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5

? (2)市井生活百態(tài)

? ? 剛回到武漢的一段時間,看見人們臉上都有喜慶的笑容,因為抗戰(zhàn)勝利,因為回到了家鄉(xiāng),我常聽到大人們互相道喜,大概是因為歷經磨難后還活著,又聽到互相打聽雙方認識的熟人,驚喜聲和嘆息聲常傳入耳中,母親也忙于出外打探消息,與親友取得聯(lián)系,她請了一位姓汪的阿姨照顧我們三兄妹。那時戰(zhàn)爭剛結束,各業(yè)蕭條,社會上有大量失業(yè)人口,人們只要找到一個吃飯的地方,就心滿意足了。汪阿姨大概是個軍屬,丈夫出去打仗失去了聯(lián)系,她無兒無女孤身一人,經人介紹到我家來,全心全意照顧我們。由于是大冬天,我還沒有上學,母親也不管,所以由著我在外面玩。

? ? 很快,人們的生活在興奮一陣之后,漸漸步入日常的軌道,畢竟柴米油鹽醤醋茶,吃穿住行是更現(xiàn)實的生活。于是,各種小生意都漸漸出現(xiàn)了,我也見到了許多在四川見不到的東西。

? ? 候補街口那片廢墟上,在轉角處有一塊空地,因為人們常抄近路而被踏平了,長草很少,這塊場地就成了小孩子們做游戲,玩耍的地方,有些挑擔子的小販也常在此歇腳,吆喝一陣做生意。常在此停歇的有轉糖擔子,賣豆腐腦擔子,理發(fā)擔子等。

? ? 轉糖現(xiàn)在稱做糖畫,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卻是滿街可見的小販挑擔生意,實際上就是一門手藝!轉糖擔子的一頭是個小柜子,面上放有一塊白色大理石,是在上面澆糖作畫用的,下面柜子內放著熬糖作畫用的小鐵鍋,鐵瓢和其它工具。擔子的另一頭也像一個柜子,但下面是空的,既無柜門也無抽屜,只是三面有木板圍起來,里面裝著一個小煤爐,爐里生著小炭火,上面用灰蓋著,需要熬糖時,只須把灰扒開就能用了。頂上是一個四面有沿的木板,板中央有一顆從下面釘出來的釘子,也就是說釘子頭向上高高露出約一寸半左右。以此釘為園心,畫有兩個圓圈,大圓圈與小圓圈相距約半尺左右,然后以釘為圓心向外畫出多條相距或寬或窄的輻射線,這樣,在小圓圈區(qū)內和大圓圈區(qū)內分別形成多個寬窄、大小不同的扇形空間,在每個扇形空間內畫有不同的圖畫,有魚,有關刀,有各種小動物,當然也有只畫幾坨糖。在小圓區(qū)的扇形內,只有一些簡單的小動物,和三坨糖,在小圓圈與大圓圈之間的扇形中,圖畫就復雜得多,有飛機,有板龍,有花龍,有花籃,有燈籠等復雜的圖畫,當然,也有八坨,十五坨。用來轉糖的轉子(這是我們孩子們的說法,正式名字是什么?我似乎沒聽人說過!)有兩根,一根長,一根短,長的用于大圓,短的用于小圓。轉子的一頭有根短線系著一根很短的鐵絲,這鐵絲要剛好接觸到板面,轉子中間有一小眼,可以放在中央的釘子頭上又不會穿透,在轉動時,將轉子順時針方向旋轉,用力大小由轉糖者自已決定,等轉子停下時,那鐵絲頭指著什么畫,賣糖畫的小販就在大理石板上用一小鐵瓢澆出那幅畫來,然后將一根用蘆葦劈成的小棍粘在上面,再用一鐵片從大理石面上輕輕撬起來。這鐵片很薄,長約一尺多,寬約兩寸,前面是圓頭,便于撬糖畫,那大理石面在澆糖前都要用油抹一抹,以免糖畫粘在了石板上。小轉子轉一次大約是一百錢,大轉子轉一次好像是五百錢(記不太清了),我一般只轉小轉,因為沒有多的錢,又想多玩幾次。生意人很精,魚,蝦之類需要制作的圖畫多放在很窄的扇形框內,不容易轉到,能轉到的多半是三坨,小販只需在大理石板上滴三滴糖,再用那鐵片壓扁就成了,這樣顯得大一些,說‘大’也就只有現(xiàn)在的一元錢硬幣大小,反正是用來哄小孩子的。我的運氣總不好,常常是‘三坨’。我看見過別人用大轉子轉到過花龍,板龍,花籃,飛機等,花龍就是用糖在大理石板上澆出一條龍,用一根大一些,長一些的蘆葦棍粘上。這較為容易,現(xiàn)在許多糖畫藝人都會,但板龍,飛機,花籃就要求高超的技術了,因為這些東西都要求做成立體的,例如龍身,機身都是先澆出四片鏤空糖板,再用糖粘成中空的身體,飛機頭和龍頭也要是立體的才能與飛機身和龍身組合攏去,花籃也是這樣,所以費時費工費料,但轉到也極不容易,如果有人轉到其中一個,就會引起轟動,立時圍過來一大群人,一是好奇地看這幸運者,同時也來觀賞師付的手藝。這對小販也是一個考驗,不認賬是不行的,不兌現(xiàn)也常常過不了關,有的小販不想費時費工,情愿加倍賠償客人,但往往不成,因為,誰不想舉著一條龍或飛機或提著一個大花籃在街上炫耀一番啊!如今這糖畫提升為‘非遺’了,價錢也就不菲了,也沒有轉糖這種碰運氣的游戲了,這使許多普通孩子失去了娛樂機會。而且,似乎技術也褪化了,我曾留心過賣糖畫的店鋪,沒見到他們做出復雜的東西,尤其是飛機,板龍之類大型作品,也許是我沒有遇到吧!

