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3

小周天修煉法 (秘傳口訣+親身體會+詳細法程)

壹事精致

閱52220轉8672013-10-25 分享收藏

  

內丹修煉有兩個大的階段層次,第一層次

是自家身心中神氣相合(這里涉及到一個修持

原理的問題。《靈寶畢法》曰:“大道無形,視

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不可以籌算。

資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

得乾道而積氣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質以載

于上,覆載之間,上下相去八萬四千里。氣質

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還于地中,其陽負陰

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還于天中,其陰抱陽而

下降,一升一降運于道,所以天地長久。”“人

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腎比地,肝為陽位,肺

為陰位。心腎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載之間

比也。氣比陽而液比陰。子午之時,比夏至、

冬至之節;卯酉之時,比春分、秋分之節。以

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時比八節,子時

腎中氣生,卯時氣到肝,肝為陽,其氣旺,陽

升以入陽位,春分之比也,午時氣到心,積氣

生液,夏至陽升到天而陰生之比也;午時心中

液生,酉時液到肺,肺為陰,其液盛,陰降以

入陰位,秋分之比也,子時液到腎,積液生氣,

冬至陰降到地而陽生之比也。周而復始,日月

循環,無損無虧,自可延年。”欲識大道,當取

法于天地。),此結之丹為玉液之丹、小丹,被

指為百日筑基所完成的功夫。成此功夫可長生

不老為人仙。第二層次是以玉液之丹采攝宇宙

自然本元之炁,此炁即外藥外丹,經與玉液之

丹合煉而成金液之丹,即服食大丹。此被指為

百日筑基后七日采大藥及十月懷胎的功夫。大

丹即圣胎之胚,經結胎十月,圣胎成熟,即元

神化為陽神,再經過三年哺乳養嬰的調訓,便

可成為縱橫自在的仙真。

第一章 安爐立鼎扎道基

一般而言,“爐”指下丹田所處的部位,并

以下丹田為中心,是燒煉“礦物”的地方。這

里的“礦物”就是指身體內后天一切營養的精

華,統而言之為后天之精。這些精凝聚到最高

層次,就會歸于腎位,成為具有生命激素和生

命信息的陰精。它是由涕、淚、津、汗、血、

髓等斂聚后生成的精華。此凝聚之陰精必置于

“爐”中煉化為氣而成藥,方有大用。“鼎”指

上丹田,即腦中泥丸宮。以腦部為整個的“鼎”

區,以泥丸宮為“鼎”的中心。“鼎”是后天陰

神所居之所。“爐”中之精煉化為先天真陽之氣

(以及從宇宙中招攝的元氣,但此時外來之氣

還較少),將此真陽之氣沿督脈搬運上到“鼎”

中,與陰神交合,以陽化陰。久之,陰神之陰

被陽氣所化,陰神化為陽神,初以氣言為“丹”,

久以神言為“胎”。當氣皆化神,“圣胎”圓滿,

便能陽神出殼,身外有身,天仙成也。

第一步所講的安爐立鼎實際上只是指身體

的外形、呼吸、意念而言,它是打坐之初第一

步需要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心態調節、坐姿調

整、意念呼吸等身體狀態調節等,通過這些調

節,達到身心安泰、心平氣和的目的。如果身

體有病、心情煩躁,那么就不能直接進入虛空

靜定的狀態,所以也就進入不了功態,因此必

須要先進行安爐立鼎的工作。安爐立鼎是每一

次打坐前都必須做的事情,它是修煉的基礎性

工作,無論功夫深淺,均不可隨意對待它。

一、心態調節

“圣凡之別,一敬一肆,一克一罔而已。”

所有修行人都必須極端注意的一點是:大道修

煉是一項莊嚴神圣而認真的事情,絕不是小孩

子過家家的游戲,所以心存不敬、一念放肆、

信之不篤、行之不勤、修之不真者,必終身不

可入道。黃元吉先生在《樂育堂語錄》的開篇

即講:“凡人欲學一事,必先見明道理,立定腳

跟,一眼看定,一手拿定,不做到極處不休。

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件事,縱不能造其巔,

亦不至半途而廢,為不足輕重之人。”好一個“不

做到極處不休”(本人認為,“不做到極處不休”

可以做三層意思解:一是就整個人生的修煉過

程而言,要立大志、發大愿;二是就每一次練

功的時間而言,不能坐一會就下座,要進行飽

和性練功,勇猛精進;三是就每一次練功的質

量而言,也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功夫狀態進入空

明態,也就是進入玄關,確保自己的練功每練

一次有一次的進展。)!!實際上,自古以來,少

年入道,至老死無成者,除了一些人不得真訣

之外,與其不信、不行、不勤等有直接關系。

二、坐姿調整

一般來說,打坐時對身體的要領不外:全

身放松,松肩墜肘,脊柱中正,含胸拔背,收

腹豎腰;頭微低,齒微扣,唇輕合,眼平視;

