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追《羋月傳》,看到最新一集,羋月和其子公子稷被送往燕國為質,一路上不僅有羋姝的步步緊逼,還有到達燕國后,羋茵的暗中阻撓。被劇情感染,實在大為嘆息和同情羋月母子此時的境遇,往前倒一倒,便想到造成他們困頓現狀的直接原因:公子蕩被立為太子,然后又在秦王死后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再往前倒一倒,便想到該為眼下這一局面負責任的四個直接相關人:秦王、羋月、樗里子和張儀。雖說這些不過是編劇為了讓劇情更有看頭的苦心安排,雖說事后再分析四人當日的錯誤判斷有馬后炮之嫌,但提煉得當仍可受益,也是對自己以后行事的規勸吧。
雖說四人失誤的主相關事件一致,但具體的失誤事由和失誤點卻各不相同。我們一一來看:
秦王:
失誤事由:立儲
失誤點:猶豫
詳解:雄才大略的秦王在選繼承人這件事情上,說真的有點太瞻前顧后、優柔寡斷了。遲遲不立儲君,弄得后宮人心惶惶、人頭攢動的。先是在公子華和公子蕩之間比較權衡,惹得魏夫人心生異念,后來似乎更加偏愛公子稷,又激發了王后羋姝強烈的嫉妒心和恐慌感,直接導致了她與羋月的疏遠、對立乃至決裂。當秦王好不容易立了公子蕩為太子,眾人皆松了一口氣以為大局已定時,他很快因樊長使一事動了易儲的念頭。當他因為已然病重,易儲明顯會使國家動蕩而不得不將此前念頭擱置一邊時,又暗中留了封內容不詳的遺詔給贏夫人。雖說立太子對君王來說確實是件大事,關系到千秋功業,但是秦王這樣折騰,也太反反復復、首鼠兩端了。結果就是錯失立公子稷為太子的最佳時機,萬般無奈之下將公子蕩推上儲君之位,同時也讓羋月和公子稷在宮中的形勢變得極為兇險。
羋月:
失誤事由:殺人蜂事件放過羋姝
失誤點:錯信
詳解:到目前為止,羋月做的所有事中只有這一件讓我詬病,但也正是這唯一的一件事是她之后一切不幸的根源。雖說有句成語叫做以德報怨,雖說有個道理叫做窮寇勿追,但是實踐這番行為的基礎在于對象,對方是不是能夠被你的善良所感化,對方所做的惡是不是有著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而非本心,如果對此人的道德品質拿捏不準,那么我寧愿相信另外一句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羋月當時出于善念,出于同為母親的感同身受而放羋姝一馬,做出了不再追究,只愿兩人此后形同陌路,永不相欠的決定。殊不知當時的小善鑄就了羋姝之后多次的大惡,唯恐不能對羋月母子百般折磨,趕盡殺絕。
樗里子:
失誤事由:保太子贏蕩
失誤點:私心
詳解:關于樗里子為何要一再勸說秦王保太子,保王后,電視劇和小說的說法基本一致,即為了國家免遭動蕩,為了延續秦國來之不易的基業。這是樗里子自己對秦王說的,也是他對張儀、司馬錯等人解釋時說的。不過據我忖度,這只能算是一層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未說出的私心。私心之一是他是公子蕩的老師和王叔,秦王當日命他和甘茂共同悉心教導公子蕩。若公子蕩繼位大統,必然會比公子稷繼位對他來說獲得更多的榮寵和倚重。私心之二是正如張儀所說,若公子蕩繼位,將來最多也就是只能保住秦國現有的一切,讓秦國做個守成之國。但若公子稷繼位,則將來很有可能讓秦國能夠開疆擴土,一統六國進而統一天下,讓秦國做個開拓之國。但是,守成雖然收益小也意味著風險小,開拓雖然收益大也意味著風險大。對于身居王叔高位,幾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樗里子來說,自然是守成比開拓穩妥得多。所以雖然他明知贏蕩比贏稷差得多,簡直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但仍然以公子稷年幼,子少母壯容易牡雞司晨為由,而成為保公子蕩的堅實力量。可憐他還有一些公心,于是在司馬錯問他是否后悔時眼神有些黯淡。
張儀:
失誤事由:勸羋月留在秦宮
失誤點:誤判
詳解:嚴格意義上來說,張儀的這個決定不能算作錯誤,因為若不是他力主羋月留在宮中,很可能就沒有后來聲名顯赫的羋八子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了。他的決定,促成了羋月政治生涯的開端,促成了羋月鳳凰涅槃般的重生。但是若不從那么遠的后世視角來看,他的這個決定其實為羋月帶來了諸多災難。當他看到羋月被羋姝擺布而自己卻無能為力時,也搖頭感嘆當時的不該。張儀只覺得羋月的才華當有更大的作為,卻低估了秦宮人心險惡、步步為營的復雜形式,低估了王后羋姝的害人之心和狠毒手段,高估了秦王的身體和決心,高估了自己作為國相能有的力挽狂瀾。這些錯誤的低估和高估讓張儀覺得羋月和公子稷留在秦宮而不是分封巴蜀對他們自己和大秦都更加有利。
由此,我提練出了判斷的四要素,一是定,即能決斷、不猶豫;二是準,即明形勢,清時局;三是允,即心坦誠、人公正;四是善,即信對人、不養奸。未必全面,卻或許有值得借鑒之處。
再進一步,我個人認為做判斷時高低優劣的三個次序,最優自然是正確決斷,其次是錯誤判斷,最次則是優柔寡斷。后兩者其實都不可取,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因為某時某處錯誤的判斷由于時移事易,說不定會因為促成了良好的結果而變為正確的決定,比如因為決策失誤導致不得不背水一戰,卻因此激發人們斗志而一鼓作氣取得勝利。但是優柔寡斷卻只會一次又一次地讓事情錯失良機,讓手下萌生退意。如若不然,就不會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古語了。
可以說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判斷,大多數判斷無足輕重,但也有一些判斷需要思量,更少的判斷則是事關成敗,甚至事關生死。雖說只是部電視劇,但前車之鑒仍是后事之師,想清楚,勇敢做,不后悔,這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