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書房#早讀四書《中庸》【8】知行合一的兩個標準

圖片發自簡書App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予,就是我。罟(gu),漁網,攫(jue),機欄,都是抓魚的。陷阱,抓野獸的。

人人都說“我知道!”但你把他往那坑里帶,他也不知道避。人人都說“我知道!”但是,要他執守中庸之道,他一個月也堅持不了。知禍而不知避,能擇而不能守,都不是真知。

張居正講解說:如今的人,與他論利害,個個都說我知道。那既然知道,看見禍事就在眼前,該能躲避了吧?但他卻見利而不見害,知安而不知危,被人驅逐在禍敗之地,就像禽獸落在陷阱里一樣,恬然不知道避去,這怎么算知道呢?

如今的人,你跟他講中庸的道理,也都說我知道。既然知道,就有定見,有定見,就有定奪,于處事的時候,才能辨別出其中庸的道理來,但是,他又堅持不了一個月,又放棄了。這既然知道,怎么又不能堅持呢?還是因為不是真知道!

這個有體會,別人跟我們說什么事,我們拼命點頭說“對對對,我知道,我知道”。一個意思是我知道,二層意思是你閉嘴別說了,該我說了。

我們要建立一個意識,最簡單的道理我們也不是真知道,否則怎么不按那道理去做呢?就是因為我們不是真知道。比如管住嘴別吃壞喝壞身體,知道嗎?問誰誰都說他知道。但為什么知禍而不知避,甚至有喝酒喝死的呢?因為本質還是不知道,臨死才是真知道。所以王陽明說知行合一,做了才知道,你沒去做,只是曉得些說法,那不叫真知道。

所以,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知道的開始。張嘴就說“我知道”,就關閉了知道的大門。

品德也是一樣,如果搞個央視采訪,上大街上問:“您缺德嗎?”對方肯定罵回來:“你才缺德!你全家都缺德!”每個人都自認為自己道德品質沒問題,質疑這個就是侮辱人。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缺德,缺好多德,不是放三聚氰胺才缺德,我們在待人接物、說話做事、工作家庭、朋友交際,無處不缺德。知道自己缺德,才是修養高尚人格的開始。

知禍而不知避,還有原因是沒有意志力,就會產生懶惰和僥幸心理。所以孔子又說,人們都說自己知道,照做了,但卻堅持不了一個月!

這個我的體會,堅持一個月就是勝利!不是有說法21天養成一個習慣嗎?一個月足以固化一個習慣了。就象我每天早上寫幾百到幾千字讀書筆記,出差度假出國住院,到哪兒也不落下,因為成了習慣,一天不讀不寫就象沒刷牙,難受!

一個知行合一的人,我的體會,兩個表現,一是他觀點立場鮮明,從來沒變過,二是他堅持做的事情從來沒有停過。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知道,他真知道那道理,他就是那觀點,執守那立場,他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一直那樣去做。不會因為外部輿論環境或人情世故的變化改變他的立場態度,也不會因為有什么困難或新的誘惑停止他一直堅持做的事。

以上是第七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