舌舐上腭(舌尖輕輕上卷,頂于上腭的凹窩處。

此法做得好,就好像口中含了一顆糖似的),下

頷微收,頭如懸物。腳成單盤、雙盤、散盤均

可。雙手掐訣,久則由其自然。需要強調的一

個問題就是循序漸進、慢慢深化。對于打坐中

出現的形體問題,一是不能急躁,二是不能松

懈。隨著練功的深化,打坐時人的整個身體,

以空而論,就像一個充滿氣的氣球;以整而論,

就像一個裝滿水的皮囊,動一處而全體俱蕩。

至此才算形調之至妙,不調而調時也。檢驗坐

姿是否正確的方法是:將頭頂百會穴向上的天

空視為有一根垂直線相連,以百會穴為垂直中

心輕晃身體向左右擺動,看整體勻稱感強不強,

如果整體勻稱感強,就說明坐的十分正確,否

則就需要加以調整。

三、降龍伏虎

龍指神,也喻為汞,一般指后天識神。但

識神中含有先天元神,先天元神稱為己土,是

人的真意,用土制汞則汞不飛。降龍就是抑制

識神中的雜念游思,使之達到凝聚的目的。虎

指精,也喻鉛,一般指后天陰精。但后天精中

含有先天元氣,先天元氣稱為戊土,是人的真

靈,用土止鉛則鉛不可失。伏虎就是使后天之

精不失,以為修煉先天藥材的原材料。

四、文武用火

火實有三種:一種指神意,一種指真氣,

一種指呼吸之氣。候,指的是什么時候,什么

階段,將采用什么形式的火來完成符合規律與

法則的修煉過程。以意識來講,初步練功,以

后天意識和口鼻呼吸為重,故名凡火。如果意

識有意地專注、威嚴,并借助加大了口鼻呼吸

之氣,此又稱為武火。后天意識安伏不動,純

是真意行事,呼吸天然自然與神相合,元精、

元氣、元神發現,此為真火。如果意念輕微、

呼吸輕柔和緩,就稱為文火。溫養、沐浴之火

是指停止用任何輕重凝聚的意念,而是只用一

點照看的意思即可,亦稱為停火。當剛開始打

坐之時,往往雜念比較多,這時可以用武火消

滅之,也就是用較重的意念和呼吸一并歸入丹

田,從而達到強制性凝神的目的(在練功的過

程中,如果出現雜念較多而難以有效地收回的

時候,也要用武火的方法來消滅之,也就是用

較生的意念+較深的呼吸一并歸入丹田,一般

三五次即可將雜念消滅。這里的較深的呼吸并

不是粗粗的喘氣,也不能違反“勻細深長”的

原則,只是完全把意念集中到呼吸,借此以收

加雜念而已。);當神氣歸到丹田之后就可以用

文火以溫養。只要達到心平氣和的地步,就算

是安爐立鼎階段的火候調節成功了。

第二章 營亥待子入玄關

“亥”是十二地支中的最后一支,屬于純

陰之象,陰屬靜,所以“亥”的狀態就是完全

進入到一種靜的定態,也叫無極態。無極生太

極,練功之初只有能夠有效地營造這種無極態,

才能生出太極態,也就是一陽初動的“子”態。

因此,能否營造這樣的一個無極態,以及這種

無極態營造的質量高低,將直接影響能否真正

進入功夫修煉的階段。有人一生之中都進入不

了“玄關”,糾其根本就在于這個無極態營造得

不成功,或者是僅能營造一時而不能保持,所

以不能“玄關露象”,永遠也進入不了“玄牝之

門”,而“玄牝之門”又是先天后天的分界線,

也稱天人界、生死關。所以說,“營亥”階段是

練功初期必須精心修煉的功夫,它直接影響后

序的功夫進展情況,實際上也就是入于一種定

態。

入定有三種層次:心平氣和,淡定,寂定。

心平氣和是“安爐立鼎”階段要解決的問題,

屬于一種人為狀態,受我們后天的意識支配。

而“淡定”就是“營亥待子”階段所要營造的

一種定態。它貫穿于整個的小周天階段,屬于

“一半人為,一半天然”的狀態,在這里后天

的意識要順應先天的意識。“寂定”則是大周天

階段所要進入的真空大定,屬于純自然而天然

的狀態,也是純先天真意主事的狀態(實際上,

本門所言之大周天指的是天人合一的大周天,

以丹道層次而言,是屬于采大藥到十月懷胎養

嬰階段)。與淡定和寂定相對應的四字口訣為:

靜、虛、忘、定。其中靜、虛對應于淡定階段,

而忘、定對應于寂定階段。

“靜”字訣。靜是相對于動而言的,動有

形動、有意動,故靜也有形靜、有意靜。形靜

是指身體不動;意靜是指心不動。身不動比較

容易,而意不動卻很難達到。意不動實際上是

思不動,也就是《唱道真言》所說的“無思”

狀態。然而“無思”是指沒有游思雜念,而不

是一點思想也沒有,若是一點意也沒有就是頑

空狀態,乃修煉的大忌之一。所以要達到心的

清靜,必須要先達到心的干凈,沒有什么亂七

八糟的胡思亂想,即可認為是達到了靜的狀態。

“虛”字訣。虛字訣實際上是指在達到靜

的狀態之后,再進行更進一步的靜,最后就會

達到一種我與大自然合一的狀態,好像是整個

的自然與我成為一體,這就是虛的狀態。

“忘”字實指,在進入靜虛之態后,還要

忘掉這種狀態,忘掉自己的身體的存在,忘掉

靜虛之態是在自己身體內部的靜虛的狀態,總

之要以不求而求之法求之。

“定”字實指,要在這種狀態之中定住,

定即是不動也,不動即是不變也,也就是要保

持住這種狀態而不改變。(根據本人的體悟,真

正的“定”的狀態并不是將心神、意念硬硬地、

死死地凝聚在某一個部位,恰恰相反,而是將

心中的雜念全部地去除掉,從而達到一種空明

狀態。如果死硬地將意念集中到某處,這種意

念本身也是雜念,而入定的過程也就是消除雜

念的過程,這里到了最后不僅是沒有了與修煉

無關的雜念,就是連刻意地意守的意思也不再

有,從而進入了一種真空大定的狀態。如果修

行到了陽光三現后的止火階段,就是保持住這

種真空大定即可,若是沒有到那個地步,還處

于內氣運行的階段,就要在這個空定的基礎上

加一個了照之意于丹田即可。這一理論的根本

點在于,心就像一個裝東西的容器一樣,本來

是虛空而不有的,大多數人在這個虛空之中裝

的是雜妄之念,把這些雜妄之念去除掉,也就

是見到了本心,也就是見到了本來人,也就是

明心見性,所以入定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去掉雜

妄的過程,為了使初學者有一個可以把握的技

術,才要求凝神于竅,若到高級階段,實是守

于真空、歸于大定即可。)注意:在小周天的有

為階段,入靜是為了凝神,如果只是入靜而神

不能凝(即落入散亂),就會進入頑空狀態,這

是修行的一個大忌。

一、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心息相依,歸根

氣穴

這是“營亥待子”的具體步驟,也就是說,

通過這個口訣可以成功地營造“亥”的狀態。

“凝神調息”即集中精神調整呼吸。此時

所用的意念完全是識神,重點以調息為主。具

體的方法可以用“數息法”。即數自己的呼吸,

一吸一呼為一次,數的時候要集中精神,并且

可以稍加有意地用比較深的呼吸,即吸的時候

要吸入丹田,但是要注意不可特別的用力、刻

意地去做深呼吸,只須稍加一點意念并能夠感

覺到小腹丹田的鼓蕩即可。“數息法”是武火呼

吸,一般而言,“數息法”很少有數過1000次

的,如果意念專注得好,數上20~50次左右即

可達到將息調整到綿勻細長的地步,而且思想

也基本上集中下來,游思雜念基本消除。這時

會感到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出入于丹田的,而自

己的意念也是跟隨著一出一入于丹田,此時的

意念還是后天的識神。

“調息凝神”是通過上面已經調整好的呼

吸來完成凝神的工作。當呼吸調整到歸根(歸

到丹田)后,就可以改為“隨息法”,也就是“調

息凝神”。此時所用的呼吸雖然還是口鼻呼吸,

但完全以丹田鼓蕩的形式出現,重點以凝神為

主。即隨著呼吸的一出一入,自然而然地將自

己的意念凝聚于丹田而不動,也就是意念不再

隨著呼吸而有出入。此時需要注意的是,呼吸

一定要細勻深長,綿綿不絕;意念也不可過緊,

由有意識地“數”的狀態轉變到有意無意地“隨”

的狀態。(調息凝神與凝神調息雖然只是字的順

序上的不同,但是實際上“調息凝神”中的凝

神所凝的已經不再是粗粗的后天識神,已經開

始向元神過渡,這也前面的“凝神調息”中所

凝的后天識神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如果不能區

別開所凝之神的本質上的不同,那么就會落入

一個惡性循環而進入不了“定”的狀態。)“隨

息法”在一次練功中用的時間長短很難有一個

尺度,但是其基本效驗是,達到一種忘卻口鼻

呼吸,只覺丹田一起一伏的運動,如果再進一

步會變成好像整個身體在一起一伏的運動,而

意念也是自覺不自覺地跟隨著有一種緩緩的起

伏感覺,除此以外,則感覺身體四周一片空寂,

仿佛世界不再存在一樣。到此基本上達到了淡

定的狀態,保持住這種狀態,并且逐漸忘掉有

意識的呼吸與意念,只是在這種小腹的一起一

伏之間保持著意念的不再起伏,而是定在丹田

之中不動。不論是感覺小腹丹田的起伏還是身

體的起伏,意念都要淡淡地定在丹田部位,只

有這種朗照才是將火集中于丹田,保持住丹田

的火不滅,所以礦才會生出內氣,這是十分關

鍵的法訣,也可稱為訣中訣。

“心息相依”是通過調息和凝神,最后達

到息和神完全地凝結到一起,不再有意地去關

注自己的呼吸,也不再硬性地去凝聚自己的意

念和心神。這種狀態就是“化息法”,也就是“心

息相依”的狀態,也就是意念和呼吸實際上已

經融合成為一體,并且最終會使整個的身心、

呼吸、意念完全一體,處于一片虛靈洞達的境

界中,而不再分離。這時的呼吸和意念都集中

在丹田,也以稱為“歸根氣穴”,也叫做“坎離

相交”。“坎離交而產藥”,在這種狀態下定住,

就會產生內氣,也就是先天真氣。先天真氣產

生之后會出現一陽初動的現象,屬于下一步“采

藥歸爐”的功夫。

只要是打坐,只要是沒有先天真氣發動,

都必須用“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心息相依,

歸根氣穴”這十六字訣來進行營造“亥”的狀

態,以等待內氣的產生和發動。關于呼吸之法,

在上述的“數、隨、化”之后還有“忘、住、

定”三種方法和層次,都屬于小周天之后,向

大周天過渡的功夫,已屬于“胎息”法,在此

不多論。

上述口訣的奧秘無人講出,今于此披露:

