該是一個辯證否定,應該是基于我們的整個戰略目標穩定下的否定。

9
10
11
12
13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