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女兒陷入了一場“習得性無助”

圖片源自網(wǎng)絡

01

眼看暑假即將結(jié)束,即將升入高二的女兒這幾天卻心情不爽起來,一次次和我發(fā)牢騷:我不想去那個班,想到班上的那些人我心里就煩,煩死了!

女兒為什么不喜歡自己新班級的同學呢?這說來話長了。

02

初中的時候,女兒曾經(jīng)交往過一個成績不好,但性格開朗活潑的朋友。那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女兒說和她在一起心情放松,很快樂!

我非常了解,朋友對于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在出生后崇拜父母,上學后崇拜老師,到了青春期前后,同齡人的影響就非常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和年幼的兒童相比,他們更經(jīng)常地向朋友說一些個人隱私的事情,在滿足陪伴的需要,確認價值感以及親密感方面,他們更依賴朋友而不是父母。

所以,女兒開始和這個孩子交往時,我是支持的。我覺得學習不好只是一方面,孩子們能在一起開心就好!

我讓女兒帶這個孩子經(jīng)常來家里,給她買好吃的。鼓勵她好好讀書,并且總希望女兒也能影響到她,認真學習,考上高中。

可我還是低估了青春期孩子的善變和無常。這個孩子后來因為家長疏于管教,染上了社會的不良習氣。初三學業(yè)很緊張,她跟不上講課進度,知道自己考高中無望,干脆荒廢了學業(yè),瞎玩找刺激。經(jīng)常不分課上課下,用各種粗鄙不堪的話和女兒開惡俗的玩笑。

正忙碌在緊張學業(yè)中的女兒,從小接受正統(tǒng)的教育,哪里受的了這些呢?反復溝通警告無果,女兒無奈之下告訴了班主任。

班主任恨鐵不成鋼,狠狠批評教育了那個孩子,并將女兒和她的座位調(diào)開。可沒想到,那個孩子懷恨在心,竟然煽動全班的女生孤立女兒,更對女兒進行人品攻擊。

03

那段時間的經(jīng)歷,對未經(jīng)世事的女兒來說就像一場噩夢,她不知道人性中還有這樣惡的一面。

而這件事,對我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時牢記“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講得就是人情世故。女兒是個單純的孩子,對誰好都是一心一意,不加設防。看來,我對女兒的教育忽視了這一方面。

所以,我要求女兒以后交朋友一定要慎重,人品第一位,并且一定要讓朋友知道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在那段時間,女兒還目睹了班內(nèi)有的女同學搬弄是非,為一點小事吵架斗氣,導致她對周圍的一切產(chǎn)生了懷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那段時間女兒的心情尤其壓抑。

后來,那個女孩果然沒有考上高中,去了外地。

青春期迷茫也多變,那個女孩在外地求學,反而加快了她的成長和成熟。高一的寒假,她回家時主動找了女兒道歉,女兒受傷的心得到了些許安慰,也原諒了她,但是倆人走的路不同,最終也沒有恢復到以前的友誼。

整個高一的時光,女兒班上氛圍很好,她過得很快樂,沒想到,高二文理分班,原來同班印象不好的幾個女孩又都分到了一個班,想到又要和她們在一起,又勾起了女兒過往的傷心事,心情一下子惡劣起來。

04

眼看她著急發(fā)脾氣,我這當娘的心里也著急呀!養(yǎng)育一個孩子,究竟要面臨解決多少問題?

我勸慰女兒,我們就安心學習,不要受那些干擾。可孩子傷心地說,難道我就不能有好朋友嗎?

是呀,朋友是很重要,可環(huán)境不是我們能左右的。我們能做的,唯有適應環(huán)境。

我知道女兒擔心自己再次受到傷害,可怎么讓孩子主動面對,自己解決這個難題呢?我一時找不到好的突破口。

周六上午,孩子一大早就去學校參加開學考試了,我翻開手機,聽自己訂閱的領(lǐng)讀課,今天講的心理學理論是“習得性無助”。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經(jīng)過動物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一直在籠子里被反復電擊的狗,多次實驗后,只要電擊的信號音一響,即便實驗者在電擊前已經(jīng)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逃走。相反,它會在電擊到來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本來可以采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jié)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表現(xiàn)在人的身上, 就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復失敗,形成了“行為與結(jié)果無關(guān)”的信念后,可能就會將這一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

05

聯(lián)系到女兒目前的狀態(tài),我一下子茅塞頓開,受到過傷害,害怕重蹈覆轍,不敢再踏入那個環(huán)境,女兒目前的狀況不就類似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解決“習得性無助”,可以采用下面幾個步驟:一是善于用科學的方法,全方位分析遇到的問題,做出準確的判斷;二是靠理性而不是經(jīng)驗把握當下的環(huán)境;三是不刻意保持自信,但積極行動起來,去改變周圍的一切,并享受這個過程。

解鈴還須系鈴人,我決定以此對女兒進行啟發(fā),讓她自己面對環(huán)境,解決問題。

晚上臨睡前,我來到她的小屋,給她講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女兒的大眼睛一下子亮了:老媽,你是說我這種情況也是“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大多數(shù)人都會遇到的正常現(xiàn)象?

我:是的,很多人都遇到過和你類似的情況,而且你這種情況只是類似,沒那么嚴重,我相信你自己能解決!

女兒:怎么解決呢?

我:你想想,那個孩子為什么能給你道歉,你也能原諒她對你的傷害?

女兒:因為我們都長大了,她說自己以前很不懂事,我覺得自己也有不妥的地方,我沒提前亮出自己的底線!

我:那你想想,那幾個女孩是不是也長大了,她們還會像以前那樣嗎?

女兒:高一的時候,倒是沒有聽說她們再吵架。

我:對呀,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環(huán)境了,你想想自己的擔心還有必要嗎?

女兒若有所思,轉(zhuǎn)而就開心起來,咧開嘴笑了:老媽我懂了,她們都長大了,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吵架。我也長大了,她們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對我。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把握和她們交往的分寸。嗯,是這樣!我想,我似乎知道該怎么和她們交往了!

女兒開心地睡了,我回到床上,卻如何也睡不著:下一次,我又將面對她成長中的哪個問題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