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詩詞誦寧陽

  今年是寧國撤縣設市20周年。為了完成詩詞學會的征稿任務,作七律一首,自己一直不滿意。無奈之下,將“寧國”二字輸入百度進行搜索,并對結果進行了認真研究,才發現,寧國真的不簡單。
  寧國的名字取自《易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寓意邦寧國泰,長治久安。
  寧國又名寧陽。地處安徽省東南部,皖南山區東北側,東鄰浙江,西靠黃山,是皖南山區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寧國是水陽江、青弋江、富春江的源頭,境內西津、東津、中津三條河流穿城而過,有山門洞、千秋關、青龍灣、白鷺棲息紛飛的皖南濕地、天然紅豆杉群落等眾多風景名勝。境內土特產很多,主要有山核桃、茶葉、元竹等。
  寧國在歷史上的歸屬比較復雜,從春秋戰國時期先后隸屬吳、越、楚等國,民國元年直屬安徽省,建國后也有多次變化,直到1980年改屬宣城地區(后改為宣城市)。中間經歷了太多的變故,細數起來,能夠寫成宏篇巨著。不是這一篇短文可以容納的。
  改革開放以來,寧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1994年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化,林業經濟發展迅速,1998年被列為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范市。進入新世紀以來,寧國經濟及工業實力增強,財政增速較快,在安徽省一直處于前列。
  寧國的縣學始于北宋崇寧年間,明清時期辦有社學,先后建有鳳山、謝侯和西津書院。
  三津自古多俊杰,千載志士若星漢。
  宗杲(1089一1163),南宋高僧,為禪宗參話頭之始。俗姓奚,父名奚介。宋元祐四年(1089)農歷正月初六出生于寧國縣東橋頭村。十三歲削發為僧,先后在寧國東鄉惠云寺和宣州景德寺當僧徒,以其佛力超群,聲名遠著,得到當朝翰林學士張商英贊賞。輾轉浙江徑山能仁寺、阿育王山等地講法,并有《正法眼藏》、《臨濟正宗記》等著作流傳于世,僧徒集其法語三十卷編為《大慧禪師語錄》。圓寂后謚“普覺”,塔名“寶光”。九華山僧徒尊其為“定光佛”,并鑄鐵佛像供奉。
  吳柔勝(1154~1224),字勝之,寧國云梯人,少時曾游宣城郡學,從父攻讀“二程”(程顥、程頤)學說,登淳熙八年(1181)進士。初任太學博士,以朱熹《四書集注》與諸生講學。先后出任都昌縣主簿,嘉興府教授。曾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升國子正,出知隨州,后調任湖北運判兼鄂州(今武昌)知州,時遭大災,柔勝推行荒政,使眾多災民安度饑荒,以功勛卓著改授直秘閣,主管亳州明道宮,旋升直華文閣,授秘閣修撰。著有《宗澤行實》十卷,卒后謚“正肅”。
   吳淵(1190~1257),字道父,號退庵,柔勝第三子。嘉定七年(1214)進士。后提任工、兵、戶部侍郎和鎮江知府、太平(今安徽省當涂縣)知州等職,任內功績卓著,提任江西安撫使兼轉運副使,兵部尚書兼平江知府。任內以荒政著稱,三次拯救災民127萬多人。以功進端明殿學士,授江東安撫使和建康知府兼行宮留守。死后謚“少師”。著有《易解》、《退庵文集》、《莊敏奏議》等。清人所輯《詞綜》收其部分作品。
  吳潛(1196~1262),號履齋,字毅夫(《宋史》列傳有記)。慶元二年(1196)出生于寧國縣東鄉云梯村,柔勝季子。嘉定十年(1217)進士第一,為科舉時期寧國縣第一個狀元。時有民謠:“水打北廟園,寧國出狀元”。宋寧宗趙擴誥敕在寧國縣城儒學東(今縣郵電局東側)立“狀元坊”旌表。及第后,先后授任承事郎、鎮東軍、廣德軍判官、秘書省正字、嘉興府通判、朝散郎、尚書金部員外郎等職。
  端平元年(123 理宗詔吳潛進諫朝政,潛針對時弊陳述九條決策,對挽救南宋危局起到積極作用。淳祐十一年(1251),提任參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樞密使。
  寶祐三年(1255),授沿海制置大使兼慶元知府。開慶元年(1259)封“崇國公”,任醴泉觀使兼侍讀。帝王累詔進諫,吳潛慷慨陳詞,以“畏天命,結民心,進賢才,通下情”相諫,深得贊許,提任左丞相,進封“慶國公”、“許國公”。
