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滯銷并喪妻的小說家帶著上小學的兒子獨自生活的故事。自首次成名獲獎之后,他的小說就沒有加印,直到入圍文學大獎,眾人都以為他能獲獎,可還是落選。然后繼續自己的寫作,最終再次入圍,獲得大獎。
故事并不離奇,平淡真實,一個寫字為生的人終日像普通上班族一樣為生計發愁。讀這個故事講起胡適在《人生有何意義》里講到的一個故事,他的好友滿腹才華,卻窮困潦倒,被生活的溫飽而困,引發出自己對人生的意義的疑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何?他的朋友反復問了很多讀書人,大家無法給他答案,并覺得他精神有問題。后來知道胡適在研究哲學,又跑來問他。胡適并沒有對此作出任何評價或論述,只是在書的開頭講出這個故事。我想誰也給不了既定的答案吧。只是讀到這個故事很是心酸。
從開始讀《孤獨小說家》就想到胡適提到過的好友。好像他們之間有著共同的一些東西,看完之后都覺心酸。當然,小說家的結局看上去比胡適好友的境況好些,因為最終這個小說家在經過十年的辛苦耕耘之后獲得了夢寐的大獎,開了自己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記者見面會。
這本書看的是電子檔,客觀的說,只能給個中評,三顆星。故事太過簡單,平鋪直敘,可能是翻譯的原因,并不怎么打動人。但描寫小說家耕平對待寫作的態度還是可以激發讀者些許想法的。個人覺得此書最大的亮點是塑造了一個可愛懂事的兒子,小說前半部分的基調比較低沉,看到描寫兒子的部分,很感動。
回到小說,想要塑造的形象,一個孤獨的寫字人。這個小說家確實是眾多寫字為生中的一個,在文學界堅持十年創作,把自己的愛好當成事業來經營。這個故事多少能給愛寫字并想以寫字為生的人一些啟發。年少的時候,我也曾有過類似想法,最終放棄。而現在忽然又拾起丟失了多年的寫字。一直覺得,賣字為生有些可恥。可又覺得能夠用自己的愛好養活自己并當成事業做下去,這是種幸運。耕平在第一次落選后,并沒有放棄寫作,雖然生活依舊艱難,他還是想堅持下去。這是他所愛的事業,不求其他,只求心悅。
寫作的人本身是孤獨的。這是一種心靈上的隔絕,和其他事情一樣,需要孤獨的心境,又和其他事情不同,寫作更加需要孤獨的心境。故事里的作家喪妻,一個人獨自帶著兒子,因為寫作才讓他堅持下去。他把自己的故事寫進小說。他的苦悶無處可訴,都寫在文字里。寫作也是孤獨的存在,大腦獨自運轉,無法和別人分享,無法和別人述說,一個人獨自編制悲歡離合。
我想即使結尾沒有安排小說家獲獎的情節,這個小說家依然會堅持寫下去,不是為了下一次的獲獎,而是堅持自己的所愛。
成名與否,和寫作無關。
這應該是每個愛好寫作的人的初衷。我們愛寫作,并不是為了所謂的大獎。當然是希望可以出書,因為想透過這樣的方式把自己的輸出分享給更多的人。這是一個探索自身,探索他人,探索世界的一個途徑,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剖析和解讀。但即使最終很多的愿望都無法實現,我們依然會堅持。
小說里寫到:在這個狹窄而又寬闊的世界里,窩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可以寫寫自己喜歡的小說,雖不見得有什么大成就,但也不失為一種幸福吧。
這是每一個愛好寫作的人的感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有無窮的力量。還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