丹經把丹田比作煉丹的爐,把后天腎精比作煉

丹的礦石,把神比喻作火,把呼呼比喻為風。

只有爐中有火才可以煉礦,而火若無風的鼓吹

就不會旺盛。那么可見,作為“火”的神——

意念力是可以關注到丹田的,而作為“風”的

呼吸,如果它還在肺里,沒有歸根到丹田,“爐”

中怎么會有“風”呢?所以凡以為只要能守住

自然呼吸,用意念去守丹田,丹田就可以產生

先天之氣,這是絕對錯誤的。這不僅僅是理論

上的錯誤,而是方法技術上的錯誤。它會導致

結果效應上的錯誤。對這點萬萬不可忽視。同

時,這一點也是檢驗各種修法是否屬于旁門外

道的最明確的標準之一。

二、不即不離,勿忘勿助,綿綿若存,寂而

常惺。

這是“營亥待子”的具體要求。若想長久

地保持住“亥”的狀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們往往在進入“亥”的狀態后馬上又會起一

雜念,或者是起一分別心和明覺心,即后天的

意識認識到自己進入了亥的狀態,只要是有了

這種后天的認識,哪怕其只是一閃,就是動了

后天識神,也就是在實際上破壞了“亥”的狀

態。也有人為了保持這種“亥”的狀態,而對

出現的這種狀態完全置之不理,把自己的意念

放到這種狀態之外,這又往往會落入“頑空”

或“昏沉”,這是打坐中最常出現的兩種大忌。

絕大多數的練功失敗者都是不能保持住這種

“亥”的狀態,判斷一個人與道的緣分深淺也

是以保持住這種“亥”的狀態的能力為基本判

斷標準的。所以為了保持“亥”的狀態,還要

遵循一定的法訣,就是本部分所講的“不即不

離,勿忘勿助,綿綿若存,寂而常惺”。

“不即不離”就是不要有意識地去感覺和

認識這種狀態,也不要對這種狀態完全的置之

不理,而是順其自然,這里要注意一個“順”

字大有文章,刻意去做不是順,完全不管也不

是順。(就像看孩子的大人一樣,不要刻意地去

把住孩子的手腳,也不能完全地把他放到一邊

置之不理,而是要看著他自己玩,只有在他出

現危險時才會幫他糾正一下,這就是“不即不

離”。)

“勿忘勿助”就是不能完全忘卻這種狀態

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別處去了(實際

上是產生了雜念),也不能有意識地去助長這種

狀態。

“綿綿若存”是對呼吸和意念的要求,也

就是呼吸要有意無意,意念也要處在不有不無

的狀態,而且呼吸和意念都要停留在丹田之中。

實際上是要把呼吸和意念都放到極其柔和的狀

態,只有柔和才可能將二者完全的凝結在一起。

如果是很粗的呼吸和很強的意念,想把它們完

全的合和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兩根僵硬的木頭

肯定擰不到一起,只有兩根柔軟的繩子才能擰

到一起,《道德經》講“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即是此意),那么也就破壞了那種“亥”的狀態。

“寂而常惺”就是保持住空和虛的狀態,

但是又要保持著大腦的一個清醒的狀態。這里

的清醒是指消除了后天識神參與的清醒,是一

種除了對自身丹田內氣和呼吸之氣的鼓蕩之外

無一感覺的清醒。也就是說,只是對于丹田和

內氣清醒,而對于外界的一切都處于隔絕狀態,

也可以說是實際上的一種麻木狀態。這種狀態

在我們看書、看電視、想事情等等的時候,都

曾經出現過的一種狀態,也就是一種專一性的

清醒,只不過這種專一是對丹田的專一。

注意:“亥”的狀態就是剛剛進入玄關后所

處的一種無極狀態,初練功者即是從此進入了

玄關態,也是從此進入了功夫修煉之門。后面

所有功夫的步驟、法程都是在進入到這種玄關

狀態下進行的,如果出了這種玄關狀態,即為

脫離先天狀態,進入后天狀態,失去了功夫修

煉的基本內環境條件,須重新進入玄關狀態。

判斷進入玄關的一個方法是:本來已經輕閉著

的雙目會突然(這里所說的突然只是說它來的

突然,而不是說它有多么猛烈)地發生向內翻

轉似的抽縮,或者是已經閉著的雙目突然地感

覺像是在舞臺上拉上大幕似的閉合(這才是真

正的閉合),同時伴隨著整個身心進入一種合一

的空明狀態,這就是玄關,只要保持住這種空

明狀態即是處于玄關之內的先天狀態,這是一

種歸元的境界。這種判斷方法是本人根據個人

經驗得出,符合《陰符經》所指出的“機在目”

之說,也符合黃元吉先生的“從寂然不動中瞥

地回光,忽見其大無內、其小無外、入無積聚、

出無分散、氤氳蓬勃、廣大宏通之狀,固是天

機發動,可采可煉”的說法。

第三章 陽生活子采小藥

有的觀點認為,功夫到此才算是真正的進

入了道門,如正陽祖師《靈寶畢法》曰:“采藥

而交媾龍虎,煉藥而進火,方為入道,當絕跡

幽居,心存內觀,內境不出,外境不入,如婦

之養孕,龍之養珠,雖飲食寤寐之間,語默如

嬰兒,舉止如室女,猶恐有失有損,心不可暫

離于道也。”(實際上,功夫在這一階段上是反

復最多的時期,這正好比是陽春三月的氣溫,

時而炎熱到二十七、八度,時而又回到四、五

度,春天的氣溫反復主要是由于地溫、建筑等

物體的溫度還沒有迅速地恢復較高的溫度所

致,所以溫度高是浮溫,也就是當天的太陽曬

的溫度,而一遇雨天則浮溫不再,導致氣溫迅

速地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這種不

斷積累的浮溫,那么地溫、建筑等物體的溫度

則永遠也上不來,也就到不了夏天的陽之極的

狀態。修煉也是這樣,由于身體狀態的恢復速

度不可能與內氣發生的速度一樣快,所以當內

氣一動時,看起來好象是非常的壯旺,但實際

上也是一種浮旺,身體的真正狀態恢復是比較

慢的,所以內氣的感覺就像春天的天氣一樣,

強的時候非常強,而弱的時候又完全的沒有了,

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復,直到自己的身體確實

的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就是通常

所說的證驗,才能算數的。這些證驗在《太清

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中均有披露,現將全文

錄之于下:夫身為神氣,為窟宅。神氣若存,

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若欲存身,

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具,

長生不死。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

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氣不散,

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

自然成圣。氣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

合于真性。日月齊齡,道成究竟。依銘煉氣,

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

攝心凈慮。氣海若俱,自然飽矣。專心修者,

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時,后通七候,

神靈變化,出沒自存,峭壁千里,去住無礙,

炁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

自然回顏駐色,變體成仙,隱顯自由,通靈百

變,名曰度世,號曰真人,天地齊年,日月同

壽。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

須休即休,自在自由,無礙五時七候,入胎定

觀耳。五時: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

取舍無常,念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心,而心散逸,

難可制伏,攝之動策,進道之始。第三時,心

動靜相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靜散相半,

用心勤策,漸見調熟。第四時,心靜多動少,

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觸亦不動,由攝心

熟,堅固準定矣。從此已后,處顯而入七候,

任運自得,非關作矣。七候:第一候,宿疾并

銷,身輕心暢,停心在內,神靜氣安,四大適

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悅日

新,名為得道。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

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

鄰里之人,勿令舊識。第三候,延年千載,名

曰仙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

女歌揚,騰躡煙霞,采云捧足。第四候,煉身

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

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立。第五

候,煉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

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第六候,煉神合色,

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

應物現形。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倫,大

道玉皇,共居靈境,賢圣集會,弘演至真,造

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

行休停,名曰究竟。)

