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大體分成好壞兩種人,
好人晚上睡得踏實,
而壞人更享受醒著的時間。
——伍迪·艾倫
文丨舊故麻袋
∨
什么是“惡”?
本質上看,世上并無善惡、得失、對錯。一切都是在社會生活產生的關系和利益中產生,有了我你之分,才出現了比較和對立,才有了善惡、得失、對錯。若是拿“善惡”來當辯題放上《奇葩說》斗它個三天三夜也未必有結果。
我第一次體會到“惡”,是內心中的欲念作祟,還是孩提的我,因為自己饞食拿了父母藏于口袋中的零錢,并在父母問起時刻意避之。雖然當時只是個孩子,過錯不至于上升到“惡”,但我卻羞于承認自己的作為,蓄意為之。好在良心痛過之后我選擇了收手,之后便再也沒有隨意拿過父母一分錢。
后來看《告白》,我找到了對“善惡”解意的地圖。它一刀切開人們內心底層對世界的困惑,將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層,一層又一層的切開。殺人者荒唐,但有社會成因,復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
這是真正關注現實,不落俗套的好故事。從神職者到傳道者,女老師從未單純的理解善意,在她凄涼的心里,世界就如電影中的教室那樣,是泛著深藍的鉛色。于是在這個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里,她開始解“命”,說出真相。
電影帶給人難以排遣的焦灼感,看到的不再只是電影中莫名殘酷的黑暗,而是黑暗盡頭被無限放大的世界。善良崩壞,陰暗興起,我慶幸自己還保持著清醒,還有能力感知悲劇,探尋這黑暗的源頭。
“人性本善”終是一家之詞,復雜的人性背后明明就是一目了然的自私與殘忍,哪來的善。善是傳道者麻痹世人的一套說辭,不是惡被激發,而是善念更需要被激發。
電影中,每個人都不約而同揭開了自己內心最脆弱陰暗的一面:
用自己的方式制裁學生的女老師,她無法接受殘忍殺害自己女兒的學生竟僅因是未成年而逃脫于法律之外;
不懂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A,年幼時母親的離開讓他倍感凄涼,因而弱視了生命對于他的意義,得不到母愛,他便由不得別人肆意溫暖;
膽小的自卑少年B,他膽小怕事,是同學中被欺負的終極對象,為了證明自己并不懦弱而犯下大錯;
一味袒護少年B的母親,即使在真相大白的情況下,她也極力為兒子辯護稱其并未做錯什么,而是被不良學生影響了,他本就善良,最后死在被她稱“善良”的兒子刀下;
品學兼優的少女,她習慣了學校欺凌的日常,看清了人的軟弱,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迷茫中成了少年A刀下的犧牲品。
沒有誰比誰更加高尚,也沒有誰比誰更加殘忍,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少年A漠視一切生命,但對于母親卻處處謹慎,小心翼翼,生怕被母親嫌棄,他陪以笑臉,陪以努力,陪以成績,只希望母親多看他一眼,這種索求般的母愛多少看著讓人心酸。童年的創傷,成長過程中的陰影,一覽無余的暴曬在太陽下,刺眼又無奈。
少年A因是未成年,觸犯了法律僅僅寫了悔過書就被釋放了,所以他氣焰更勝,肆無忌憚,在他眼里殺人形同吃飯、睡覺般正常,所以他才會說:沒有人告訴他殺人是錯的。他是施暴者,但卻也是潛意識里的“被害者”。
人遠比我們理解的要復雜,最后自食其果的少年A被女老師的報復擊垮,這是一場心理戰,也是一場人性追逐戰,誰也料不到女老師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這就是電影最精華的部分,少年A那種被瞬間擊垮的不甘,隔著屏幕我都能切身體會,這才是最好的完美復仇,她讓少年A終于為生命的凋零感到心痛,這才是人應該有的對生命基本的敬畏。
第一次看《告白》時,我嘆其神作,而后多年,我每年都會溫習一遍,在這場人性的狩獵戰里感受善惡的分界。其實我每次都會欲言又止,對于《告白》,我沒了看完其他電影后的醍醐灌頂,而是陷入了沒完沒了的沉思,因為不知從何開始講起,所以大部分時間我空白著,選擇沉默。
我相信這是只屬于日本的電影,只有日本能完全演繹出其精髓,就像韓影《不可饒恕》我從未提起一樣,因為這是只屬于韓國的電影,到了其他國家就變味了,沒有任何參考意義,所以選擇不說,或者還沒想好該怎么說。
而如今提起《告白》,是因為覺得大概應該說點什么了,我不知世界會不會更好,但如果每一個混蛋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天使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