? ? 還有一種吹糖人的小手藝,不知是否也成了‘非遺’?這種小販與轉糖不一樣,它不需要挑擔子。吹糖人的匠人只需揹一個小木箱子,打開箱蓋,有一個分成許多小格的抽屜,格中放有各種不同顏色的糖稀,為使糖稀保持稀稠的狀態(tài),那抽屜下一定有什么東西,是火爐?還是熱水袋?我沒有留心過,總之,那糖始終是稀稠狀。我記得也可以轉,那方法頗似轉糖,只是轉板面小得多,也只有一個轉子,小孩子也可以點著要買某一個東西。那小販根據(jù)孩子轉的結果或要求,用一根小棍(這小棍通常只有棒棒糖的棍子那樣粗細,那樣長)粘起一小坨糖稀,然后挿進一小竹管,開始吹起來,邊吹邊揑,邊絞,邊扭,做成各種不同的小動物,這些動物通常是小鳥,小老鼠,米老鼠,小蛇之類,做得微妙微肖,由于是彩色的,深受女孩子和2,3歲的小孩子喜歡,我的母親曾對我說,染了色的糖對身體會有毒害,而且吹出來的東西不衛(wèi)生,說不定小販有肺病呢(那時代,人們對肺病的恐懼之心猶如現(xiàn)在看待癌癥),所以,我對吹糖人不感興趣,從不買它,只是偶爾在旁邊看看。

? 在 那個場子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賣豆腐腦的擔子。我有個習慣,喜歡看各種小販的操作,因為在四川的時候沒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由于好奇心的驅使,我常常在這些小販的擔子旁邊觀看,轉糖是這樣,吹糖人是這樣,豆腐腦擔子旁邊也是這樣。我在四川趙家坪的時候,附近有一家打豆腐的作坊,那里也有豆腐腦賣,我也曾經吃過,但是,印象不深。在這里看到賣豆腐腦的擔子,我就感覺很新奇。小販在盛豆腐腦時,總是先用一個淺淺的薄薄的銅瓢(頗似我們盛飯的飯瓢,只是更寬些),把豆腐腦面上那層淺黃色的水撇掉,然后,從豆腐腦的表面上,輕輕地,薄薄地,把豆腐腦片到碗里,那個豆腐腦看起來就像蒸得很嫩的蒸雞蛋一樣?,F(xiàn)在,有一家名為《永和豆?jié){》的飲食店,在全國都有連鎖店,我曾去吃過豆腐腦,端上的是一整塊,那嫩度,那感覺,那味道,都遠不及以前小販賣的豆腐腦。看小販操作是很有趣味的。有一次,在看小販撇水時,忍不住問了一句:那水不能喝嗎?他說:能。我說:潑了不可惜嗎?他說:人家是買豆腐腦喝,誰愿意喝水呀。我說:哦。這時,他問我:你想喝水嗎?我不好意地‘嗯’了一聲,他竟真的拿出一個碗,給我撇了一碗水,還順便放進了一兩小片豆腐腦,最后,還放進一小勺糖,遞給我。我欣喜地接過來,慢慢地喝下,那味道,那感覺,真是一個爽!爽啊!好像從來沒有吃過這好的東西。回家后告訴母親這件事情,母親說,想吃豆腐腦跟我說,莫做出一副饞像,丑!那以后,我再沒去看賣豆腐腦了。但,那碗水給我留下的記憶再也忘不了啦。每當偶爾想起,腮幫子都發(fā)酸,口水不自覺地涌出水。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媽媽的吻》其中有兩句歌詞:“輕輕的一個吻,讓我思念到如今”。每當我聽到這里時,腦子里都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那碗豆腐腦水!心里就涌出兩個字:真爽!武漢人有句嘲罵人的話:餓狗子記得千年屎。唉,我的這段記憶怎么與這話如此相近呢?

