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質
“北大四成新生厭學,認為活著沒意義。”近日,北大徐凱文關于現代年輕人虛無主義的文章流傳甚廣。這些孩子從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學生,可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同時也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甚至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
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所以我們也有機會把他們救回來,但我們是否應該反思,為什么這么優秀的孩子卻無法體會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嚴重性。
父母進行常識教育,最需要告訴孩子的生活常識,就是生命的可貴。
很多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有疑惑,既然人總是要死的,活著就是在等死,那人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還不如早一點死了,也省得還要做那么多的事情,那么辛苦。
這時候,家長父母應該告訴他們,反過來想,要是人都不死的話,一直活著,你的學習有意義嗎?你可以今天學,也可以明天學,還可以幾年以后再學,反正什么時候學都可以。如果是這樣,你也就不需要學了,你所經歷的這一切,同樣也都沒意義了。
也許正是因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才增加了生命的緊張感,使得人在不同的時候,要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萬物都有自己的生長季節,而你,也不能錯過自己的季節,一旦錯過了,也許你就再也不會有這個年齡所具備的能力了。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人確實又是很容易記住痛苦的。比如就像你思考的這個問題,人總是要死的。其實人要死是人永恒的苦惱、畏懼。但是這樣的苦惱、畏懼又是生命的原動力,會推動著人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去做你渴望做的事情。
除了孩子,成人也有這樣類似的疑惑,很多人問,為什么人總是更容易記住痛苦呢?
其實痛苦是生命的一種底色,這樣的底色,跟人是要死的這種限制與恐懼感有關,同時又跟生命本身總是不完美的,總是有欠缺、有遺憾,總是有很多不能實現的目標也有很大的關系。一個人所有的才能,哪怕他天生已經具備這樣的潛力,也還是要經過非常辛苦的學習、努力才能獲得。也就是說,一個人取得的所有的進步,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同時,人的一生會不斷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離死別,各種各樣的撕心裂肺的痛苦,也很難避免各種各樣的、意想不到的災難與麻煩。在人身上還有很多自然滋生的、說不出理由但又控制不了的情緒。還有很多根本不可能滿足的欲望。最后呢,人不可避免地會陷入衰老,這又是一種痛苦。可以說,快樂總是短暫的,更長久的、與人一生隨行的是各式各樣的痛苦,因此也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其實有很多孩子,從很小就開始思考這樣深奧的問題了,并不是非要等他長到多大了才思考。很多父母,對孩子思考“死亡”這個嚴肅的問題,總有一點惶恐,生怕孩子陷入了虛無、恐懼跟絕望之中。
父母應該跟孩子談論死亡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生命的可貴,同時也讓孩子認識到有一些危險行為會危害到生命,從而了解我們該如何去避免它。要讓孩子更加熱愛生命,更加珍視生命。
也有父母覺得,人本來活著就很痛苦了,為什么要這么早跟孩子談論死亡呢?這下不是更痛苦了嗎?
其實,對孩子的死亡教育,越早越好,因為有很多兒童的非正常死亡是跟他對死亡的認識有很大關系的。比如說前不久,某城市的一個10歲孩子就跳樓自殺了。其實,他選擇跳樓并不是因為他有那么多無法承擔的痛苦,而是他認為人死了,就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而那個世界沒有這么多的作業,沒有這么多的批評責罵。其實就他在自殺的前一天,他還問班上的同學,死是不是很痛,但是沒有引起同學與老師的注意,也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引導他。
今天,學校里的孩子背負了各種各樣越來越大的壓力,有輕生傾向的孩子越來越多。曾經有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有5%左右的孩子曾經產生過自殺的念頭,有17%左右的孩子已經出現了自殘的行為。很多父母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都感到很吃驚,沒想到會這么嚴重。
2014年,在南方的某一個城市,一個月內就有5個分別來自大學、中學和小學的學生自殺。這些孩子在自殺之前,幾乎都沒有什么征兆,事發都很突然,有的孩子還品學兼優。很多父母因此承受了撕心裂肺的痛苦,但又實在想不出到底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
仔細研究一下這些孩子的自殺事件就會發現,造成孩子自殺的原因,大多有這么幾種:被老師批評或體罰、做了錯事、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受到了別人的欺辱。每當出現類似這樣的新聞,總有人會說: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在我們成年人看來,這些挫折完全不足以讓他去自殺。但其實,孩子會這么做,大多是因為他還不明白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不明白這個行為會給自己或家人造成多大的傷害,在孩子看來,這只是一種逃避問題、發泄負面情緒的手段。
每當出現類似這樣的新聞,總有人會說: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但事實上,雖然現在的孩子的生活條件看起來比上一輩不知道好了多少,但他們確實也過得很不容易:睡眠不足已經成為常態;每天必須面對安排得密密麻麻的學習任務;每當大考臨頭,孩子在學校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很多小孩子在學校經常會被老師批評、羞辱,甚至體罰;那些學習成績不夠優秀的孩子,還要面對父母對他成績的不滿甚至打罵……孩子雖小,他也有七情六欲,他也會感到憤怒、委屈、無奈,為了讓自己舒服一點,他需要將這些負面情緒發泄出來,而當父母或者老師無法為他提供這樣的幫助與引導時,他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極端情況下,就很有可能做出令父母悔恨終生的傻事。
無數個令人心痛的兒童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發生,就是因為父母避諱談論死亡,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起 “生命第一”的觀念。
那么,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呢?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要盡可能早地告訴孩子生命的可貴。而且,根本不存在一個沒有痛苦的死后世界。第二,就是要告訴孩子,遭遇危險時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生命都是第一重要的。第三,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及時化解孩子的負面情緒,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