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視角下友情的樣子

在長久的認知中,友情應該是單純美好的樣子,是那種只要認準對方,就應該掏心掏肺肝膽相照。結果,直到發現某些人被自己一廂情愿的當作“好朋友”了太久,直到自己心理失衡到不能承受,傷心傷神一大頓,最后才肯面對現實把對方剔除出核心朋友圈。學了《博弈論》,來看看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錯。

舊有的對待友情的態度是:只要因為某些原因(有欣賞的個人特質、特定的時期階段、密切的朝夕相處等)認定對方是朋友,就會用120分真心對待,不在乎付出,也不計較得失。可是,這樣的方式并沒有帶來太好的結果。

從博弈的角度來看,無論我選擇什么樣的交往策略,我都無法預測和控制對方的選擇。假設我選了“好友”模式交往策略,一旦對方選擇的策略跟我不同,我的利益就無法保證。那么我錯在哪?錯在從來沒有用博弈來考慮過友情這件事,好像只要想一想就會“褻瀆”了這倆字似的。Young, simple and naive.

在不考慮交往策略時,我的所有舉動充其量是把自己感動一把,然后在心里暗戳戳把自己捧上道德高地。而用上博弈論的策略分析,可以看到其實交友和維持友情都是博弈過程,面對對方,無論其采用什么策略,我都應該盡力選取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案。假設在初始階段,我認為對方可以發展成好朋友,并真誠地對對方好,那么:

1.當對方也表示出同樣意愿,并也真誠相待時,我應該重復初始策略。如果對方也堅持同樣的策略不變,那么很大可能我們會成為好朋友。

2.當成為好朋友后,如果雙方一直堅持初始策略,那么很大可能我們的友情會越來越深厚和穩固。

3.當成為好朋友后,如果察覺到對方改變策略,行為方式更像一個普通認識的人而非“好友”,那么在自己仍堅持初始策略的同時,留出觀察期,若一定時期內沒有改變,則自己也改變策略,用對待普通人的方式相處。

4.當用普通人的方式相處后,若對方重新選擇“好友”策略,我也應該做出相應改變。

對于最后一種情況,心里是擰巴的,似乎是“精神潔癖”者不能忍之事。但是不能不承認,這才是對自己最為有利和合理的選擇。

在實際生活中,能不能完全做到用博弈的視角對待友情暫時存疑,但是相比舊有模式,這樣的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幫助自己保持內心平衡,形成更清爽的人際關系。雖然不想用利益得失來衡量和計算友情,但是對方會不會首先改變策略甚至我會不會首先改變策略,也許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各自的自身價值緊密相連。

健康良好的親密朋友關系似乎應該是博弈的產物,雙方都滿意,關系才能穩定美好,若有一方利益受損,則關系早晚會失衡。博弈看起來功利,實際卻是維持關系平穩甚至深化的基石。有來有往,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情況下,讓雙方利益最大化,可能才是友情美好溫暖面紗下的真相。

最后,友情應該是合作博弈、動態博弈、參與雙方追求正和博弈的一種人際關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為什么世界總不聽話 人們總是希望這個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運轉,希望身邊的任何人都聽從自己的安排。事實上你會發現,讓別...
    靜888閱讀 12,441評論 1 45
  • 一 · 塊級元素/Block-level Elements 塊級元素占一整行。常見的有: 、 、 - 、...
    _chuuuing_閱讀 14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