一、藥物淺說

“藥材”也即“礦物”。藥有內藥和外藥之

分,也有小藥、上藥和大藥的分法。外藥一般

可指通過鍛煉而獲得的丹田內氣,用它可以去

化泥丸的陰精,一般認為它是人與宇宙相感而

獲得,并且是人通過后天的水谷之氣所化來,

所以稱為外藥。內藥是用內氣上升到泥丸之后,

化掉泥丸的陰精而產生的靈液,也稱甘露,由

于它可以最終結丹,所以稱為內藥。小藥指本

身原有的后天的精氣神,上藥是指通過鍛煉而

產生的精氣神,大藥則指小周天完成后神氣合

一所形成的特殊的結丹之藥,是純正的先天一

氣。修煉的根本就是追求大藥,以之作為成仙

作圣的真種子。不管哪一種認識,藥物都不是

現有之物,必須通過鍛煉才能獲得,而且也是

練功最初的根本目的,如果練功不能獲得藥物,

那么所進行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需要注意的是,藥物的產生并不是都能夠

感覺到,實際上在它產生之初是十分微弱的,

人甚至根本感覺不到,直到它積累到了一定地

步之后才會產生一陽初動的現象,人們至此才

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只要我們按照功夫修煉

的方法和要領一絲不茍地進行,即使我們感覺

不到它的時候,它也一直是存在并發生著的,

所以說,練功時不能刻意地追求內氣動與不動

的感覺,一動連續一個月都在動,一伏連續幾

個月沒有任何感覺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只要

“順理行將去,隨天擺布來”,按照功夫修煉的

要領去扎實地做,內氣就會不斷地積累,功夫

也會日漸增長,達到“不求功而功滿乾坤,不

求名而名滿天下”的境界。

二、火候淺說

所謂“火候”是內丹術中利用意念掌握呼

吸借以運煉精氣的一種特殊的方法和技術。

“火”指的是意念的輕重使用情況,而“候”

實際上就是時節,也就是判斷應該采取某一特

定方法的時間點。因此,掌握“候”的關鍵在

于判斷所出現的特征的真偽,使用“候”的關

鍵在于根據自己的判斷使用不同的“火”。如果

不能看準“六候”,那么用“火”必然會出現這

樣或那樣的錯誤,最終導致修煉的失敗。因此

“看候用火”之法是修煉中的關鍵中的關鍵,

也是修行必須掌握的技法。小周天階段的“候”

一共分為六“候”,“火”分為文、武、沐浴三

種。

三種“火”:

①武火。

如果意識有意地專注、威嚴,并借助加大了

口鼻呼吸之氣,此又稱為武火。一般在剛下手

入坐時,由于心神未能凝聚,呼吸未能調和,

神氣兩者未能融合到一起,所以要用比較緊的

意念,或者是用數息法。在打坐中只要是有雜

念起來之時,就可以稍微運起武火將雜念消除,

之后再返回到文火狀態。武火的其它用法見“六

候”中的解說。

②文火。

后天意識安伏不動,純是真意行事,意念

輕微、呼吸輕柔和緩,呼吸天然自然與神相合,

稱為文火。當神稍微凝聚、呼吸得到調和之后,

神氣二者已經初步得到了融合之時,就用文火,

將意念略略放輕柔和緩一些,不要再像以前一

樣死死地執著數息似的用武火,以將神氣完全

地融合。要知道,神和氣只有完全地和緩下來,

以至于綿綿密密,輕柔到極至之時才能完全地

融合為一。文火的其它用法見“六候”中的解

說。

③溫養、沐浴之火。

是指停止用任何輕重凝聚的意念,而是只

用一點照看的意思即可,亦稱為停火。溫養沐

浴之火主要是在小周天運行階段使用的火候,

在此不多論。

這三種火候的主要區別在于意念和呼吸的

有無、輕重而已,但是無論哪一種火候,都必

須做到“心息相依”,這是前提和基礎。

一陽初動第一候。

在混沌狀態下突然感覺到內氣在丹田中的

一動,有時像是泉中冒泡,有時像是站中水中

時水流緩緩沖擊身體的感覺,有時像是煙霧彌

漫于整個丹田的感覺,等等,總之是由虛空無

一物的狀態下突然有了一種動的感覺在丹田之

中,這種狀態叫做一陽生,也叫一陽初動,也

叫海底金生,也叫半夜一聲雷。此時應仍然保

持用文火的狀態,也就是保持不變,像它沒有

發生一樣,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由此生明覺

心而動后天識神。

藥產活子第二候。

繼續保持心息相依的文火狀態,當內氣積

累到一定地步之后,會出現一種類似于性興奮

時的狀態,但此時人仍然是處于功夫的狀態之

中,也就是文火的溫養狀態下。這種類似的性

興奮態在男子的突出表現為外陽勃舉,在女子

表現為子宮體(根據前人總結,也有人表現為

外陰)感到一陣熱氣酥麻震癢的感覺。也不有

發生勃舉的,但是由睪丸發生酥麻現象并且會

延及到會陰穴一片,或者由睪丸酥麻繼而以氣

狀(本人的感覺像是個環繞外陽的氣圈)滲透

外陽,這一感覺則是每次出現活子時的“二候”

時所必然出現的。這種狀態的出現稱為活子時

到來。無論男女,修煉至此必須仍然保持心定

意柔,也就是守住先前的狀態而不可生雜念,

更絕不可生一絲的淫欲之心,否則先天真氣即

化為后天有形之精,而失去采煉的意義,更別

提結丹了。這時當根據藥的老嫩狀態行“二候

采牟尼”之法。

三、辨藥老嫩。

在活子時到來時,修行人必須要學會辨別

藥物的老嫩,老了氣散,采來無用;嫩了藥弱,

不可采。老嫩的分辨方法及應對方法是古往今

來修煉的一大秘密,歷來“圣人傳藥不傳火”,

就是說,師父往往只告訴徒弟什么狀態是“藥

產”(也就是真氣壯旺了),而不告訴具體的應

對方法,可見其重要性。具體來講,如何分辨

呢?其實很簡單:

①藥嫩:

外陽剛剛有勃起之意未到堅挺之時(女子亦

應為剛剛有些感覺之時),即為藥嫩。此時陽氣

還沒有達到壯旺的階段,如果不能心清意定,

而是急急的用意念采取它,沒有什么用處,反

而消耗自己的元神。古人謂之“慢守藥爐看消

息”,這時的重點就是慢守和看住不要讓它老了

就行。

②藥壯:

當外陽勃舉到堅挺欲噴的狀態時(女子也

應該是一種接近性高潮的狀態),即為藥壯,此

為采取之“候”,修者須能夠立刻分辨出來。采

藥之法也很簡單,就是將先前的文火轉變為武

火,同時在吸氣時意念將外陽上的真陽之氣由

外陽吸入丹田,呼氣時輕微地意守丹田。必須

注意的是:吸氣和呼氣只是比文火時強了一些

而已,意念也是不再是勿忘勿助的不經意間的

事,而是配合呼吸用比較強的意念,但這種強

的意念和呼吸也是用輕柔之法,而不是用燥暴

之氣,否則即是用火不純,藥亦不純。所以說,

用“火”(意念)貴柔,用“息”(呼吸)貴輕

(也就是不能用特別粗的呼吸)。一般情況下,

用武火呼吸10次左右即可將藥采完,外在標志

就是性興奮的狀態消失,外陽縮回。

③藥老:

當藥壯之后未能及時采取歸爐,則真氣必

走泄,或者是未泄而夾雜了后天的意識(也就

是大腦有了判斷,此時的感覺是意念已經離開

了丹田而回到了大腦之中)也是藥老,采之無

益。

四、歸爐封固。

采藥歸爐(丹田)以后,須要用封固的方

法將它固定下來。具體方法是:先用武火吹噓

丹田,待丹田完全平靜后,再用文火慢慢地守

護即可(從武火到文火之間的這一過程在術語

上稱為“煉”),最后可以停火,即僅用意念略

照丹田,而不再用呼吸的鼓蕩之法。

第四章 河車運轉小周天

周天運轉時的火候總訣:“真意往來不間

斷,知而不守是功夫。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

空。”能真正理解這四句修道古訣,并能在修煉

中確實做到,證明你已經進入到上一個層次。

一、正子時辨。

正子時是周天運轉的起點發生的征兆,表

明并告知練功者,此時即應開始進行小周天運

轉了。“正子時”的“子”是以人體任督二脈的

周流線路而言的,在這個循環線上有四個重要

的穴竅,稱為子、午、卯、酉。子竅在會陰穴,

午竅在泥丸,卯竅在夾脊,酉竅在膻中。

活子時發生后,當丹田內氣十分旺盛,身

心又形成毫無泄露的內聚勢態,丹田中旺盛的

內氣就會向會陰穴轉移。由于會陰穴形成的封

閉狀態,氣不能由此處走漏,便在此處聚集,

形成非常明顯的感覺。由于會陰穴在任督二脈

的子午圈上處于子位,又是周天運行的正當時

候,所以稱為“正子時”。是否為正子時,正子

時成熟與否,就看活子時后會陰穴有沒有非常

明顯而強烈的感覺(這種感覺比活子時的感覺

要強烈得多得多)。正子時的感覺具有明顯與活

子時不同的特征:由睪丸連續不斷的酥麻感延

及到會陰穴,并轉移到會陰穴;會陰有微微的

脹感,如同有個小屁要放的感覺,但絕不是屁,

修行者根據感覺自可辨別;會陰有跳動感。凡

是這些特征明顯而且強烈,就說明正子時到來,

就應當進行河車運轉(開始小周天運行)。必須

注意的是,一定要等到“正子時”到,方可用

意通關,否則即為空煉,也就是俗說的“燒干

鍋”,空用凡火燒灼一身精血,沒有任何好處,

切切忌之!!

注意:內炁發動,在半路上尚未停止的時

候,不可用自己的后天意識做主將靜功罷休,

更不可受驚嚇、被干擾、起妄念、動情緒,否

則可能會出問題。

二、尾閭第一關。

尾閭穴位于脊椎骨的最下端,屁股溝上盡

頭處,俗稱“尾巴骨”。此處是運氣升督的第一

關。通尾閭的口訣為“吸、舐、撮、閉”四字,

用火之法為“法意專,逼后升”。

“閉”字當頭。閉,就是閉目、關耳、合

唇、叩齒,凝神專意于會陰氣動處。

“撮”字第二。撮,就是略帶些意念緊撮

肛門,形成內聚內提之勢(但不要太吃緊,過

緊則犯執著之病)。

“吸”為其三。吸,就是認住會陰穴的氣

動之處,將意識專注在呼吸的吸上,向尾閭穴

前領后逼。一定要有耐心和專注之意,而不能

有絲毫的意念轉移和松懈,必待氣過尾閭穴而

向督脈后升,方可稍松些念頭。

“舐”者其四。舐,就是舌尖上卷,輕頂

上腭,以迎甘露。實際上舐字是在活午時之后

才有實際效果的口訣,但古傳四字訣中有它,

所以一并列出。

“法意專”,是指法要專,意要專。“法要

專”主要是專在“撮”與“吸”上。但“撮”

用意用力要適當,如果太過,則惹動識神凡火,

有傷于“藥”。所以在用“撮”時要與用“吸”

配合起來應用。“吸”即認住呼吸之吸,并將這

個“吸”點根自在會陰穴的“海底”,持續地意

守這里。真陽之氣就會隨之被吸起。“意要專”

即專意于會陰與尾閭穴處,兩頭關照,前領后

逼。就如同拉車上坡,拉車的是此意,推車的

也是此意。此時若意不專,意散氣也散,有可

能從會陰穴與肛門漏失(根據本人經驗,在這

一階段,意一散,內氣馬上就會散,而且會有

十會明顯的內氣強度減弱的感覺,嚴重時會感

覺到身體由溫暖而驟然生寒,就如同一陣冷風

突然吹過身體的感覺)。因此,在過尾閭穴時無

論是用法還是用意,無論是初通還是有了相當

的基礎時的內氣運行,都來不得絲毫的馬虎和

大意,切切!!

注意:有時內炁不足,行至尾閭,炁不能

通,可不必強其通過,仍就返意于下丹田,照

舊靜坐,生化其炁。(此為要訣。)

三、三車通督。

氣過尾閭之后,就進入了督脈之門,直到

內氣到達泥丸之前都是在督脈中運行。古丹家

在通督上有“三車”之說,即“羊車”、“鹿車”、

“牛車”之說。“三車”之說指出了逼氣通督的

三大階段所就掌握的不同的方法。逼氣通督的

具體的方法口訣是:“伴其行,要耐心;它為主,

我為賓。行則行,停則停;中若退,從頭輪。”

“羊車”。在由尾閭關往夾脊關上升的第一

階段,用意用力呼吸(尤其是吸)要輕微縝密

一些,如羊拉車行走,小步、細碎、輕柔、安

穩。此階段用“羊車”的意思,主要是由于在

能尾閭關的過程中,從會陰穴前領后推的這一

段功夫用意念和呼吸都非常專注(屬于武火),

那么過了尾閭之后,上了正路,就應當緩緩氣,

不能一直吃緊。因為“火候”使用的一個關鍵

要旨就是“松即收,緊即放”。

“鹿車”。由夾脊到玉枕關,須用“鹿車”,

巨步急奔,如鹿駕車之迅速。主要有兩層意思,

一層是以“鹿息”表示行氣到夾脊關時,要行

“卯沐浴”,即不升不降的溫養一番,好像鹿睡

眠中的調息一樣,也好比是行路時間長了之后

需要休整一下的意思。另一層意思是,表示在

“卯沐浴”后,內氣繼續上升,因這一階段由

夾脊到玉枕“路途更為崎嶇艱險”,若仍以“羊”

那么大的力氣拉車就難以勝任,所以必須用比

羊力氣大一些的鹿來拉車。實際上所說的就是,

在內氣通關到這一階段時,由于內氣距離丹田

越來越遠,所以用的意念和呼吸必須都更加專

注,達到一意不散,一心不二的地步,才可以

通過這一階段的關口。

“牛車”。由玉枕至泥丸,因玉枕關極細微,

必須用大力猛沖,如牛駕車之奮猛。氣至玉枕

之時,已經離目的地“泥丸”比較近了,所以

必須像牛拉車一樣扎實用力,這里所說的是即

要用力,又要很穩。(注意,所有的車中必須有

“金”,也就是必須內氣充足方可,若無內氣,

亦是空煉,無益。)

“伴其行,要耐心”。在初其通督的過程中,

由于人的先后天情況不同,內氣的強弱大小也

不同,所以在具體的通督過程中,通常的實際

情況并不像上面所說的“三車”那樣容易地把

握火候的細微,往往會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和復

雜情況,如果不懂得這些情況的應對之法,輕

了通不過去,重了會走火入魔(尤其是氣到泥

丸時更是如此)。真實的通督過程是,真陽之氣

過了尾閭之后,在向泥丸行進的過程中,不一

定總是有足夠的力量(即內氣不一定足夠旺盛)

