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班主任研修班第二期1.0讀后感之八
?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武陽中學李靜雪?
一、閱讀文章主體部分前的思考
? ? ? 這次閱讀的論文是李偉勝教授撰寫的《從“所屬群體”到“屬于自己的群體”——幫助學生通過主動交往優化發展生態》,單從標題上看,何為“所屬群體”?學生如何通過主動交往優化發展生態?教師該扮演什么角色?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啟了今日的閱讀之旅。
摘要中寫道:本文關注的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交往最為親密的群體中,教師要用更高的教育智慧幫助學生通過主動交往積極參與建設所在的群體(以班級和家庭為代表),在釋放生命活力的同時建設良好的發展生態,將“所屬群體”建成“屬于自己的群體”。文章的關鍵詞分別是:教師的教育智慧、學生、主動交往、所屬群體、屬于自己的群體。其中,“教師的教育智慧”這個詞條,引起了我的思考。確實,教師管理班集體,促進家校合作等都需要教育智慧;班級管理得怎樣,與家長的合作程度如何,都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再反觀自己,作為班主任的我,教育智慧高還是低呢?我給自己打了一個大問號。
二、對文章主體閱讀的理解
? ? ? 再看文章的主體部分,李教授從問題的提出、求解的方向、解決問題的案例——幫助學生主動解決“親子溝通問題”、案例中蘊藏的教育智慧、研究的結論——讓學生在主動交往中自主建設“群體”這五個方面展開論述。全篇論文一共有16篇參考文獻,兩張表格,兩張關系圖,七個班級小活動,每一個部分的論述都有理有據,讓人信服。尤其是案例中主題班會的準備、策劃、實施和總結,相比較之下,我對自己所教班級上一學期所進行的幾次主題班會進行了反思,發現還有許多方面做的不夠好,思考問題不夠全面。比如前期的一些準備活動,我沒有像這篇論文中所安排的那樣,做到步步有準備,活動之后有記錄和新的體會、思考,學生的主動參與太少,活動環節略顯單調,教師一廂情愿的準備和安排居多,需要調節好各個環節之間的時間分配,這是我在接下來新學期的班會活動策劃過程中需要引起重視的地方。其次,在設計班會活動時,還要選好主題,找到更具有教育意義、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和思考的活動,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隨意應付。此外,班會活動環節之間的前后銜接做得還不夠自然,過渡不夠流暢,所以我認為,還是需要學生有更多的主動參與,對活動環節能更為熟悉,才能使得每個環節更好地開展。
? ? ? 文章的第三部分——解決問題的案例,李教授用圖表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論述了如何幫助學生主動解決“親子溝通問題”。這一部分用“主動溝通”主題班會的策劃、準備、舉行和延伸四個步驟來逐步解決親子溝通問題,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在學生主動參與七個小活動的過程當中,孩子們有所感悟:首先,要主動面對成長的煩惱,和父母發生沖突之后,主動溝通是關鍵;其次,感悟自己的責任,只有自己更成熟,父母才會更放心……還有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啟發, 作為閱讀者,也作為班級管理者,身為班主任的我在閱讀該部分時,邊感嘆著邊收獲著,也許在我們班新學期的班會活動中,也可以借鑒文章中的主題模式,開展一次“主動溝通”的主題班會,從前期關于成長故事的收集整理,關于“我和父母的爭執或分歧”的學生調查,合理分工準備班會,以及后期行動計劃的實施、新的體會、故事的分享、交流和相關的建議。在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調節者的角色,讓學生更好地轉換在班級和家庭兩個群體中的角色。