? ? ? 形容男女之間的單相思,讀書人的說法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民間語言卻來得更直白:剃頭挑子一頭熱。這句話的含義,幾乎人人懂,可它的來源,大概很少人知道。因為,剃頭挑子早已絕跡,所以,沒有什么人見過。在雙柏廟住的時侯,我可是經常見到。剃頭挑子的一頭是一個架子,上面放一個銅臉盆,盆里裝著半盆熱水,盆子下面是一個炭火爐子,里面生著火。挑子的另一頭是一個短條凳,說是凳,其實是一個柜子,下面有幾個抽屜,裝著理髮的工具,理髮時,又可供客人坐。所以,這挑子一頭冒著熱氣,另一頭卻是冷冷清清的。在這種挑子上理髮的一般是窮苦的勞動人民,因為價錢便宜。那一盆水,可以洗幾個頭,臟了,就把面上漂著的肥皀泡刮去,加一點清水繼續(xù)使用。母親是不讓我在這種挑子上理髮的,她怕我被傳染上癩??!癩痢是一種頭癬病,得了這種病,滿頭都是白花花的痂,稍一撓,白粉就亂飛,令人惡心作嘔,所以,得了這種病的孩子,是不受伙伴們歡迎的,常常被伙伴們譏笑作弄。我還記得一首兒歌:癩痢殼,扁擔戳,戳出了血,我有藥,么藥?膏藥,么膏?雞蛋糕,么雞?母(音猛)雞,么母(音猛)?蚱蜢(音折猛),么蚱(音折)?我是癩痢殼的老伯伯。所以,得了這病的孩子是受盡岐視的,那時候,這病也不易治。好在,隨著年令的增長,這病會自已痊愈。民間有個說法:癩痢癩不過十八。也就是說,十八歲后就自已好了。不過,得過這病,會留下疤痕,頭上會有一塊一塊不長頭髮的地方,很難看,因此,他們常常戴一頂帽子遮住。在舊社會,還會有許多人得天花,得過天花活下來的人,往往留下難看的麻子臉,癩痢疤痕可以用帽子蓋住,麻子臉卻是無法掩飾的,因而,他們的心理陰影更重,性格更乖僻。那時人們談到這種人的性格時總愛說“麻癩犟!”或“麻犟,麻犟,十麻九犟!”解放后,這兩種病都消滅了,人們再也不會見到癲痢頭和麻子臉的孩子了,這真是大幸!唉,扯遠了,講剃頭挑子呢。

