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閨蜜突然問我,你長這么大有沒有做過一件讓自己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后悔的事。我仔細的想了想回答道,如果只是從完全由我自己做決定的角度來說的話,我沒有做過。閨蜜在稱贊的同時開始痛訴她的后悔事。
她在讀大學時,有一段時間學校掀起一股學駕校的熱潮,而且如果在學校報名的話,還能有很大的優惠。其實學駕校這件事本身并不是閨蜜的實際需求,她既不是出于個人興趣,也不是為了今后開車出行方便。所以即便在學校報名的優惠再強,對她并沒有什么誘惑力。但就是這么一個需求指數和意愿指數幾乎可以用負數來衡量的女同學,卻在室友的慫恿下莫名其妙的就去駕校報了名。她說寢室總共八個人,剛開始報名的人很少,自己覺得不報名也沒什么,但是后來七個人都報名了,她開始遲疑了,覺得應該積極響應組織的號召。事實說明,我們總是要為沖動性決策買單的。如果僅僅只是幾千塊的毛爺爺花出去,她也就忍了,問題是最后她不僅是全寢室唯一一個沒有考到駕照的人,而且這也成為她在工作中被同事常常拿來開玩笑的槽點,讓她在物質和精神上均雙雙遭受損失,現在一提起來說多了都是淚。
閨蜜說她是吃了人云亦云的虧,然而事實上,其實在現實中這樣的情況層出不窮,我們是因為隨大流也好,是因為耳根子軟也罷,最后都是事前猶豫不決,事后暴跳如雷。 但就其原因不過就是因為從眾心理,缺乏主見,易受別人的暗示,沒有客觀的對照自我進行評估和分析,就接受別人的意見并付諸行動。
前幾天看了最近一期的《奇葩說》,這一期辯題是:我沒有上進心,有錯嗎?我很認同霸道女總裁的觀點,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往往會不加辯證的做出從眾行為,不是因為這樣選擇是出于個人需要,不是為了自己能夠做的多么好,不是為了自己可以變得多么優秀。不是為了這些,而更加赤裸裸的事實只是害怕自己低于水平線,害怕自己成為拖整體后腿,害怕自己被大家孤立。只是想站在原地踏步就好,殊不知原地踏步就是一種倒退,只不過它被蒙上了一層迷霧,造成一種錯覺讓你的自我感覺還不錯,還自認為自己是在活在當下,還在享受當下的美好。
就讓我想到了自己讀大學的時候,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也是掀起了各種各樣的熱潮。什么普通話二級考試、計算機二級耳機考試還有各種的寒暑假兼職,大學生在校創業,我周圍也有很多同學積極踴躍的參與各類考證和活動,就好像拿到這些證書就能保證能找到好工作一樣。而我自己當時并沒有太在意這些,我沒參加普通話二級的考試,但是我現在卻能說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已經高于二級考證的要求,至少對于在北方工作的我,能在發音上做到讓北方人聽不出來我有南方口音就已經很好了。我也沒有考計算機二級,我連編程是什么都不懂,但是我卻在公司被封為“PPT大師”。閨蜜感嘆原來我可以那么早就具備了前瞻性。我說這哪是什么前瞻性,只不過那時的我比較清楚大學畢業后,自己要做什么,要具體做什么樣的工作,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我在大家都紛紛去考計算機二級的時候,我選擇了上office課程的選修課。在大家紛紛考普通話二級證的時候,我選擇了窩在圖書館里啃書。在大家紛紛做兼職的時候,我與一群好朋友參加了社會實踐,開始對營銷、對管理慢慢上道。所以以這些去做衡量,在這些基礎上做減法,你會發現即便有那么多的選擇,但是不適合你的也有很多。
當前我們面臨信息爆炸的時代,特別是身在一線城市,身在一線城市里的互聯網公司,對這種感受特別強烈。接觸到越多的大咖,學習到越先進的理念,見識到自媒體人從素人轉身成為超級IP。便會開始為自己的諸多不足而著急,而變得焦慮,而要想方設辦法補短板。包括我自己在去年也曾一度的陷入到對個人成長的極度渴望中,不惜高價報各種培訓班,積極鏈接認識牛人,參加線上社群等等,最后會發現自己在“補課”的過程中反而越來越迷茫,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對自己才是最有用的。
不管我們身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也好,還是身處于一個最壞的時代也罷。重要的是在面臨做多項選擇時,請不要在意選項的數量,而是清楚應該怎么選適合自己的才重要,時刻保持清醒與理智,拒絕從眾,做不一樣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