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去哪了》是金磚國家首部合作電影。國際合作早已不是單純的國家政治經濟之間的協同發展了,相對于硬實力來說,軟實力我們更為驕傲,五千年的歷史沉淀讓我們有勇氣對時間瀟灑揮筆,但對于它的永恒,除了我們知道的這五千年,它還有我們未知的上一個五千年和下一個五千年。世事都跟著永恒的時間走,卻什么也沒能走成永恒。
以“時間去哪了”為主題的這部電影里包含五個短片
一、巴西《顫抖的大地》
時間會揭示一切?
災難帶給我們的除了失去家園,失去親人的痛苦,還有就是對于這些痛處無人問津的悲涼,孩子失去了父親,學生失去了教室。平鋪直敘的手法不加以任何情緒推動,但大量的瘡痍圖片卻讓人觸目驚心,人物肢體活動展示內心想法,一靜一動對比其實更能讓觀眾看到一個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所處位置。災難18個月后,仍有千余人等待安置,時間會給我們反思,也會給社會反思。
二、俄羅斯《呼吸》
時光猶如水,愛情似波濤,亦能載舟亦能覆舟。
互相依賴的男女,本就希望把對方占為己有,在封閉的環境下,導演把這種強烈的占有欲表達的淋漓盡致,男主懷疑女主,由愛生恨,女主愛男主,由愛生愛,所以在男主癱瘓后,男主會問我還能活多少時間,女主會說我就是你的時間。愛情大概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物質了,它的千百個面孔,連神也無法理解。短片最后,女主在男主面前拉著手風琴,這悲壯的聲音也不知是對愛情的歌頌還是對時間的贊譽。
三、印度 《孟買迷霧》
無人知曉什么時候時間會改變它的態度。
第三段的內容最好理解,但在時間的長河里,大都數人都沒能理解。導演用第三人稱的視角演繹第一人稱的生活,敘事手段簡潔明了,主線一條走到黑。親情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缺失,但也會隨時被忽略。影片告訴我們“錢多”在陌生的小孩那里獲得了關愛,但影片不會告訴我們,男孩拿走了兩根冰棍,另一根給了誰,也不會告訴我們另一根冰棍的主人在以后的時間里是不是也會遭到男孩兒同樣的親情忽略?!爱斁终呙?,旁觀者清”我們一直樂在其中。
四、南非《重生》
所有的開始注定了結局
導演阿歷斯基·費朵奇科曾憑一部"偽紀錄片"《首次登月》贏得了"地平線最佳紀錄片獎",這部也繼承了導演的風格,充滿了奇特幻想。短片里,奇怪的生活環境中主角提到自己并非玩家,重生之后可能會忘記所有,而鏡頭一轉,河水流動,生命繁衍,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行運轉。而鏡頭再切換,原來這還是一個非正常的生活空間。導演大概是想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解讀,客觀物質是不以人的德意志為轉移的,時間也是,生命也是。
五、中國《逢春》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賈樟柯導演一直熱衷于對自己所熟悉的內容的創作,所以在眾多的導演中也能獨樹一幟。影片中,古城古裝與現代的切換展示了時間的延續性。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依舊讓生活味同嚼蠟,日子一天一天的過,總得有一些新的希望支撐著走下去。趙濤說:被時間拿走的東西,我們總能可以一點點的拿回來。即使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沒在人群中過著最煎熬的日子,也不能就此妥協,枯木還能迎來一春,人到中年,也不該只有妥協。
對于時間來說,我們有太多的執念。導演陳凱歌曾在合拍影片《十分鐘,年華老去》中創作的《百花深處》,而這部電影著實給了我們不小的驚喜。
一個老北京“瘋子”請工人給自己搬家,而搬家工人目睹了時代的變化,目睹了新舊文明的所有變遷。
時光流失,年華老去,拾的起當年的鈴鐺,卻拾不起當年的生活。三五十年后,當我們做起現在事,大概也會被年輕人所鄙夷。五部短片雖然各執視角寫下不同的導演對于時間不同的理解,但串在一起,又何嘗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呢,時間去哪了?不管去了哪里,它都給我們留下了來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