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滿足你對建筑的所有好奇】
中國實驗建筑之父
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
麻省理工建筑系主任/終身教授
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師
標志性的圓眼鏡、鍋蓋頭,圓圓的臉龐上總是帶著一副和藹可親的笑容,在國內建筑圈內昵稱為“豆漿叔”的他,每一個拋出來的頭銜都是重量級中的重量級。對于建筑存在的可能性,他一直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而對于空間與城市的思考,不僅映射在建筑領域,還涉及了家居、飾品、服裝、繪畫、電影等多個領域。從小就是說干就干的他,直至今日依然一副玩心不改的老頑童模樣。
他是張永和,榫卯Talks『思想建筑』首期講者之一。
張永和1956年出生于北京,父親是“設計了半個北京城”的張開濟老師,是設計了革命歷史博物館、天安門觀禮臺、釣魚臺國賓館的建筑大師。建筑世家的耳濡目染下,讓他走上了建筑設計的道路。
張永和創造了中國當代建筑界的許多個第一,他是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批出國留學學習建筑學的,但只有他回國開設了第一家獨立的個人事務所;他是第一個把“解構主義”介紹給中國建筑界的人;他是第一個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作品、第一個在國際著名院校擔任要職、第一個擔任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筑評委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涉足家居、飾品、服裝設計等領域并與國際高端品牌合作的中國建筑師。
一、非常建筑
1993年,思鄉心切并且太想蓋房子,張永和攜愛妻兼戰友魯力佳回到北京,創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
中國大發展的前景讓張永和對自己的祖國滿懷著憧憬,可是事務所成立初期,迎接他的卻是挫折。一直等到席殊書屋、山語間、晨興數學中心等幾個建筑出來,給眾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非常建筑才開始邁向成功之路。
“非常建筑”中的“非常”二字,起初是針對中國各類造型怪異的建筑來說,張永和覺得“如果這些是正常建筑,那么我們想建的可能就是非常建筑了”,但實際上,“滿大街都是非常建筑,我們在做的才是一種正常的建筑”。
二、實驗意義的建筑探尋之路
張永和的建筑思想隨著建筑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不斷發生變化與調整。
1996年以前,他對建筑的探索主要放在中國空間上,特別是院落空間。在這個期間,因為實踐剛剛起步,很多設計都沒有實現。
1991年,張永和的垂直玻璃宅,作為一個當代城市住宅原型,探討建筑垂直相度上的透明性,同時批判了現代主義的水平透明概念,獲得日本《新建筑》雜志舉辦的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佳作獎。
這個極具實驗意義的作品,在2013年上海西岸建筑與當代藝術雙年展上,作為參展作品建成并展出。
三、原生態建筑的建造探索
1997年之后,建筑與基地、與城市、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關系,也成為張永和與非常建筑工作室非常關注的問題。
建筑與樹木、水、石等自然元素共同構成生活的環境,使景觀和建筑之間有一種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覺到整個大自然就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園。
——張永和
而對于張永和而言,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和建造過程是從1998年在北京完成的晨興數學中心和山語間兩個項目開始的。
山語間別墅更多體現了建筑與基地融合,對環境的影響限制在最低的程度;玻璃和當地的石材的結合運用,使得建筑的開放性和內向性達到統一;同時是中國山水詩意的物質展現。
2001年的二分宅及2004年的柿子林會館,都是這一階段張永和建筑思想的最直接表達。
四、建筑背后的古典精神
在張永和的建筑中,能讀到的還有古典的意味。他曾直言他作品中的古典,是古典精神,而不是古典風格。
根據今天的生活方式、建造條件,在設計的過程中把古典的形式過濾掉,留下的自然是古典的精髓,如完整、平衡、沉靜。
——張永和
不管是位于四川安仁的十年大事記館,還是在上海青浦建成的涵璧灣別墅群,都可以從中感受到古典的豐韻。
從名字到造型,安仁橋館這座建筑都顯得非常“含蓄”,張永和并未刻意通過建筑外觀去體驗館內藏物飽含的濃烈的意識形態,而是只截取了那個特殊時段中受蘇聯社會現實主義的影響,在中國成為主流建筑審美的痕跡。
2010年在上海青浦建成的涵璧灣別墅群,遠看是江南白墻黛瓦的色調,近看白的不一定是墻,黑的更不是瓦,其實是當代建筑對傳統水鄉韻味的轉譯。
五、中國當代藝術先鋒
在建筑之外,張永和跨界甚廣,相比于以蓋樓為終極目的的建筑師,張永和更像一位藝術家,從家居、飾品、服裝設計,到繪畫、寫作、電影等多個領域。
“態度:觀察生活;方法:概念思維;材料:感性判斷。”這是張永和總結出來,將建筑設計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帶入產品設計的三個方面。
涉獵不同的設計領域,張永和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逐一化成形形色色的作品,呈現給眾人一個更加多元化的藝術家形象。
2017年1月8日,眾人眼中建筑界最“萌”的大師——張永和,將會來到廣州,作為馬良行2017年開年第一炮:榫卯Talks首期講者,與華南地區的建筑師和建筑愛好者們分享他眼中那些不甘于平庸、帶有思想的建筑。
這位踏踏實實做學問,認認真真玩跨界的“豆漿叔”將會為2017年初的廣州帶來怎樣獨特的建筑思想,敬請期待。
登錄Mahoooo.com,滿足你對建筑的所有好奇!
本文為馬良行MAHOOOO的原創文章,非經授權請勿轉載。如需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咨詢。相關資料和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