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對于孩子們而言是“跳泥坑”的好日子。我帶了雨鞋和雨傘到幼兒園去接Super。一出班級的大樓,她就奔向了園內的草坪,又蹦又跳的開心極了,而且還唱起了幼兒園學的兒歌:“大雨嘩啦啦,小雨淅瀝瀝....”邊唱邊舞動著自己的小手。
沖出教學樓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加入“跳泥坑”隊伍的卻一直寥寥無幾。
“過來,過來,你別碰,你別碰!”
“回家了,回家了”
“走了,走了,快點!”
“過來,過來,衣服都濕了!你看這衣服臟的!”
“起來,你給我起來!”......
歡樂的氛圍被家長焦慮的情緒沖破,嘈雜的聲音讓我的心理節奏都有些混亂。
曾經有一位心理咨詢師,她在她們的心理督導課上對她的督導老師說,我特別想像個孩子一樣坐在地上,不!最好可以坐在雨后的泥水里,什么都不顧的玩著水,玩著泥!
表達完之后,她在督導師的鼓勵下一點點從椅子上滑到地上,坐在地上,哭了......她說那是一種解放的哭,一種釋然的哭!
之前我聽到她的表達時,感覺不可思議。直到我親眼見證了孩子們雨中的歡樂被剝奪,才理解了那位心理咨詢師多年的壓抑和難以釋懷的委屈。
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是從兒童時期走來的,下雨、下雪對孩子們而言是美妙的時刻。可是這種美妙居然被衣服臟了、濕了這樣的理由剝奪。
看著那些被抱走,拖走,夾走的孩子,我特別想問問讓他們走的理由是什么呢?如果是衣服臟了,濕了?
那我想知道,對于一個三到六歲的孩子,在炎熱的夏天衣服難道不是一天一換嗎?為什么這會成為不讓孩子玩耍的理由?他們的父母到底進入了一個怎樣的思維怪圈?難道玩耍對于孩子而言只是拿起手機或者進入游樂場的時刻嗎?
借助環境幫孩子建立自信:
我記得一天早上我送Super上幼兒園,也正好在下雨。剛出門就看到一個孩子的姥姥拉著她,打著傘在雨中躊躇,她正在考慮下雨了還送不送孩子去幼兒園......
這時候看到另一位送孩子的老人,帶著孩子回來了,說是走到半路雨下大了,就把孩子帶回來了,今天不去了!受了這種影響,正在躊躇的那位姥姥也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我帶著孩子上了車,她教我一起唱著“大雨嘩啦啦,小雨淅瀝瀝......”的歌謠。雨下的越來越大了,在等紅燈的時候,Super大聲喊道:“雨變成了簾子,貼在我們的窗戶上了!媽媽,你快看呀!雨變成了簾子!”“那你想不想摸摸雨簾子?”“想呀!”我把窗戶搖開,她伸手摸到了她的“雨簾子”!
到了幼兒園,她站在教學樓旁邊,讓從房頂順管道留下來的雨水沖干凈了她的雨鞋,又在雨中跳了會兒“房子”。進了教學樓我把她放到沙發上,把水擦干凈,衣服從頭到腳換了個遍,脫下了雨鞋,穿上了襪子和運動鞋,一切都是新的,我說:“你是個新寶寶了!”。
07:57我們走到班級門口,當時只有一個小朋友在班里。Super開心極了,說自己是第二名!老師從班里出來迎接這個沒有遲到的小朋友!我看到Super滿臉的驕傲和自豪!
就在這個雨天,20人班級的出勤人數只有12,這12人中還有兩人因為下雨吃過午飯就被接走了。一場雨淘汰了一半的人,雨對于他們來說留下來的是“討厭的”,對于另外十位小朋友是幸福的,是能夠體驗自己價值的。
很多家長反饋說,一下雨孩子就不想上幼兒園了,那是孩子不想上,還是我們家長首先不想送了呢?我們很多時候怪孩子不夠勇敢,做事不能夠持之以恒!那我們有沒有給過他們勇敢的條件呢?
下雨只是一種天氣,糟糕還是快樂,完全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我們把每一個雨天都打造成游樂場,打造成快樂和驕傲的教育環境,或許每天臨睡前孩子都會高興地說:“媽媽,明天還會下雨吧!”
雨中的尋寶活動:
2015年7月的一天,革特正在八達嶺滑雪場酒店舉辦青少年的節奏之旅集訓。下午四點的時候開始下雨了,我讓陳老師帶著40個小禮物上了酒店旁邊的山。這些小禮物被藏在路邊,壓在石頭下面,插在地上的土縫里......
一些操作好了,陳老師在山上沖我擺手示意,并且發微信向我炫耀他把寶貝藏得很隱蔽,孩子們不可能全部找到!
我讓小學員們停止訓練,一起玩兒一個游戲“上山尋寶”。所有隊員分成兩隊,看哪一隊尋得的“寶藏”多!
從“開始”口令下達的那一刻起,孩子們就像箭一般的飛了出去!“我找到啦!”“太棒啦!”笑聲,喊聲交織成一片!
半個小時后,40個寶貝全部都落在了小學員的手里,他們那驕傲的勁頭就好像征服了世界!
兩隊人打了平手,按照革特的競賽規則是不允許出現平局的,兩隊都要做俯臥撐!這時候兩隊邊做邊喊著口號:“超能做,超能做,超能做完勇敢做!”“勇敢做,勇敢做,勇敢做完超能做!”(兩隊的名稱分別是超能陸戰隊和勇敢無畏隊)做完后大家濕身抱在一起,炫耀著尋找寶藏的刺激和雨天尋寶的樂趣......
我當時就在想,在以后的雨季,你們腦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呢?
革特教育·田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