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山出發,飛往太原。
9月2日晚十點多抵達太原,從機場坐大巴到了五一廣場,住進并州飯店,并州飯店算是高大上的酒店吧,無論從裝飾清潔還是配置上都如此,當然價格也“高大上”,一下子溫暖我心的是裝飾畫一一皮影,騰沖一一太原的連接點,我可是從小看皮影戲長大的,俊朗偉岸的楊宗保,英姿颯爽的穆桂英一下子浮現眼前……
9月3日,從并州飯店出來,尋找早點,問了八十三高齡的阿姨(后阿姨告訴我的,真看不出哦!),她熱情地拉著我的手過馬路,這里車水馬龍,沒有斑馬線,居民們來往不方便,竟然拆開了政府的阻隔欄,在綠化帶中硬踩出了一條東往西來的小徑。“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魯迅說。太原人的印象,有熱情如阿姨的,有主動禮讓行人的司機(短短幾小時,至少看到禮讓行人的三位司機),也有在火車站見到隨意翻越馬路隔柵欄的(極少數)……
阿姨硬把我們送到早點鋪,才去買菜,甚是感動……我們吃了小米粥、老豆腐、蔥花餅、混沌,自己又買了榨菜配料,還行,但突然懷念起家鄉的早點來。
從并州飯店出來,向火車站方向走了約一公里多,住進了網上訂的位于建設北路的如家莫泰酒店,雖沒有并州飯店的高貴典雅,卻比并州飯店寬敞明亮,沖上一個熱水澡,暖暖的,有家的味道,性價比不錯哦,當晚做出決定,改變第二天就去祁縣的計劃,再住一晚,在太原市逛逛,特別是太原最熱鬧的柳巷。
再回頭來看看9月3日一天的行程。
“不看晉祠,枉到太原。”“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山西之行第一站首選晉祠。
在莫泰酒店住下后,從對面坐804無人售票公交車35站大約一個多小時抵達晉祠門口(公交車票2.5元/人),果真如網上所言,許多當地人圍上來邀約坐車說晉祠博物館沒看頭去山上看大佛,幸好事先有準備沒相信,不予理彩,否則真會上當。在晉祠門口吃了點小吃,面皮,山西醋,味道不錯!
買了門票,成人80元/位,學生憑學生證(高考準考證亦可)半票,軍人是免費的,請了個導游小尹付費80元,剛開始覺得不錯,后來發覺小尹導游還是“偷工減料”了。
晉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部,坐落在懸甕山下,晉水源頭,距省城太原25公里,風光秀麗,歷史悠久,山光水色,鳥語花香,是集中國古代祠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公元七世紀至十二世紀間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1961年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祠是奉祀西周初晉國第一代諸侯唐叔虞的祠堂,初名唐叔虞祠。叔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剛出生時有文在手,故名虞。古時兄稱伯,弟稱叔,姬虞的封地又在唐國(晉祠東北十里的晉陽一一遺址在今晉源區古城營村),故稱之為唐叔虞。
隋、唐二朝是晉陽城建史上的黃金時期,楊廣未稱帝前長期在晉陽任晉王。李淵、李世民父子從晉陽反隋起兵前,曾祈禱于晉祠叔虞神像前,又因起家于唐叔虞封地古唐國,故定國號“唐”。唐朝的皇帝們對“王業所基”的晉陽倍加青睞,先后在晉陽設置北都、北京,使晉陽成為全國僅次于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的第三城市。作為晉陽附屬的晉祠,在此期間有了長足的發展。
此后,宋金元清,新中國成立后都對晉祠進行翻修,擴建,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也寄托一種美好愿望,保全江山萬代相傳吧。
晉祠最有看頭的當是“三絕”、“三大國寶建筑”、“三大鐫刻”、“三大名匾”等景觀。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形如臥龍的周柏以及圣母殿中神態各異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圣母殿、獻殿、魚沼飛梁被譽為“三大國寶建筑”;唐碑、華嚴石經、柏月山房記被譽為“三大鐫刻”;對越匾、難老泉、水鏡臺匾被譽為“三大名匾”。
導游重點介紹了一些景觀,比如:
