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濕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
——老舍《駱駝祥子》
早上食堂做了老豆腐,油條硬的打牙,咬了一口只聽到咔擦一聲,想著自己如果是豌豆公主的話,會不會滿嘴都是血。老豆腐還行,不過鹵子實在是難吃,但一周吃一次,算是吃個新鮮唄。吃過早飯上班,很不爭氣得打著飽嗝,老豆腐喝的太多了,參加唱歌比賽得的大飯缸子,打飯的大姐實誠的打滿了。
現在是吃個新鮮,然而小的時候,每當假期,老豆腐加油條是日常的早飯。那時候媽媽年輕,也愛睡個懶覺,我假期不用按時上學,媽媽就在小窗臺上放著零錢,每天早晨我出去吃老豆腐,再往家里帶一份。九十年代的老豆腐,幾毛錢就能吃到了。
天天吃,可不代表我愛它。我更愛吃朝鮮面,想吃刀削面,羊雜也很香,包子蛋湯也很美味。在雁北的一大好處就是種類多,不像現在,每天就是烙餅稀飯,挺沒意思的。不過我性格中的逆來順受,讓我不會去挑三揀四。從來也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因為吃飯的事情和父母抗議。
其實喝老豆腐,原味是真的沒味道。關鍵是放調料,就像老舍《駱駝祥子》里寫的那樣,我那時是醋,蔥花,韭菜花,辣椒油,味精。味精是一定要放的,只是一點點,就很有味道。可誰知道現在健康學大行其道,像味精這種化學提煉的東西,不推薦吃了。時間真的是可以改變很多生活的細節。
有時候覺得老豆腐很體現國人的性格。國人大多是寡淡的,但是又想要有些生活的色彩,于是外在的添加劑就成了最主要的東西了,哪怕是低級的,短暫的,有害的。很少有人會思考,也不愿去思考,當財富成了唯一的度量衡,成功學大行其道,人們不怕粗俗,只怕貧窮。
看著自己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還可以臉不紅心不跳,真是夠夠的了。其實不論是豆腐,還是老豆腐,只是物質匱乏時期的營養補充,豆制品所含的豐富的蛋白質,幾乎可以媲美肉類,食品本身是沒有那么多意義的,所有的含義都是我們杜撰的,我大可以說老豆腐是“出水芙蓉”,并沒有什么問題。
可惜的是,在現在這個物質充裕,精神依然貧乏的時代,有些人連老豆腐都不能吃了。每到夏天,燒烤海鮮啤酒是很多人的最愛,然后一不小心尿酸就高了,畢竟痛風不好受啊,豆制品也只好被限量了。生活不總是這么嘲諷嗎?老豆腐可能已經一臉黑線了吧,分明什么都沒做啊,怎么就躺槍了!
扯了一堆,關于老豆腐,描寫得最傳神的還是老舍吧,我看我還是不要班門弄斧了。《駱駝祥子》里精彩的描寫足見老舍對老豆腐的熱愛,但熱愛不代表情懷。老北京最情懷的早餐不應該是豆汁嗎?豆汁配焦圈,我可是下不了口,哈哈(略帶尷尬又不厚道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