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我的大腦里沒有留下多少片段,唯一一張小時候的照片,還是從小學畢業證上扯下來的,直到現在,我都沒養成拍照留念的習慣,走一路忘一路,風風火火就奔三了。
看著小寶日漸長大,總想給她多拍些照片、錄些視頻,好讓她能看到自己一路成長的樣子。
拍照不是問題,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怎么保存”卻讓人為難了:存在電腦、硬盤上害怕數年后硬件故障,數據全部沒了,或是設備更新換代,無法播放了;照片都洗出來數量又太大,并且過些年代照片就會老化發脆、搬家挪動也夠頭疼的。
突然靈機一動,要不然全部上傳到的公眾號、朋友圈上?只要記得賬號密碼就可以了。
與小寶爸一番探討,竟悲傷起來。
在社交平臺出現之前,誰提到“給我看看你的照片”,多數人會轉身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冊,不是熟人還不給看。
QQ空間開通后,一部分人就開始把數碼相機里的照片上傳到空間上,也開始在日志上秀秀文筆、發發感慨,只要加了好友都能隨時翻閱,服務系統將這些數據全部存儲,誰也不會擔心丟失或損壞。
幾年時間,互聯網飛速發展起來,激烈的競爭帶來進步,也帶來了不確定。
小寶爸現在還清楚的記得大學時候,一些人拿著傳單請求他注冊ChinaY賬號,還免費送礦泉水,像極了現在的微信掃碼求關注,小寶爸拿著他當時還算是像素高的諾基亞5300,認真的上傳照片、更改動態。
可是沒多久“人人網”來了,ChinaY被打入冷宮,現在聽說過這個網站的都很少,上面的數據當然無法連續更新下去。
再后來智能手機的普及徹底引起一場革命,各種APP應運而生,微信的火熱程度不言而喻,又還有幾個人去登陸“人人網”?只怕賬戶密碼也忘的一干二凈了。
這些平臺的興起衰落,也意味著依靠它們存儲的回憶被片斷化,誰也無法預測下一次的轉折點在哪里,就算是微信團隊也無法保證不會在將來的某一天關閉后臺服務器、刪除所有我們留在上面的記錄。
軟件平臺和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一樣不可預測,我們真的沒有可以連續的、永不丟失的“保存過往”的方法。
可是轉念一想,保存不了又有什么關系呢?
軟、硬件更替的再快,也快不過我們不斷整理的雙手。
不管通過書寫、打印還是什么原始的保存方法,起碼在我們的這一生,總能將那些美好的回憶梳理留存,總會給小寶呈現出一集比較完整的“紀錄片”。
至于以后的事情,就不能太貪心啦。
留不下的過往,留不住的你我,努力過好這一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