? ? 常言道: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此話是說,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要好大喜功,做不到的,不要勉強……等等。一般人都理解其含義。但若問這話的出處,什么是瓷器活,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我想,七十歲以下的人,恐怕都沒見過瓷器活。所謂瓷器活,就是修補瓷器。現(xiàn)在生活過好了,一般瓷器打破了,就扔掉,誰也不心痛,若是古瓷不小心弄破了,有許多修復的方法,最通常是502膠水粘起來,故宮還有修復專家,可將破成幾十片的碎片恢復成原狀,著名的元青花鳳首壺就是這樣修復的。但現(xiàn)代的這些修復技術都不能用于實用器上,因為不能遇到熱,即不能用熱水泡,不能用火烤,否則就會又散成碎片。以前,修理瓷器的方法是用鋦釘,我小時候,在雙柏廟街上就看過鋦碗,那補碗的師付,先將破碗拼攏還原,再用細繩將碗口和底足纒繞固定好,再用小鉆沿著拼接線兩邊對應處鉆小眼,小眼鉆好后,就拿出合適的鋦釘用小錘輕輕敲進去,那鋦釘頗似我們用的釘書釘,只是中間寬些,兩頭細窄些,形如細長的菱形,每兩顆鋦釘?shù)拈g矩在一公分左右,當然鋦釘?shù)拇笮?,間矩的大小,要根據(jù)瓷器大小而定。瓷器補好后,看起來就像馬掛上的排扣,整齊的一溜。現(xiàn)在的人們不會理解,瓷器破了有什么必要修補呢,再買一個不就得了?他們不懂,在舊社會,瓷器是很貴的,窮人家常用木碗或粗陶缽吃飯,最多也就是用粗瓷碗,只有大戶人家才用得起細瓷碗盤,在使用時都是小心翼翼的,輕易不會碰破,小孩子打破了碗是要受懲罰的,挨打,餓飯都難免,打破了的碗盤一般要補好繼續(xù)使用。干活,工具是至關重要的。修補瓷器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手鉆,這種工具現(xiàn)在是見不到了。那是由一根圓木棍和一根竹片(或木片)組成,木棍比筷子還細,只有一根筷子的三分之二長,木棍的質量非常好,結實,不會彎屈,所以多是紅木或酸枝木做成,木棍的下端嵌進一粒小小的金鋼鉆石,大小如一顆或半顆芝麻粒,這可是最重要的部位,因為瓷器是經過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成,硬度非常高,只有金鋼鉆才能鉆得動,當然,那時的金剛鉆石都是天然鉆石,雖不是做珠寶首飾的鉆石,也很貴,置辦這個家當成本很高,干活謀生還得靠它。木棍的上端有一個小眼,用于穿繩子。再說竹片(或木片),竹片的中間有一洞,可容木棍穿過,洞的大小必須是既能讓木棍輕易穿過且能上下滑動,又不能過大以至引起竹片晃動。竹片的兩頭各打一小眼,分別用繩子與木棍頂端連結,繩子的長短以竹片處于木棍的五分之三(從上端算起)為限(這是我的記憶,未必很準確),在鉆眼時,先將竹片順時針方向轉動,使細繩絞纒在木棍上,然后,上下滑動竹片,繩子就會帶動木棍轉動起來,鉆頭(金鋼鉆)就在瓷器上打出小眼。以前木匠師付打眼的手鉆也是這樣做成,只是大得很多,鉆頭用鐵做成?,F(xiàn)在,由于有了電鉆,木匠師付也不再使用這種原始工具了,不過,我倒認為,這種工具體現(xiàn)了我們祖先的創(chuàng)造智慧呢。有了好的工具,還得有高超的技藝。瓷器是非常薄且易碎的器物,鉆眼時,從器物外壁鉆進,要求不能鉆穿,這樣,修復后才好使用,修補的師付必須有極好的把握分寸的能力,太淺了,吃不住鋦釘,太深了,不小心會穿透,而越是細路的瓷器,器壁越薄,而需要修復的瓷器又往往是貴重的瓷器!鉆眼考驗師付的技術,上鋦釘也是對師付技術的考驗,首先,要根據(jù)瓷器選擇長短、粗細合適的鋦釘,其次要根據(jù)所鉆眼的深淺來判定釘腳的長短,短了會松動,長了會釘穿瓷器,這時,師付會用小鐵鉗將釘腳夾斷,留下適合的長度,並用鋼銼將釘腳磨尖,這都是很細緻的活,最后是敲進鋦釘,這真是到看功夫的時候了,師付用小錘將鋦釘輕輕敲進小眼里,要求鋦釘緊貼著器壁不留縫隙,這真不容易,敲輕了,有縫隙,敲重了可能將瓷器敲破,前功盡棄。所以,必須恰到好處,更難的是,鋦釘不是一、兩顆,而往往是一排五顆,十顆不等,有的大瓷瓶甚至會上幾十顆鋦釘!所以“沒有金鋼鉆,別攬瓷器活”這話實際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物質的金鋼鉆的鉆頭,二是指如金鋼鉆般的高超技藝!在所有手工技術活中,修復瓷器的技術是最高的了,所以,要價也最高,師付們都是行家,他們一看器物,就知道它的擋次,並開出合理的要價,絕不會錯,例如,主人拿出一件宋代五大名窯的器物,師付一定會開出很高的價格,該賺大錢時,絕不會只收小錢!隨著瓷器業(yè)的工業(yè)化,產品大批量化,價格大大降低,人們不再珍惜它,因而也不需要再修復了,這種技術也漸漸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消失了。退休后,我學玩瓷器收藏,才知道,用鋦釘修復瓷器的方法,是一門古老的技術,從明代開始,就逐漸發(fā)展起來,一直延續(xù)至解放初。明代的鋦釘是鐵制的,因為在古代,銅是用來制造貨幣的,屬于貴重金屬,到了清代,滙票大量使用,紙幣也出現(xiàn),減少了對銅的需求,加之銅鋦釘看起來金光閃閃,比鐵鋦釘漂亮多了,所以多改用了銅鋦釘。如今,有鋦釘?shù)拇善魇菢O難見到了,因為這種器物,本來就少,隨著歲月的流逝,留存下來的就更少了,玩收藏的人見到這種器物,是絕不會錯過的,因為,這已經屬于一種失傳的技術了,帶有鋦子的瓷器已是難得的藝術品了,尤其是鐵鋦子!最后,還須補充的是,師付鋦完瓷器后,就用一個小布刷子,從一個小瓶中蘸一種水將鋦釘處和縫隙涂刷一遍,并囑咐主人,待干透后再使用。我以前不知道那是什么水,起什么作用,自從玩收藏后才悟出來,那是雞蛋清!雞蛋清是一種很好的瓷器粘合劑,可以粘得很牢固,但不能承重,怕高熱,可是與鋦釘配合使用,卻有利于加固鋦釘和彌合瓷器縫隙,所以,瓷碗,瓷盤修復后,盛湯盛水都不會滲漏。那時候,只要聽到長長的、尖細的“鋦~啊”的叫聲,就知道,那是‘補碗的’在吆喝生意!