一直通到泥丸為止,往往是到達督脈的某一段

的某一點上,由于丹田沒有足夠的真陽之氣繼

續供給,所以,內氣到了這一點上時也就到了

盡頭,不能再向前進了。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

執意前進,若執意前進,也是空煉(在內丹法

中,所有在沒有真實的內氣供應的情況下,用

意念硬性地往某個穴位聚氣或是繞經脈運行,

都屬于空煉,無益,戒之!!)。所以必須等待內

氣在這個關前積聚,如果后面又有真氣的“增

援”,就可以繼續前進;若無“增援”,就要等

到該部位的內氣散去而沒有感覺之后,仍舊做

“心息相依,歸根氣穴”(即重新意守丹田)的

功夫。這就是“中若退,從頭輪”的口訣。還

有一種情況,即督脈上不通的關口很多(嚴格

來講,脊椎的24個骨節都有可能成為內氣初步

運行的關口,這是因人而異的,一般而言重要

的關口有3個:尾閭、夾脊、玉枕,但絕不可

泥于此說),氣可能本來勢力不大,遇到一些關

口通不過,就停下來,這時也不可用意強攻,

否則引動凡火燒身。須要用上面的方法處理。

逼氣通督是一半天然、一半人為的由有為

入于無為的過程。在通尾閭時所用的法訣基本

上是屬于有為的法訣,也就是以人的主觀意念

(當然是真意,而非后天的雜念)為主所進行

的功夫。而在通過尾閭之后(也就是真正進入

了督脈之后),就應當以元神元氣為主,而人的

主觀意念就只能居于“仆人”的地位。從此開

始,意念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內氣服務的,內氣

要前進,意念就跟著前進;內氣要停止,意念

就跟著停止;內氣要消散,意念就只能回到丹

田重新再來。

必須指出,通督過程是整個小周天階段最

為艱難的階段,并非一通百通,一勞永逸。在

第一次通了之后,第二次可能還要花很長時間

才能重新打通。必須要如此一次次地重來,有

些地方可能要經過千百次才算正式的開通。

周天運轉中的呼吸問題是一個很細致的火

候功夫,而運用之妙也在“一半人為,一半天

然”之上。“人為”,是有意用呼用吸,而且調

動了口鼻的外呼吸。“天然”,是由于經過“凝

神調息、調息凝神、心息相依、歸根氣穴”的

階段功夫之后,在丹田中已經出現了天然的真

息,雖然比較弱,但已經接近了天然,現在不

過是利用口鼻的外呼吸以輔助天然真息載著真

陽之氣在任督二脈中升降而已。所以,在運轉

中雖然調動著口鼻外呼吸,但其呼吸的節拍頻

率態勢,都是順著天然真息的頻率來的,是內

外相應,而非另成系統。之所以要調動口鼻呼

吸,就是因為在最初運行周天之是地,先天的

真陽之氣還是比較微弱的,必須借助后天的呼

吸之力以幫助它。所以,調動口鼻呼吸必須要

始終和天然真息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屬

于動了凡火,無益,有害,切忌!!

運用外呼吸的輔助之法,在任督二脈中的

重點是不同的。在督脈中運行時,重點是用“吸”

字訣。“吸”的時候,雖然也是用鼻孔吸氣,但

是并不是簡單地由鼻孔吸入肺中就可以了,而

是對整個身體內環境構成一個內聚的吸、提之

力,意念也是跟隨著從最底根處(會陰穴至尾

閭穴一段)往上吸,在呼氣時則將意念輕輕地

放在內氣所到之處即可。在任脈中運行時,重

點是用“呼”字訣。“呼”的時候,意念也跟著

從泥丸開始沿著任脈向下呼,在吸的時候則將

意念輕輕地放在內氣所到之處即可。必須注意

的是,無論是用“吸”還是用“呼”字訣,都

必須是在內氣有了升、降的意思之時才能使用

的,絕不可自作主張,否則無益,如果沒有升

降之象,只須將意念輕輕地守在內氣所到之處

即可,切切!!

四、卯沐浴。

在逼氣通督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內氣受阻

而無法一次通過的情況,就要根據氣的勢頭和

受阻的情況,該停下來的時候就要停下來。這

種在任督二脈線上不定的停留點和停留的方式

就是“沐浴”。“沐浴”法與正子活子一樣,也

有活沐浴與死沐浴之分。

“死沐浴”。固定在夾脊點的沐浴法稱為

“死沐浴”,因為內氣在經過此處時一般要經過

一個沐浴的過程。“死沐浴”是在周天循環通暢

了之后才能使用的沐浴之法,就是說,無論何

時,內氣運行至此都要經過一定的“沐浴”功

夫,這主要是在整個小周天功夫階段的中后期,

即內氣運行十分純熟的情況下使用。由于此時

正是陽氣上升到一半的位置,處于陰陽平衡的

階段。

“活沐浴”。在內氣沿督脈上升的過程中,

根據氣的情況和時間采用“活沐浴”法,也就

是說,只要是內氣走不動了,就要停在那里等

著,這就是“活沐浴”。“活沐浴”法分為“原

地沐浴法”和“歸原沐浴法”。“原地沐浴法”

是指內氣運行到了某處不能前進,就停下來沐

浴。如果沐浴后氣有源源不斷的來勢,就可以

繼續前進,若無來勢,可退歸丹田重新做功。

在任脈中的“呼”降之時也是用這種方法。“歸

原沐浴法”是指在行沐浴中,如果我們沒有時

間再做下去,可以在該沐浴行完之后收功。收

功的條件是該沐浴區域基本結束了氣的動象。

反之,條件不到則不能收功。收功的方法是由

此沐浴回到身體大環境,由外部自然經身體四

處向丹田作氣的攏歸。先以意念這樣做,奏效

后再以雙手配合做向丹田的攏氣動作,然后搓

面、揉目、叩齒,收功。“活沐浴”法是自古以

來從未公開的秘密,不知有多少修行人因為不

知此法而半途而廢,得之者珍之!!

五、泥丸溫養。

氣通督的過程中,意念的使用有兩大階段,

在大椎以下時,意念主要是處在內氣的后面起

一個督導和推動的作用。當內氣的主流過了大

椎穴以后,已經不用再擔心它會下降消散了,

這時就將意念收回到泥丸,對玉枕到大椎這一

線正在騰騰上升的內氣起一個微微招攝的意

思,這樣,內氣就會像駕“牛車”一樣奮猛而

上。

內氣到達泥丸之后的功夫,是金丹法與世

俗的小周天最大的不同點所在,世俗的小周天

往往是內氣從百會一沖而過,只是接通了一個

任督二脈而已,但是金丹法中的小周天,內氣

運行至此,要進行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乾

坤交,也就是用內氣之“陽”去化泥丸之“陰”。

這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個不同點。

內氣開始到達泥丸之時,就如同鍋爐房燒

的熱騰騰的水蒸氣經過一個管道(相當于督脈)

