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一件事,把維護了5年多的三個大群解散,重新建立一個新群(自我成長),自愿進群,希望進群的都是想學習,愿意積極成長自己的伙伴。
昨天,在群里發了第一個思考問題:
當你遇到問題時,你是(下意識的)去評判還是關注于問題的解決?
注1. 遇到的問題可以是孩子犯錯,自己犯錯,工作上的問題或者與家人朋友,路人之間的問題……
注2. 這里說的評判可能是:我怎么這么失敗;Ta(們)怎么那么笨;何必白費勁;簡直不可救藥;是Ta的錯……
請這幾天觀察自己遇到問題時的反應。
為了促進自我成長,每個人準備一個筆記本,每天記錄一下你的觀察。
我舉2個栗子:
- 早上孩子行動慢了,你是如何反應的?
——催促(心里評判:怎么那么磨蹭;就不能快點嘛)
——我需要做什么讓自己平靜下來或者早上做什么會讓彼此開心些。- 路上堵車。你是覺得自己倒霉,還是會想怎么做能利用好堵車的時光?
(我只是拋磚引玉,舉個例子,但你會發現一說到育兒的問題,很容易聚焦,大家對這個問題總是有很多話要說,但與此同時也對我上面說到的“問題”做了限制性思維。)
大家的反應是:
--堵車時著急
--早上時間太緊了
--催促孩子
--嫌棄
--每天催促,最后到暴躁
--真的不想管了
......
看到大家的回復,感受到了著急、煩躁、無助的情緒,我也發上了我對大家的提問(直接給出答案也許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但是提問將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思維方式的轉變,這是家長應該首先要學會的,這樣才能在生活中去引導孩子):
催促、嫌棄、暴躁:大家可以想想今天的做法,你學到了什么,孩子學到了什么?如果你希望培養孩子好的晨起習慣,你需要做什么?
管與不管:我們對于孩子從來不只是管和不管兩個選擇,還有合作:哪些交給孩子,哪些需要我督促,哪些我們共同商量決定……
今天,在群里繼續互動:
--請大家繼續思考這個問題,昨天你用了什么樣的方式回應?
--你的做法是如何幫助到你?或者是如何激化矛盾的?
--你的收獲(反思)是什么?
--今天你決定怎么做?
--你又是如何行動的?
--你有什么收獲?
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家學習,我舉了一個例子:
今天早上,我送完女兒回家,看到茶幾上老公放的一堆松子殼,不爽。有不滿的情緒(評判發生了):怎么就不能把他扔茶幾上的小垃圾桶呢?(背后的潛臺詞可能有:懶人,邋遢。一件小事會有如此人格的評判,這就是生活中的我們。)
想想如果在有情緒的狀態下對家人直接反應,可能會說什么?(這部分大家應該很熟悉,自己腦補畫面吧!)說了這些,問題就會消失? 顯然不會,最重要的是兩個人都積壓著不滿的情緒。由此可見這是無效的,耗能的。( 即便這樣無效的、互相傷害的方式,仍有人每天樂此不疲地重復著。)
思維轉換:如何讓茶幾變得整潔?
方式一:看見垃圾就清理,用行動而不是埋怨、指責。
方式二:和老公溝通,我看到桌上有垃圾時的情緒和我的想法并表達我的愿望。(這并不容易,上過課的親們,你們懂的。)
方式三:在茶幾上寫個紙條——“我需要保持整潔”或者“讓我看起來漂亮點”(用茶幾的口吻說出來是不是會更讓人接受)
……
這就是思維方式的轉換帶來的變化。這里不只有評判,也不只有兩個方案。
所以,你今天的收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