? ? ? “診銚子補鍋啦!”這是補鍋師付的吆喝聲。那時候,一般居民家里用的炊具主要是一口生鐵鍋和一個砂銚子。生鐵鍋用來炒菜和煮飯,砂銚子用來煨湯,武漢人喜歡喝湯,平時在鍋里打湯,如豆腐菠菜湯,雞蛋番茄湯等等,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會煨湯。生鐵鍋性脆,用久了容易炸裂,砂銚子用久了,底子也易炸裂,那時生活艱難,人們不會輕易扔掉燒壞的鐵鍋和砂銚子,只要修補好了,仍舊可以繼續(xù)使用,而且,舊的比新的更好用。補鍋與補碗不一樣,不用鋦釘,而是用耐火泥做的坩堝化鐵水來把損壞部位焊接起來。或用鐵水把裂縫補起來。補鍋師付還兼補水缸,那時,沒有自來水,吃用都是井水,所以家家戶戶都有一口存水的大缸,有時不小心碰裂了,碰破了,就需要修補,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即使自來水已相當普及了,許多人家都還保存有水缸,為什么?因為自來水廠常常停水,尤其是夏天,因用水量大,供應不上來,所以,補鍋補缸的手藝延續(xù)時間最長,另外,做醬油,醬菜的工場作坊,有大量的陶缸,損壞了也需要修補,這也造成這行手藝不易消亡,可能現(xiàn)在在偏遠的農村地區(qū),還有這樣的匠人在活躍著呢!

? ? 除了這些,還有修鎖的,只要聽到一疊銅片的哐啷哐啷聲,就知道修鎖的來了。其實,修鎖匠更多干的活是配鑰匙,那時,配鑰匙是全手工活,技術難度很高的,機器配鑰匙只是近年來才出現(xiàn)的事。

