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是農歷臘月二十九,明天就是今年的最后一天,三十,亦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小時候最盼望的事情就是過年,如今,過年還是過年,卻少了那么些年味。
在印象中,過年應該是熱鬧非凡的,然而,現在整個農村空空蕩蕩,人煙稀少,絲毫感覺不到年味了。
今天一早外婆就起床開始忙碌過年的吃食。蒸圓子,炸酥肉,煮豬尾巴,豬頭肉,殺雞殺鴨。
小時候過年最愛便是蒸圓子,炸酥肉這一天了,我們幾個孩子每逢這一天一定會早早起床,從準備材料開始就守在灶前,等待出鍋的第一坨圓子。往往出鍋的第一坨圓子還不等大人說話,我們已經一人一個碗一雙筷子的分搶完。吃完了還不肯離開,要等著蒸完圓子后的炸酥肉。
我們老家的酥肉是用臘排骨加上紅苕粉炸的,紅苕粉的酥加上臘排骨的香,那滋味,一口咬下去頓覺口齒留香。非得一口氣吃個十個八個才作數。
圓子和酥肉是我們老家過年和待客必有的一道菜。亦是我們孩子最愛的菜。往往桌子上最先吃完的就是這兩道菜。
今天,外婆照舊在蒸圓子,炸酥肉,廚房卻沒了我們幾個的影子,蒸好圓子后,外婆用碗一人給我們分了一塊,我們卻吃了寥寥幾口后就作罷了,以前最愛吃的東西,現在卻已不喜歡,是因為現在條件好了,沒了對吃肉的欲望了。
除了吃食,小時候還特別期待大年初一。因為大年初一這天我們可以穿上放置了多時的新衣服。往往到了這一天一大早我們就會起來,急急忙忙穿上新衣服。吃完湯圓后便出門呼朋喚友去了。比比彼此誰的衣服更好看,誰領的壓歲錢更多。比完以后便一起去街上花錢去了。大年初一這一天我們孩子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隨便花錢和隨便玩,就算在這一天做錯了事大人也不會責罵我們。
上街后我們買的東西大多是小吃食,以及擦炮,水槍之類的,只聽一路上都是砰砰砰的聲音,膽大的是嚇人的,膽小的是被嚇的。
現在走在街上,看到小孩子玩這些,或突然走到了一支燃著的擦炮前被彭的一聲嚇住,再也不覺得好玩,反而覺得無聊了。
小時候過年走親戚時總免不了被問成績,考好了還好,能夠驕傲的說出自己的名詞,考差了就特別害怕走親戚。總覺得那是過不了的坎。
現在,終于過了被問成績的年齡,卻免不了被問的命運。親戚朋友見面開始被問工作在哪里?有沒有男朋友?準備什么時候結婚?結婚了準備什么時候生小孩?
這些問題往往讓我們措手不及,被問的束手無策。
小時候過年是父母爺爺奶奶給壓歲錢,現在過年是我們要給父母過年錢了。
也許不是年味沒了,也不是現在過年變了,只是我們長大了,我們的心態改變了。
我們從被給予者變成了給予者,而在我們這個年紀往往是一生中最平窮的日子,亦是最不穩定,一無所有的時候,所以我們害怕過年,害怕被比較。
回家過年從期待變成了忍受,不過是我們從小孩到了大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