  吳潛晚年身陷逆境,老病交瘁,仍憂國憂民。景定三年(1262)卒于循州(今廣東惠陽縣)。德祐元年(1275),恭帝趙顯念其生前竭盡孤忠,詔令給予平冤昭雪,恢復原官,贈謚“少師”。著有《履齋詩余》存世。
  另有饒虎臣、葛福生、洪秉、王廷相、屠羲英等諸多歷史名人,生平事跡眾多,各位如有興趣,可以仔細研究。
  這里需要一提的是周赟。
  周赟(1835—1911),字子美,號蓉裳,胡樂鄉人。7歲能詩,9歲作《六聲圖》,12歲考中秀才,時稱“神童”。
  清同治三年(1864),南京開科取士,他考中舉人,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歷任青陽縣教諭、宿松縣訓導和徽州府教授。太平軍入境寧國,他曾參與地方團練與之對峙。宣統二年(1910),辭官歸里,翌年六月病逝。    
  周赟精通韻律,首創《六聲韻學》。將固有的漢字四聲增分為六聲,即取平、去兩聲字橫列陰平、陽平、上陽、陽去、陰去、入陰六字為六聲。得到清廷兵部尚書曾國藩賞識,奏請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親手書贈“六聲堂”匾額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聲韻學古來無”的對聯。禮部右侍郎安徽學政邵汴生賜《六聲堂》聯:“本四聲五聲以分六聲,繼往開來真學問;原無極太極而合有極,經天緯地大文章。”周赟還精通書畫、篆刻,正、草、隸、篆均有造詣,且創用竹簽蘸墨書寫,生平藏書畫作品近萬件。        周赟反對封建禮教和溺嬰、纏足,多次以稿酬捐資辦保嬰堂、保赤堂和育嬰堂。撰《小腳十害歌》喚醒民眾。在調離青陽縣時,百姓贈與“萬民傘”,周赟賦詩謝絕:“儒官未是宰官身,豈有恩膏到萬民。他日還山須戴笠,敢將大蓋嚇鄉親。”
  周赟學識淵博,著述甚多。著有《山門新語》、《史學驪珠》、《周氏琴律切音》、《二十四史詩韻集》、《說文說》、《觀象祛疑》、《有極圖經解》、《六聲堂讀書要訣》、《山門詩史》。還先后編纂宿松、青陽、寧國縣志和《九華山志》等。
  寧國天生麗質,鐘靈毓秀。千種美景,萬般風情,別有江南獨特的韻味。云白山黛仰八景,雨潤風輕嘆畫屏。駐足吳越古道,依稀看見當年金戈鐵馬;屹立千秋雄關,仿佛感覺彼時云涌風起。山門洞洞天有峰月,柏枧山山外存玄機。鐵瓦寺云蒸霞蔚掩于疊嶂,仙人塔風姿綽約留下倩影。漁舟唱晚,望青龍湖落霞與孤鶩齊飛;雁陣驚寒,覽三津河秋水共長天一色。
  據歷史傳說,方塘鄉高峰的鐵瓦寺、汪溪辦事處的落花蕩,都與紅樓夢文化有不解之源。寧國原政協主席張賢南對此有比較系統的研究,目前在仙霞路與鳳形路之間的城西湖建設中,可能會融入較多的紅樓夢文化。
  寧國屬于山區小城,與外界多以山相隔,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自古寧國人就把這一方天地自詡為桃花園。但寧國人并不固步自封,而是具有十分開放的胸懷。正因為如此,才成就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經濟更加繁榮,環境更加優美,人們安居樂業。寧國已真正成為夢中的桃花園。
  將上面的各種元素融入進來,成就了我的一首七律·誦寧陽:
  吳音越語楚時風,黛瓦明墻勝漢宮;瑾遇芹溪千古夢,桃逢五柳萬年蔥。余甘自有書齋氣,綠粉能無墨卷功?北廟英才成大業,寧陽俊彥慕仙翁。

                                                                                                                                        2017年4月1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人需要在一定的階段講自己的生活梳理一下,你講會發現意外的收獲,中午時我還不知該怎樣寫今天的記載,就在不到一分鐘我就...
    melody靜閱讀 150評論 0 0
  • 親愛的小弟 今天接到老爸的電話我真是哭笑不得。那個時候,我正剛沖破人群剛端出一碗發燙的面。 老爸氣急敗壞地說:...
    Ai葉zi閱讀 627評論 3 1
  • 今天的天氣涼爽舒適,秋高氣爽、帶著喜悅的心情和覺知為我今天的好種子,施肥澆水,促使其茁壯成長; 我的冥想目標是: ...
    花開見佛笑閱讀 180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