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敦刻爾克沒你們講的那么精彩!

今天冒雨去看了諾蘭新片《敦刻爾克》。老實說,有點失望。這是部可能看完沒有記憶點的電影。但又是一部不失水準該有的戰爭片樣子的電影。平穩老實的在敘說一段歷史。可能我期望起太高了吧。總之,沒有讓我很驚艷的地方。別說我沒良心。對待戰爭片要敬畏,要沉重,你還談驚艷。但我除了看的時候敬畏了一下,沉重了一下,出門口我就真的啥都回憶不起來了。相反,都過了這么多年,我依然可以依稀記起看盜夢空間心情,還有一些畫面,比如最后轉動的陀螺等等。不是說戰爭片就不能留點驚艷給觀眾,就一定要敬畏沉重悼念深思。諾蘭一向對自己要求高,我們當然對他期望也高。我相信,他自己剪片子時,也沒抱多大期望。可能他的情懷是達到了,自己也完成拍此類題材的想法了。但作為諾蘭,我相信,他肯定也看出這部其實比以前要弱了點,甚至更多。

相反,除卻一些導演個人技巧,這部片可以說相當普通。毫無亮點可言。這會兒又有人出來罵我了。都說是戰爭片,你還跟我談亮點。死很多人耶,戰爭耶,你當兒戲呢。能夠如實還原就不錯,就成功了。sorry,我這人就是追求亮點。或者你可以沒有可以嚇到我的地方,但你至少不要讓我覺得普通乏味。

下面談談技巧上的。這是一部可以說至今為止我看過的唯一一部沒有主角的片子,或者說人人都是主角。虛化主角,多視角敘述,是這部片子唯一稱得上新穎的地方,如果之前沒人用過的話。不像以往我們看的,一開場就確立主角,然后一線到底,由主角視角貫穿全程。這對于一些看慣一定要有個第一人稱的可能不太習慣或接受。切來切去,平攤戲份跟鏡頭。其實我每次看外國片都臉盲。這次終于不用擔心認不出主角,因為根本沒有主角。大家輪著來。所以,大家還可以看到整個敘述順序結構也被諾蘭打亂重組。就是沒按著故事發展順序來。完全是拼接+重疊。這些零散的多線片段,完全靠觀眾邊看邊自我在腦里接合捋順。所以,這可能也會造成部分觀眾看暈。直到結尾,才一氣呵成,全部捋順。突然想起,這個好像在記憶碎片里用過。至少類似。總之,諾蘭技巧上還是一貫的成熟。可以說是低調的秀了下技巧。他自己沒說,但他肯定后臺得意著。相信一些記者也會問到這點。到時他再出來回答。一定是這樣的。就跟我偷偷在小說里搞了點伏筆啥,我當然也不樂意自己說出來,我肯定等著細心的觀眾去挖掘評論。你們發現的越多,我越高興。這說明我的小聰明得到賣弄。我可沒說諾蘭在賣弄。說不定這早已是他慣用的。自己都沒發現。

再來說說內容。有幾點我是搞不明白。為什么40萬人會被逼到一個海邊,40萬人的數目說大不大,但說小也不小了。那敵人至少得多一倍的人數,才可能把40萬大軍逼到一個角落。另外,40萬人寧愿選擇坐一條對敵人空軍來說目標更大的船走,也不上岸看能不能沖出一道路。事實上,他們確實付出更大,兩艘都被敵人空軍炸了。死傷慘重,估計得有近十萬人。那這十萬人如果選擇沖上岸拼了,會不會犧牲少點呢。我不知道,反正我就是這么不理解。另外,假設德軍人數上裝備上比英法聯軍都要多的多。那為什么不趕盡殺絕,只趕到海邊就不繼續進攻了呢,放著他們乘船走?既然有逼的資本,為什么還要裝逼不繼續逼?這點也是我想不通的。這會兒可能有人要說,看不懂就別逼逼。自己不知道歷史背景就自個兒查資料去。說這話的人一定學生時代不少作弊,我還邊看電影邊查找資料是嗎。秀逗。回家更懶得查。我看個電影還要逼自己學一遍歷史。我覺得這個在電影里就應該交代清楚。不能都讓我們查資料去。

再其次,乘船的危險性確實更高。海上一看,目標那么大,炸彈很難不丟中。一船人,剛好集中被打,省了敵軍在海邊還得分散打,還不一定打的中。瞄一艘大船,怎么說肯定比海邊瞄個人容易的多。所以,我是挺奇怪的。你說坐船也行,可以分多只小船分開走啊,這樣逃掉的概率也大。當然,影片最后被炸兩艘大船后,當局確實意識到這個不行,最后派了很多小船才把人接走。不應該犯這種戰略錯誤的。不過,這個錯誤倒是很點題,敦刻爾克大撤退,坐大船走。

最后,看著是好尾收場。約3,4萬人乘坐火車離開(但別忘了開頭我說的40萬人)。我當時很緊張,最后會不會來個大轉折,火車會半路被炸掉,那才悲劇。結果,還好,沒有,一路平安。如果真炸了,那才叫絕。但做人不能這么絕,做導演也得尊重點歷史。

好了,說完了,就是這么平淡無奇,就跟我這篇算不得影評的文字那么平淡。本來不想寫這么多,沒啥好寫的,電影就那樣,不差也算不上極好。豆瓣8.6,我以為會降點,那0.6應該是感情分,情感分最多最多8分,不能再多。在一片國產爛片里,這算是救命來了,所以,話不多說,大家去電影院看了就知道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