? ? 走街串巷的擔子還有賣小吃的小販。賣烘糕的喊著“紅糖烘糕??!”賣炒蠶豆豌豆的小販叫喚著“買蠶豆唻!”“有書紙,報紙,牙膏皮換蠶豆啦!”那時的牙膏皮是錫做的,可以回收。還有“書紙,報紙換花生!”的喊聲,那是賣花生的。還有鐵片的叮叮聲,那是賣叮叮糖的小販,賣的是糯米糖。叮叮糖還可以用書報,舊衣服換。晚上,則??陕牭角么蛑裢驳陌鸢鹇?,那是賣餛飩的擔子,以前叫操手。還有“歡喜坨,百錢坨,馓子,枯麻花啦!”是提著籃子賣油炸小吃的小販的叫聲。一天到晚,街上都有小販不停地來來去去,這些小販挑的擔子都很重,一般都在二、三十斤以上,而走的路程更是難以計算,可見他們謀生之不易!五十年代初,工商業(yè)合作化,這些挑擔的小販漸漸消失了,他們都進工廠,進商鋪,成了國家或集體企業(yè)的員工了,生活安定了,再也不用不問寒暑,不管天陰雨濕,辛苦地為生活奔波了。

? ? ? ? 街上常有二胡聲傳來。這是算命的瞎子在走街竄巷。八年抗戰(zhàn)結束,百廢待興,人們不知道未來等待自已的命運是什么,所以,算命行業(yè)大受歡迎,門洞里面的大嫂子,婆婆們最喜歡把瞎子請到院子里來,給大家算命,有的問當家的幾時能回來,有的問八字里有幾個孩子,有的問家里男人的前程,等等,無奇不有。當時,除了瞎子拉著二胡走街竄巷外,在街上擺攤算命測字也很多,特別是在市集,熱鬧的地方。在胭脂路兩旁的廢墟場地上就有不少這樣的算命攤子,我有時也去看稀奇。我最喜歡看的是那算命先生從一個籠子里放出一只小鳥,那小鳥走到一堆卷成像火柴棍那樣長的小紙卷中,叼出一只紙卷,那就是簽了,然后打開紙卷,看看里面寫的字,就開始算命,我更關心的是那小鳥,那小鳥比麻雀稍大,嘴寬而短,呈桔黃色,翅膀上有有一片黃紅色,美麗可愛,我家搬到武漢大學以后,在秋天,常有大群大群的這種鳥,我們叫它‘臘嘴’,學名又叫‘銅嘴鳥’,我曾經用彈弓打下過許多只,都煮著吃了,現(xiàn)在想起來,真是罪過!算命行業(yè),在解放后,一度消聲匿跡,人們生活安定了,也就不去想那未知的命運了。近二十年來,這算命行業(yè)又興旺起來了,還出現(xiàn)了好幾個‘大師’,不少高層人士都拜倒在他們的門下,我真是搞不懂,他們怕什么?他們有什么心虛的?唯物主義信仰都哪去了?我是從來不相信這玩藝的,我心里踏實著呢。

? ? 那時,窮人多,所以,乞丐也多,我們稱呼為‘要飯的’,這些人也的確是‘要飯’,手臂上挽著一個破籃子,里面裝著一個碗,走到門前,可憐兮兮地說著:‘給一碗飯吧’,你給了一碗飯,他(她)就走了,或到一個墻角蹲著吃去了,母親常說,這都是些造孽的人。這些人,有些是因為戰(zhàn)亂而離鄉(xiāng)背井的人,現(xiàn)在一路乞討著歸鄉(xiāng),有些是家鄉(xiāng)遭災而跑出來的人,有些是部隊里下來的傷兵等等。在胭脂路的路邊常有乞丐在乞討,兩邊的場子上,除了玩武打的,算命的,做小生意的,也有不少乞討的,看著很可憐的,我常常不忍多看。有一次,我看見一個人,頭上盤著一根鐵絲,鐵絲兩頭插在頭皮里,那里有血流出來,鐵絲中間扭成小圈,圈中插著香,那人一面哭著,一面伸著手乞討,我嚇得跑得遠遠的,不敢再看。還有一次,我看見一個女的,手里牽著一根繩子,地上一個人在滾動,我一看,那人沒胳膊,沒腿,只有一個身體,邊滾邊哭,那女的邊哭邊唱著,看得人心發(fā)抖,聽路人說,那是個部隊里下來的傷兵,被炸彈炸成了那個樣子。長大后讀到漢代呂后的故事,呂后因妒忌,在劉邦死后,殘忍地將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砍去胳膊和腿,扔到廁所里,還稱呼為人彘,我看到此處,就想到兒時在胭脂路街上看到的那一幕,心里別說多難受了。那時候,常聽大人們談說某處一個乞丐餓死了,某處一個乞丐凍死了,……。解放后,黨和政府真心關心窮人,農村搞土改,分了土地,有勞動能力的乞丐都回鄉(xiāng)種田去了。殘疾人中有勞動能力的被安排進了殘疾人工廠,成為有尊嚴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喪失了勞動力的進了福利院,國家把他們養(yǎng)了起來,街上再也看不到舊社會到處都能看到的乞討現(xiàn)象。上世紀60年代,我曾參觀過一些殘疾人工廠,也曾去勞動過,親身感受到他們的自尊和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自豪!可是,不知曾幾何時,現(xiàn)在這一切都變了。現(xiàn)在,街上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乞丐,各種奇形怪狀的殘疾人乞丐,怎么會變成這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殘疾人應該越來越少才對,怎么反而多起來了呢?在海口明珠廣埸的天橋上,常年趟著一個乞丐,歪著胳膊,扭曲著腿,整個人瘦得皮包骨,不成人形,無論刮風下雨或夏天熾熱的太陽下,他都在那里,我曾在不同的情況下看見過他,實在可憐,看著令人難受!這些弱勢的可憐人,怎么政府有關部門就不管了呢?現(xiàn)在城市大搞現(xiàn)代化建設,大搞城市美化,有些領導人很關心城市的面子工程,可是,大量乞討現(xiàn)象的存在,這還美么?這些領導難道就不要臉面了么?現(xiàn)在的黨和政府與解放初的黨和政府有什么區(qū)別了么?我真想不明白!