? ? ? 文章的第四部分從“文化生態中體會教師的文化使命、從教育視角透視學生成長的天然生態和用專業智慧呵護每個孩子的成長生態”三個角度來論述案例中蘊藏的教育智慧。我收獲滿滿,也做了部分摘錄:真心面對“學生與家長的矛盾”得以產生的“家庭”文化生態,用教育智慧善加點撥學生和家長,從根本上營造化解矛盾或讓親子通過交往合作來自主解決矛盾的生態條件,以便讓“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共同致力于恢復這個天然生態的活力,促成家庭成員之間的深度理解和交往,而非依靠教師作為“群體”外的干預者來替代“群體”內的成員做出判斷、選擇和行動。的確,教師不應該直接介入和解決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問題,不能成為親子矛盾和生生矛盾的唯一解決者,表面上是“拯救”學生和家庭的“救世主”,實際上卻并沒有從根源上解決本質問題。平時在管理班級和處理班級事務時,運用教師的教育智慧,鼓勵學生個體同時通過主動交往來建設更好的“班級”和“家庭”,并讓這兩個群體共同成為促進個體主動發展的文化生態系統。
三、建設民主型班級的設想
? ? ? 文中將班主任工作分為三層境界,對應于班級發展的三層境界,分別是管制型班級、自主型班級和民主型班級。初見這三種班級類型,我就在思考這三種班級的定義是什么?如何區分它們?我的班級又屬于什么班級類型呢?我做好了摘錄:
? ? ? 第一層為管制型班級,針對缺失性需要,恢復正常生態,總體特征為建立規范,控制秩序。在學生和家長發生矛盾(或者“經常性矛盾”達到某種臨界狀態)時,就事論事地解決具體問題,消除當前的麻煩狀態或緊急狀況,幫助群體成員恢復正常的溝通渠道,達成合理的共識或行動方案,避免再次出現同類問題。
? ? ? 第二層為自主型班級,針對維持性需要,維持正常生態,總體特征為自主活動,培養能力。在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還有更開闊的視野,即將具體問題放在日常化的群體生態系統中考慮,透過具體問題來審視其中潛在的、更具長效性的影響因素(如親子交往方式、班級成員的互相理解和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用教育之道來化解其中的不當之處,展現其中的勃勃生機。縱然家庭(或班級)之中還有其他的復雜因素,但能讓家庭成員(班級成員)通過主動交往自主建立一種長效的交往機制,讓學生享有正常的發展生態。
? ? ? 第三層為民主型班級,針對成長性需要,培育更有活力的生態,總體特征為民主交往,培育人格。教師不僅關注群體文化生態中的長效因素,更關注其可以發揮的更高境界的教育價值,即讓學生進入更為積極向上的發展狀態,和同學一起談探討實現更主動的親子溝通之道、同伴交往之道,和群體中的其他成員一起追求更為美好的發展目標,這包括取得更理想的考試成績,更包括在人格上形成更為和諧、主動的優良品質。此時,在“智慧型班主任”的教育視野中,“家庭生態”與“班級生態”具有深度相通且相融的教育空間,其中可以生成諸多可善加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如引導學生自主策劃實施適合當時班級發展現狀的主題活動。
閱讀完這三層班級形態的描述,我在思考,我的班級發展屬于什么境界?我想建設怎樣的班級形態?成為何種類型的班主任呢?是勤奮型、活力型還是智慧型的班主任?答案在我心里十分清晰——(1)我所教班級目前的班級發展屬于第二層自主型班級,針對維持性的發展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我在上學期一直在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我屬于活力型班主任(2)那么,我的班級滿足于這一層的班級發展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想建設一個針對學生成長性需要的第三層民主型班級,鼓勵和引導學生民主交往,培育他們的人格,而我,也要努力成為一名智慧型班主任。作為一名班主任,我需要更高境界的專業智慧引導學生通過主動交往,將他們“所屬的群體”建設成為“屬于自己的群體”,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不斷地通過專業閱讀、學習、寫作、反思以及專業的培訓等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智慧,推動學生在家庭生態和班級生態中不同角色的融合,促進親子交往和生生交往,多引導學生自主策劃實施適合班級發展狀態的主題活動,正確發揮教師的作用。
? ? ? 用李家成教授對我們平時的要求來結束這次閱讀之旅:做、聽、說、讀、寫,從“心”出發,有了民主型班級和智慧型班主任的設想,就要對自己高要求,方能有所得,有所成,孩子們才能更加民主地交往,慢慢從所屬的群體成為屬于他們自己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