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編一本文集?

這里特指集子,不是整體的專著、小說等,而且是面向大眾的一般圖書,不是論文集,也不是領導講話集。更適合舊文翻修編排,也可以用于公版書的選文新編,等。

前兩天在穎兒老師推薦下看了劉華杰老師的三本書,《博物人生》《博物學文化與編史》《博物致知》,互相重復的文章比較多,到看第三本的時候,略過重復的和偏重學術的,基本已經沒看幾篇了。《天涯芳草》沒買,但偏重植物筆記,應該跟前面三本博物學話題的文集有較大區別,還是值得再看的。

先不說博物學方面的所得,因為職業病犯了,琢磨著文集的編法,梳理梳理。

一、現狀

劉老師的文集重復率高,以前我也在豆瓣書評當中看到過,很多人都看出來了。原因我覺得是這樣幾點:

1.目前行規里,有一多半新稿,是可以搭配大約三分之一的舊稿子作文集出版的,作者版稅收入不高,多分幾本多出幾種是正常的。

2.這基本是有項目基金支持的書,編輯可能是按合作出版的模式來做的,也就是編集子這活兒是推給作者自己做的。作者是寫作內容領域的專家,卻不一定能做好編輯的工作,很多人以為編輯工作很簡單,能寫書的作者都會舞文弄墨自然也可以編輯編輯,其實編輯還是有很多專業素養的,不僅是文集的匯編工作,包括文字的打磨等,跟作者的寫作和校對員的校正也都有很多不同的思路。推給作者做,是編輯偷懶了。

3.作者寫作的頻率未必穩定,而項目資金或出版計劃有時間限制,在全新稿件不足的情況下就難免多搭配一些舊文章了。也或者作者很有激情多出幾本書多發一點影響力來推廣博物學(實際也確實有這樣的效果),但寫作新文的速度那真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的,所以也難免瑕疵。像我這樣集中看了幾本的情況畢竟少之又少。

4.讀者很多還是只看一本,看不出重復,編文集是最費力不討好的,有的編輯完全推給作者、自己一點不操心,也能出,有的編輯費盡心血,卻是費力不討好,不但讀者不一定買賬,作者也不一定滿意,所以很多時候編輯對這種活兒就沒有什么動力,然而,什么是專業素養?專業就應該專業在,不問收獲埋頭耕耘,即便沒一個人監督,沒一個人看得出好賴,起碼編輯自己心里是清楚的,那個轉化為讀者角色的自己。

二、做法

這里說的是集子,不包括專著、小說等,而且是面向大眾的一般圖書,不是論文集,也不是領導講話集。

第一步,通讀。

當然就是盡可能多搜羅素材,多用沒被收錄過的文章,少用發過很多紙媒的舊文。或者是那種老先生晚年甚至身后,總的文章全部拿到。如果是已進入公版期的作者,那就是全部的作品,有電子版的全集最好。

第二步,粗選。

不要太顧慮成品的體量,厚有厚的做法,薄有薄的對策,主要是要吃透作品,到底有多少是值得收入新的文集的,畢竟,紙書要用很多紙,要砍很多樹呢,要慎重。這個時候可以分兩個標準,一類是“必選”,就是跟自己選文立項的初心特別匹配的文章,或者特別有重新推廣的價值,另一層就是“可選”,必然比“必選”要多,大約一倍吧,這是為了后面各步驟中方便調整。

第三步,分類。

可以根據寫作階段、題材、體裁、話題等,分出幾類,也就是將來的幾章,最好是五章七章這樣,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但要具體分析,沒有哪個數字就是最佳。比如通俗歷史文集,可以分寫人的、記事的、回憶的、評論的,等等,比如介紹日本文化的,還不能憑空列類別,要看作者具體都寫到了哪些方面。

這一步不是最終確定的章,大概一個編排。如果各類的體量很不統一,就是分類做的不合理,就得調整,比如把小類的文章拆分出去,比如把大類的勻幾篇到別的類,或者拆兩類,或者刪幾篇,比如把類別的定義稍微調一下,改變一下內涵外延,讓選文顯得比較準確。

文章的性質,內容,長度,作者寫作時的觀點立場文風等等,都要兼顧考慮到。

第四步,初排。

為了方便,我一般都自己用word排,將來好好弄定稿了再給人家排版員。

設定好目錄層級,設置好頁面大?。ǜ鶕善烦叽绾虯4紙的尺寸計算頁邊距)、行距、字距、字體字號等,這樣大概就能很方便地看到稿子排了多厚,以便計算成本定價等,在可接受范圍內的話,就可以大致定稿,如果太厚或者太薄,就要更改尺寸,調整版式,加減篇章頁等等,太厚的還可以減少幾篇文章,太薄的就得加點內容,比如多選幾篇、作者補充點新文字等,有時候這些都做不到,就只有技術手段了,比如縮小開本,文字排得疏朗一些,加多幾個篇章頁,插圖,文前頁,加一點輔文(前言、后記、序、跋、導讀、引言、編后記等等等)。