后,往一個空曠的空間(就是泥丸)里放,使

泥丸宮里如同充滿了云霧一樣。此時人則有一

種昏昏然、飄飄然,似醉非醉的感覺。這時要

注意觀察氣入泥丸的情勢,總的口訣是要等待

內氣全部進入泥丸之后(一般應該是督脈中不

再有內氣往泥丸宮里注入的感覺),就要行“入

混沌”之法,口訣是“入泥丸,虛對空;不凈

明,不放松”。也就是將整個的明神真意完全地

化合于泥丸的內氣之中,也就是在泥丸宮行神

氣合一之法。這一過程在丹法中稱為“以汞投

鉛”、“鉛汞混合”、“性命相合”等。實際的作

用是用陰神(一般所說的意念)去合陽氣(由

督脈上行來的內氣),作用是以陽氣之“火”去

化去神中之陰。這個過程也叫“乾坤交”,至此

才是人體內真正的真陰真陽的相合。

黃元吉先生對這段的解釋為:到得藥氣已

上泥丸,尤當一意不散,一念不起,凝聚精神

團于一處,溫養片刻,然后腦中陰精化為甘露

神水,滴入絳宮,冶煉片時,而后化為金液,

歸于丹田,溫養成珠。此處務須溫溫鉛鼎以行

封固可也。然此封固,內想不出,外想不入,

人則知之;若泥丸宮內凝聚一時,烹煉成藥,

人少知也。夫以此個宮內極是清虛玄朗,落于

后天,致有渣滓之窒塞,所以其神不清,其心

不靈,常不免于昏憒。若能凝聚半晌,則濁氣

自降,清氣自升,常與天地輕清之氣相通。茍

能久久溫養,則清氣充而濁氣去,不但身體康

強,顏色光耀,而金液大還,亦無非由此靜養

之功積成也。

六、活午正午。

內氣在泥丸溫養一段時間后,混沌中會慢

慢地有云開霧散的感覺,生出一種清涼凈明之

象,就像在渾水中加入明礬一樣。一出現這種

景象,就應該像當初在下丹田中就對“一陽初

動”時一樣,將意念從這種混沌中清明起來,

用一種“照”的方法,如同太陽照云海一樣。

這樣靜照一段時間后,泥丸會漸漸地變得清涼、

空明、干凈,一片懸朗的感覺,不再有絲毫的

混沌和云霧彌漫的感覺,這時就如同醍醐灌頂,

渾身溫和、柔潤、順暢、舒爽,而且會伴有一

陣陣的或是一絲絲的清涼之氣由泥丸下行。這

就是“活午時”,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也就是有

了這種景象的時候),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退陰符

以通任脈的工作,若無此種景象,則說明時候

不到,不能妄動,切切!!

七、退符通任。

通任脈時伴隨著氣的自然沉降,意念主要

是集中在“呼”之上。氣會由泥丸下降,經過

腦中、額面、口腔、咽喉(又稱十二重樓)、心

窩,一路之上給人的感覺也是千變萬化,不可

以言表,總在個人自己感受。

當泥丸中出現“活午時”的現象后,就要

內視下丹田,也就是用意念配合收回到身體里

的目光下照丹田,等到內氣從泥丸開始沿任脈

運行時,就將意念伴隨內氣向前額引領,一定

要輕柔和緩,以見到內氣確實地沿任脈向前行

進為效驗,如果沒有內氣伴隨運行,則說明泥

丸溫養的不足,仍然需要繼續進行上一步的泥

丸溫養工作。

當內氣沿額面下降至口中上腭的凹陷處

時,由于舌的上頂(舌舐上腭就是頂在這個凹

陷處,道家稱為“天池”),會將內氣沿舌導下

到咽喉下十二重樓,此時舌根會立即有一種感

應,同時生出甘甜、清涼的津液(根據本人經

驗,完全可以感覺得到像是泉水涌出一樣,而

且確實是清涼甜爽的感覺)。這些津液被稱為

“華池神水”,要將它們慢慢地吞入腹中,并用

意念相伴著這些“津液”送入到下丹田(此時

的意念運用很重要)。吞法為:以舌舐上腭,稍

仰頭,使津液自然地滑入咽喉,注意要稍加控

制,如果津液過多,不要一次全部吞下,要分

口吞下,也不要吞得過猛,以免嗆了喉嚨,引

起咳嗽,會將正欲降沉的元精之氣震散。

在以“呼”字訣伴隨內氣下降的過程中,

也要常常使用“活沐浴”之法,內氣不到的時

候不能強硬地用意念往下降,那是空降,沒有

任何好處,所以說,在內氣降的時候也要像當

初通督的時候一樣保持著耐心和專注!甚至有

些時候,泥丸之氣已經降到面部,正在做面部

的下降之功時,泥丸中不知何時又云里霧里地

混沌一團。這時就要放下面部的工作暫且不做,

重新將意念收歸到泥丸再做“入混沌”的“午

溫養”工夫。因為泥丸在任督二脈中處于午位,

所以在會陰穴時稱為“子進陽火”,而到了泥丸

時稱為“午退陰符”(實際上都是用意念引導和

伴隨內氣的運行而已,只是用了不同的名稱)。

如果“退陰符”的工作做不好,會影響任脈上

的火候功夫,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周天運行,

所以說,絕不能因為通了督脈,到了任脈時就

馬虎大意,“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所講的就

是這個道理,否則會前功盡棄,戒之!!

八、酉沐浴。

“酉沐浴”的功夫在“土釜”,也就是膻中

穴,也稱中丹田,也叫黃庭。此處還是以后溫

養圣胎的地方,但那是后面的事,在小周天的

功夫階段里,中丹田是養氣、煉氣的地方。由

于退陰符時所用的是“呼”字訣,如果在“呼”

的過程中稍有偏重,就會加速內氣的下降,如

果降得太快,反而會難以收拾,所以要加以一

定的控制,這就是“酉沐浴”之法。

行“酉沐浴”的火候是,等待下降的內氣

的“先頭部隊”到達中丹田后,就要在這里存

上一個等候之心,讓內氣陸續地從上而下進入

到中丹田。覺得下降之氣大都進入到中丹田之

后,先以自然呼吸的“文火”輕輕地吹噓烹煉

(也就是在中丹田行文火的溫養之法)一番。

等到內氣在中丹田得到烹煉,所有的內氣都完

全融合之后,就不再行呼吸之火,用一個“心

息兩忘”之法,也就是把自己的整個身心、呼

吸、意念全部地融化在中丹田的內氣之中。如

此靜靜地等待,直到中丹田的內氣又有一種要

下降的感覺之時,就將意念直接地退到下丹田。

如果在“酉沐浴”時,泥丸又出現了活午時的

景象,那么就從泥丸開始重新再進行退陰符的

功夫。總之功夫要活,不要急于求成,功夫穩

中求!

九、氣歸源。

從中丹田到下丹田的一段路途,如果內氣

下降的氣勢不很順暢,就可以再用“呼”字訣,

若很順暢,就只是伴隨著內氣的運行微微地加

一個關照之意即可。等到內氣完全返歸到下丹

田后,可以視情況再進行“營亥待子”的功夫

以等待下一個正子時的到來,以繼續運行小周

天,或者是意守丹田片刻之后收功。

小周天的打通是功夫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的

最重要的表征,也是整個修行走上正軌的一個

基本標志。但是,一個周天的完成與否,要由

內在的真憑實據來判斷。這個真憑實據就是內

氣由會陰穴的“子”位節節逆升、無絲毫錯過、

無半點遺漏地通向泥丸,又由泥丸的“午”位,

以同樣的縝密下降到下丹田,這才能稱得上是

真正地通了一次小周天。如果在任督二脈的運

行路徑中還有空白的地方沒有內氣的運行,就

不能算是真正地通小周天。這是一個檢驗功夫

真偽的標尺,也是向高層行進不可逾越的階段

和過程,沒有半點投機取巧可言,所要的是扎

扎實實的功夫。

從整個長期功夫的過程來看,小周天中有

幾個內容概念要分清楚。一是開始行小周天很

難,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一個小周天的循

環。至于到底要花多長時間,或幾月、或幾十

天、或幾天,這是因人因情而異的。二是初步

階段不管小周天通多少次,都不是一勞永逸的,

前一次打通后往往又會閉合,后一次得重新開

通。非得經過百千次的開通,才會因一次次不

斷的提高疏通質量和氣的先前只是小部分存在

于丹田,和后來氣貫周身,導致最后的一通永

通。三是最初通一次小周天費時較難較長,如

得用一月、半月或更長的時間,而后來時間會

逐漸縮短,如幾日一通、一日一通、一日數通。

到最后可達一呼一吸即一通。一個人的小周天

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徹底打通,自古以來都

沒有統一的規范數據。這要視個人情況而定,

但最終都必須是以實際的證驗為標準。

十、陽光三現與止火。

一般來說,下手修煉入靜,進行“營亥待

子”的功夫修煉,在小周天的功夫階段是特別

重要的工作,是居于首位的工作,也是向高層

行進的基礎功夫,此步功夫做不好,無從談起

高級功夫,即使小周天通了也進不了七日采大

藥過關的真空大定狀態。所以一定要堅持不懈

地在靜定上下功夫:心靜了還要靜,氣調了還

要調,神凝了還要凝。身體要越坐越穩,越坐

越牢,空如一個充氣的氣球。

隨著每次氣行周天帶來的經絡的暢通的層

次的提高,小周天的運行越來越順暢,已不再

像最初那樣費勁,到后來就可隨意地在任何時

候、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中,只要是心空意靜,

意守丹田,小周天就會自如地運轉。

在這種狀態下繼續做入靜的功夫,更坐到

口鼻呼吸似有似無,連腹內胎息也無鼓蕩頻率,

內外清空一氣流蕩,有一種渾然與天地同體的

感受,這就說明氣已歸元,意已還空,也就是

到了小周天功夫將要結束,產大藥的景象將要

來臨的狀態,如果沒有這種境界,凡是靜中有

一動,就要行采煉之法;凡是在靜中有“正子

時”到,就要行河車運轉之法。

小周天功夫即將完成,被稱為“火足丹熟”