? ? 中央電視臺二套有一個王小丫主持的節(jié)目《回家吃飯》,每次看到這個節(jié)目,我就想起住在雙柏廟時,隔壁靠街口的一戶人家,他家常年賣油炸面窩和油條,他家有一個女兒,比我大一些,那女孩和街上的男孩子一樣,整天到處撒野,常常玩得吃飯時也不知道歸家,家里大人大概忙于生計,也管不了許多,但吃飯時總得回來啊,于是,我常常聽到她家大人扯著嗓子在街口大喊“爸爸啊,回來吃飯了啊!”一遍一遍地喊。我很奇怪,她的名字怎么叫‘爸爸’?我弄不清她的名字到底怎么寫,反正在我聽來就是‘爸爸’二字。她家大人喊她回家吃飯的聲音牢牢地記在了我的腦子里,每次看到王小丫的《回家吃飯》,我的耳畔就響起了“爸爸啊,回來吃飯了啊!”

? ? 我們住在雙柏廟時,那房子二樓圍繞著天井有一圈圍欄,圍欄與地板之間是木棍做的柵欄,樓上有一家黃姓住戶,家里有個不到兩歲的小男孩,平時常騎著柵欄的木棍玩,我曾不止一次看見他吊著兩條小腿向樓下經過的人叫喊,一邊喊叫還一邊搖著柵欄木棍,令人擔心,有人曾提醒過他家大人,但他的大人認為孩子小,力氣小,問題不大。有一天中午,我從外面回來,看見幾個大人指著樓上在議論著什么,我抬頭一看,那柵欄少了兩根棍子,只聽大人們在說“好危險!”“真是命大!”我回到家里,見母親與汪阿姨也在議論,母親告訴我,樓上那小男孩掉下來了。原來,那天上午,那小男孩照例又騎著柵欄棍子玩,不知怎的,棍子忽然斷了,那小孩從樓上摔了下來,要知道,那時候,天井里鋪的都是青石板和麻條石,而且,二樓到一樓的層高怎么著也有6米以上,若是頭著地,后果可想而知!幸運的是,那男孩子竟然是屁股落地,一下子坐在了地上,這時,一位大嫂正跨進大門,嚇了一大跳,立即喊叫了起來,他家的大人和鄰居們都跑了出來,只見那孩子坐在地上,愣愣地一聲不響,他家大人抱起他,拍他的后背,過了一陣,他才哭了出來,摸摸腿,揑揑胳膊,竟絲毫無損!我母親用京果沖了一碗雞蛋花給那孩子喝,據(jù)說可以安神補心。此事過后多天,街鄰們都還在談論此事,都說“真是奇跡!”人們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不知這男孩后來的人生如何?若還在世,也應該有七十多歲了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