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考研倒計時21天。
我看了一部之前覺得自己不會看的電影
——《七月與安生》。
沒有看過慶山的原作,當初上映時,只看片名,以為又是那種青春消費片就沒有太在意。
或許是因為前幾天看到馬思純、周冬雨榮獲金馬獎雙影后,也許是因為有太多大觸公眾號極力推薦,我才切實想看一看這到底是一部什么樣的電影。
兩個人的重逢,三個人的戲碼。
安生淡淡地說,沒有誰一定離不開誰。
這句話單純地看簡直戳心窩,對于最近的我來說,非常有親切感。是啊,不論是誰,都不能長久地陪伴。孤獨是常態,是一個人的必修課。
隨著主人公之間的對話,我們知道這會是一個講七月和安生之間友情的故事。七月是當下許多女孩子的縮影,成長在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從小到大,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項又一項使命,在規矩的生活中自覺乏味。安生,則是一個身世有些可憐的小姑娘。父親去世,母親在外,從來不照顧她,她只能堅強的靠自己生存下來。后來,13歲,她們兩個相遇了,從此形影不離。
年少時的友情,真的是純真的令人懷念。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蘇家明在她們生活中的出現,事情發生了變化,她們之間的友情也因此受牽連。七月喜歡家明,而從小缺少親情,把七月當作自己親人的安生覺得,屬于七月的就是自己的,大大咧咧就不在意。之后少年的糾結,少女間的誤會,陰差陽錯。這件事也為兩個人后來能互換人生作了鋪墊。
后來,安生被迫選擇離開了七月,再見已是數年后。那個時候的她們,已非往日的朝夕相處、打打鬧鬧。在外流浪的安生不得不學會一些小聰明求生,她和每天過得安安穩穩的七月之間,似乎開始相隔一道鴻溝。不同的閱歷讓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有了一絲尷尬,之前的舊怨重提,兩個人大吵了一架,又不相見。
經歷真的改變一個人,不同的經歷會讓朋友之間的相處模式也變得不同。如今大學,之前的好朋友也都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感情沒有變,對一年只能相聚兩三次的時光也格外珍惜。今年夏天和好朋友出去玩兒,她之前是那種活潑率性的女孩兒,旅行途中我突然發現她竟然會小心謹慎地跟我說話。我為此納悶,一直追問他甚至要跟她吵架,她才告訴我和現在身邊朋友的事,說是可能平時在學校習慣了這種說話方式。聽她說完蠻心痛的,我喜歡以前那個張揚愛笑的她,不會為任何事情受委屈,真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愛她!
現實和想象之間模糊界限。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七月和安生之間的誤會不就是因此產生的么。兩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以為里,互不言語。故事最后,安生騙家明說七月只是離開了,并沒有死。或許這是對每個人最好的結局吧。安生和家明失去了七月,失去的是他們逝去的舊時光里最愛的人。
我覺得這部影片還有最打動我的一點,是七月和她的爸爸媽媽。父母非常的善良可親,對待安生也就像自己的親女兒一樣。他們對七月的教育方式,雖然依舊是普通家庭的慣常套路,但是他們二人真的是愛的教育。后來家明逃婚,七月悲傷不已想要離開這座小城,她和媽媽之間的對話寥寥數句,卻讓我淚如雨下。
“我希望我的女兒能是個例外。”
其中的萬千情緒真是值得體味。從小就被教育不要辜負父母的良苦用心,努力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可是,他們為你指明的道路,又未嘗不是全心全意地只想讓你這一生好好的?
七月還是追隨著自己的心離開了。這對好姐妹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七月變成了流浪著的七月,安生卻變成了安穩的安生。
安靜的內心里住著一個小惡魔。
究竟你想要的生活,是平淡穩固的,還是不斷走在路上,看車水馬龍,看人間百味。如果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內心,可能是選擇后者的。人終究只有這一輩子,不能隨心而為難道不遺憾嗎?
有的人二十五歲就死了,可他七十五歲才下葬。
現在的生活,還是在父母的避風港中。是時候要考慮開啟自己的碼頭,帶著至親好友,不斷航行。
愿你我都能成為七月的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