(小周天自打通之日起,一直都有三百周天度

足之說,即運足三百周天這后就會達到“火足

丹熟”的境界,然而這三百周天并不是通三百

次就可以了,而是有其另外的深層含義。《靈寶

畢法》對此解釋得非常清楚:“坎卦陽生,當正

子時,非始非終,艮卦腎氣交肝氣。未交之前,

靜室中披衣握固盤膝,蹲下腹肝,須臾升身,

前出胸而微偃頭于后,后閉夾脊雙關,肘后微

扇一二,伸腰,自尾閭穴,如火相似,自腰而

起,擁在夾脊,慎勿開關,即時甚熱氣壯,漸

次開夾脊關,放氣過關,仍仰面腦后緊偃,以

閉上關,慎勿開之,即覺熱極氣壯,漸次開關

入頂,以補泥丸髓海,須身耐寒暑,方為長生

之基。次用還丹之法,如前出胸伸腰,閉夾脊,

蹲而伸之,腰間火不起,當靜坐內觀,如法再

作,以火起為度,自丑行之,至寅終而可止,

乃曰肘后飛金晶,又曰抽鉛,使腎中氣生肝氣

也。且人身脊骨二十四節,自下而上三節,與

內腎相對,自上而下三節,名曰天柱,天柱之

上,名曰玉京,天柱之下,內腎相對,尾閭穴

之上,共十八節,其中曰雙關,上九下九,當

定一百日,遍通十八節而入泥丸,必于正一陽

時,坎卦行持,乃曰肘后飛金晶,離卦采藥,

乾卦進火燒藥,勒陽關,始一百日飛金晶入腦,

三關一撞,直入上宮泥丸,自坎卦為始,至艮

卦方止。自離卦采藥,使心腎氣相合,而肝氣

自生心氣,二氣純陽,二八陰消,薰薰于肺,

而得肺液下降,包含真氣,日得黍米之大,而

入黃庭,方曰內丹之材,即百日無差藥力全。

凡離卦采藥用法,依時內觀,轉加精細,若乾

卦進火燒藥,勒陽關,自兌卦為始,終在乾卦,

如此又一百日,肘后飛金晶,自坎卦至震卦方

止,離卦采藥之時,法如舊以配,自坤至乾卦

行持,即二百日無差圣胎堅。勒陽關法,自坤

卦至乾卦方止,如此又一百日足,泥丸充實,

返老還童,不類常人,采藥就,胎仙完,而真

氣生,形若彈圓,色同朱橘,永鎮丹田,而作

陸地神仙。三百日后行持,至離卦罷采藥,坤

卦罷勒陽關,即行玉液還丹之道,故自冬至后,

方曰行功,三百日胎完氣足,而內丹就,真氣

生。凡行此法,方為五行顛倒,三田返覆。未

行功以前,先要匹配陰陽,使氣液相生,見驗

方止;次要聚散水火,使根源牢固,而氣行液

住,見驗方止;次要交媾龍虎,燒煉丹藥,使

采補還丹,而煅煉鉛汞,見驗方止。十損一補

之數足,而氣液相生,見驗方止。上項行持,

乃小乘之法,自可延年益壽。若以補完堅固,

見驗方止,方可年中擇月,冬至之節,月中擇

日,甲子之日,日中擇時,坎、離、乾卦三時

為始,一百日自坎至艮,自兌至乾,二百日后,

自坎至震,自坤至乾。凡此下功,必于幽室靜

宅之中,遠婦人女子,使雞犬不聞聲,臭穢不

入鼻,五味不入口,絕七情六欲,飲食多少,

寒熱有度,雖寐寐之間,而意恐損失。行功不

勤,難成乎道。如是三百日,看應驗如何。此

乃三元用法:謂坎卦飛金晶,下田返上田也;

離卦采藥,下田返中田也;乾卦勒陽關,中田

返下田也。亦曰三田返覆。”)。這時有個明顯的

征驗就是不漏,男子絕精,女子絕經,這說明

了身體內的精華已經全部通過內氣的運行被吸

收而不再向外跑漏,道家稱上繼漏盡。

功夫至此,要繼續在行住坐臥之間做溫養

的功夫,(按《靈寶畢法》的觀點,功夫至此已

屬中乘之法,得地仙成就,然而必須要見到效

驗才能算數,這些效驗是:“始覺夢寐多有驚悸,

四肢六腑有疾,不療自愈,閉目暗室中,圓光

如蓋,周匝圍身,金關玉鎖,封固堅牢,絕夢

泄遺漏,雷鳴一聲,關節氣通,夢寐若抱嬰兒

歸,或若飛騰自在,八邪之氣不能入,心境自

除,以絕情欲,內觀則朗而不昧,晝則神采清

秀,夜則丹田自暖,上件皆是得藥之驗。改既

正當,謹節用功,以前法加添三百日胎仙圓,

胎圓之后,方用后功。”最后一句是說,這里的

溫養功夫大約還要再做三百日。關于日期這一

說法,民國時期丹家西派的魏堯在《大道真傳》

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認為要選擇完全幽靜之處

進行一年的溫養功夫,方有可能出現陽光三現,

才可能進入下一步的七日采大藥階段,以完成

玉液還丹的功夫。)在溫養功夫中會突然間眼前

閃現一道白光,就好像是在烏云中扯下一個閃

電一樣,這種景象出現即為“陽光一現”。陽光

一現之后,還需要更靜更空地進行溫養(溫養

是用文火),在靜定之中,會突然覺得下丹田中

有一道明光直沖二目,將二目摧開,或者是丹

光涌出,明如金錢,赤如火珠,從眼角流出,

累累成珠,一連二三顆,滾滾下滴,落在身上

似覺有聲,到此“陽光二現”之時。陽光二現

之后,絕不可再用任何的火候,只是入定靜養,

完全歸于無為,這就是止火,以等待陽光三現,

遇到陽光三現就是大藥發生,接著進行連續七

天七夜的入定采大藥的功夫。

采大藥的火候口訣:專氣致柔,能如嬰兒。

恒持正念,靜心守一。外想不入,內想不出。

終日混沌,如在母腹。神定以會乎氣,氣和以

合乎神。神抱氣而凝,氣戀神而住。于寂然大

休歇之場,恍然無何有之鄉,灰心冥冥,如雞

抱卵,似魚在水。呼之于根,吸之于蒂,綿綿

若存,再守胎中之一息也。再屏塵緣,絕視聽,

少飲食,不睡眠,則騰騰任運,任運騰騰。不

可著于持守,不可泥于進火。如此久久溫養,

運丹生成之際,忽覺夾脊上沖泥丸,瀝瀝有聲,

從頭似有物觸上腦。須臾,如雀卵顆顆自腭下

重樓,如冰酥香甜,甘美之味無比。覺有此狀,

乃得金液還丹。徐徐咽歸丹田不絕,五臟清涼,

閉目內視臟腹,歷歷如照燭。漸次有萬道金光

透體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