第五步,大修。

大致確定了篇目后,就到了單篇文本的處理階段。大段重復的,繁雜多余的,比如寫作時特定的文前文后的,比如講座稿對著誰先打招呼,等等之類,都要做手術。

這里就有一個原則性的分岔。

你是想保留原文的原貌,比如“演講集”“訪談錄”,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字,也不是不可以,起碼不算違規不算不合格。但面向普通讀者的一般圖書,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是偷懶,以保持原貌為借口罷了。書,就是書,有它特定的閱讀方式,要做個電子版的原文集子沒問題,既然要印刷,就該有個書的樣子,當然這是編輯個人的私德,我說的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還有一個編加原則,這一步和下一步都會涉及。就是慎重改動,尤其慎重添加,盡量用刪節,來令文章們更緊湊,有一個交織的機理,而少用自己的筆去替作者添加,除非這個編輯工作還是作者自己在做。

第六步,定稿。

經過前面兩步的調整,可能是反復的調整,基本達到各章的平衡。各章節的內容還是比較平均的好,不管是長度,還是難度,這是為了閱讀的節奏感,不應忽略,過長的可拆分,過短的可歸并,偏難的和偏易的宜集中且過渡,不要間隔跳著來。

如果有可能,請作者統一遍稿子,有沒有錯的漏的,有沒有新補充的,等等。

第七步,精編。

每篇文章減掉當時的寫作痕跡,格式統一,人名地名數字用法標點符號用法等統一,觀點一致,前后重復表述的盡量只留其一。必要的話可以備注原文情況等。

總之是要讓讀者讀起來比較流暢,像是作者就是一個專題寫作,第一頁到最后一頁,思路邏輯順暢,而不是東一篇西一篇雜湊。

此后精修的就是文字層面了,標點符號、錯別字等。

這里還要看原文在原發表時編輯功力如何,不要以為發表過的文章不會有低級錯誤。要根據文本的實際情況做判斷,切不可掉以輕心。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再版的書,時間緊任務重,以為原版文件拿過來的問題不大,放松了一些,結果質量不合格,錯誤都是前一版延續的。

文字層面的精編就是另一個話題了,下篇再寫。

第八步,修飾。

章節名,要一個一個重新過,有的文章動了大手術,有的改變了側重點,有的文風跟別的章節不統一,有的題目太簡單或者太老舊等等,都要重新擬定。

書名也要確定,改出新意。讀者多半是新讀者,但也會有老讀者(在其他文本中看過某些文章的意思),起碼要讓老讀者感受到新版本的誠意。

定了書名寫文案,各種輔文,版本特色,導讀,等等,自然還得考慮裝幀營銷等,但那就是每本書都要做的事情了,未必是文集之特有。

總之,文集不能是把原材料文章隨便排排了事。原文可能是博客上的,也可能是雜志發過了,但原來的那種閱讀體驗跟你做這一本新版本圖書是不完全一致的。新的一本書,有新的讀者,新的排版,新的閱讀節奏,閱讀快感,生發出不一樣的啟發點。

劉華杰老師的幾本書,豆瓣書評很早就見到有人詬病,本來立意很好的書,但選文重復,給人感覺口碑就不太夠好了。我前幾年做一本日本文化的書,文章是作者浩瀚博客文章中打撈的,花了極大的心血,雖然也沒有什么驚喜,但自己起碼是不后悔,每次想到它,我知道自己把作為編輯能做的都做了,沒有遺憾,用盡全力做好自己能做的。

另外,最可怕的是大量大量的文章,出一系列新集子,更難,工作量更大。但原則是一致的,原文要吃透,摸清內在邏輯,建立新的秩序,前后承接要完善,不要沖突,盡量用作者本來的文字,少添加。

(陽臺觀陌原創,轉載請留言)

在出版業十余年,最熟悉的始終是書,作為出版人、讀者、作者,變著角度看,微信公眾號“終身學習筆記”,內容以讀書筆記、書評為主,還會有閱讀技巧、學習方法、學習新技能的干貨和經過等分享,希望經過時光的浸潤,能有漸進的轉化。喜歡請關注、轉發、討論,共同成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3,466評論 25 708
  • 我總結了二十七點, 其一 在當今小說泛濫的年代,越來越多的小說慢慢都忽略了創作技巧,盲目地追求快感、發泄、濫竽充數...
    四季的毛褲閱讀 13,109評論 30 196
  • 能用圖片解決的就用圖片說話。
    帆0311閱讀 509評論 0 1
  • 很奇怪,有時候人會漸漸的淡忘一些已經明了的事實。我就常常不由自主的忘記朱許是盲人這件事情。 有時候你就只是不去留意...
    鐘小分閱讀 375評論 0 1
  • 今年,絲巾成了大勢所向,風靡全球!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別人家用絲巾的法子吧。 一 小方巾系脖子上,減少了衣服的...
    高跟鞋和跑鞋閱讀 208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