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這年,喜歡上了讀三毛。她的書里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太多的空話,可是就是喜歡,大概喜歡的是她的真性情,是她的單純與堅強,灑脫與果斷,這樣的女子只能活在自己內心的那片純凈的沙漠,她不屬于這個世界,因為她容不得半點虛假。
第一次看的是她的《鬧學記》,講的是她周游各國求學以及游學結束后回到臺灣的故事。還記得三毛寫過的那篇橄欖樹嗎?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在語言不同的環境里,她能給異國的老師同學們打成一片。她穿著自己親手做的裙子,堅持給父母寫信,平靜地把曾經和荷西住過的屋子打掃干凈,在回國之前為它找到了一對新主人,賣價遠遠低于房子的價值,可是她覺得賣給了想賣的人,就這么果斷地決定了。三毛把把錢財看得很淡,在對待錢財上就像個孩子,她的稿費都捐了出去,自己卻要在父母的接濟下才能在臺北買到一個心愛的小屋。
很欣賞她對舊物品的那份愛惜與珍藏,每當三毛在街上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她都會想辦法把它帶回來,可能是一盞舊燈,一條漁婦身上的吊飾,櫥窗里的一條紅裙子……別人眼中的破爛在她這找到了歸宿,她把這些稱作:我的寶貝,遇上自己覺得有價值的食物她會咬咬牙一口氣買下來,因為那些寶貝在她心里是值得的。有時候她又懂得什么物品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一個懂的生活的女人。
提及三毛,也許我們會第一時間聯想淡撒哈拉沙漠,荷西。一個人生命中經歷一次愛人的離世是多么的難過啊。曾經有讀者給她寫信,冒昧地問一句是否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個荷西?三毛回應:謝謝關心,世界上只有一個荷西,不會有另一個,也不會再找另一個,荷西的肉體雖然離開了我們,可是我覺的他并沒有離開我,他的靈魂還和我在一起。能這樣想,實屬不易。哪怕曾經遭受過這樣的創傷,她還是每天認真地回復讀者的信,傳遞愛和希望,在信尾她會署名你的朋友三毛至上。
我最喜歡她的那句:既然你有死的勇氣,為什么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呢?我不知到這句話驚醒過什么人,但是卻讓我覺得眼前一切困難都不算什么,從心里佩服這個堅強的人兒。
“讀書和旅游,快樂最深的時光,大半都是由這兩件事中得來的。”三毛說。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好姑娘,都能像你一樣,像風一樣,走南闖北,愛這個世界也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