水鏡臺,是步入晉祠新大門的映入眼簾的第一座古建筑。是一座坐東面西的古戲臺,注意不要弄錯了正面背面(對新大門一面是背面)。背面高懸“三晉名泉”匾,兩旁楹柱上有當代書法家、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劉炳森隸書楹聯:
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
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
正面掛有乾隆年間楊二酉手書“水鏡臺”匾,“水鏡"二字取自《前漢書.韓安國傳》“清水名鏡不可以形逃”之句,含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一照,世人皆知之意。此匾額是晉祠書法三絕之一,民間有“晉祠廟里三面牌,難老、對越、水鏡臺”之說。
戲臺前兩側地下,分別埋了四口大甕,無論人們站在廟的什么地方,都可清楚地聽到悠揚婉轉的唱腔,八口大甕,較早的擴音器,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利用了物理學上“聲音在固體中傳播速度快”的原理。
金人臺,四個金人,實為鐵人,有一個是民國二年補鑄,有兩個的頭顱是補鑄的,惟有西南隅的宋代原鑄的完整金人,經過一千余年的風雨剝蝕,至今完整無缺,明亮不銹,可見我國北宋時期的冶煉鑄造技術水平之高。
獻殿,隔魚沼飛梁與圣母殿相對,是祭祀圣母邑姜之享堂,創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萬歷年間重修,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依照原樣用原料翻修,基本保持著宋金時代粗獷樸實的建筑風格。是國家文化部鑒定的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
魚沼飛梁,據考證,創建于北魏或之前,距今至少1500余年的歷史,是晉祠又一座國寶建筑,它是圣母殿、獻殿之間水塘和橋梁的合稱。古人把方形的水池稱為沼(圓形水塘稱為池),跨水的橋稱為飛梁。因塘水中有游魚(現人為放養),上有十字形橋,故稱。也被人們認為這是最早的立交橋。魚沼飛梁結構新奇,形狀別致,這種十字橋是全國現存的孤例建筑,梁思成曾贊嘆:“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僅此一例,洵屬可貴。”
圣母殿,晉祠最古老最壯麗的大型建筑,同時也是國內規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前廊柱上,雕有八條木質盤龍,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質雕龍遺物。圣母殿前匾額甚多。有清同治皇帝題的…惠洽桐封”、“惠普桐封”,光緒帝的“惠流三晉”,慈禧太后題的“三晉遺封”,山西巡撫曾國荃題的“恩同萬祀”,山西大商人渠本翹所書的“永錫難老”篆書匾額等等。
殿中神龕之內,端坐著圣母,神情嚴肅,身形圓潤豐滿,頭戴鳳冠,身著蟒袍。
唐叔虞祠,坐北面南,是一座獨立的前后院廟宇建筑,高大宏偉,僅次于圣母殿的第二大建筑,祠門上懸貼金篆書“唐叔祠”三字立匾。
對越坊,“對”是報答,“越”是宣揚,合起來是宣揚報答之意。宣揚報答什么呢?我想對越坊、獻殿、圣母殿在一條中軸線上,圣母殿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親邑姜,那這里宣揚報答的是母恩,孝道。儒家思想認為,孝悌之道是為人的根本。對越坊相傳明朝所建,而宋明時期儒學有了新的發展即程朱理學,陽明心學通稱理學并發展成為官方哲學,對孝道的宣揚該是有增無減。
對越坊為四柱三門,單檐歇山頂建筑,兩邊有鐘鼓二樓分峙左右,如坊之雙翼,所謂“晨鐘暮鼓”,有了切身感受。整座牌坊富麗堂皇,奇異獨特,坊前臺基上有一對鐵獅,更增添了氣勢。導游介紹,這對獅子一雄一雌,雌獅緊抿著嘴,寓為女性的含蓄,“笑不露齒”。是不是也體現出宋明時代對女性的束縛呢。
宋代侍女像中的戴紅花的侍女一面兩相,外像對人的笑相,內相對己的哭相,人生艱難體現如此吧!過去可以零距離觀察侍女像,現在保護文物所需,只能在圍欄外觀看且禁止拍照。保存在圣母殿內的宋塑群像歷史價值何在?她突破了宋以前宗教塑像的模式,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國雕塑史上藝術高超的罕見精品。這也讓我想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人物像突破宗教的束縛,如圣母像摒棄了頭上的光環,由呆板無表情到有了人間母親的溫柔慈愛,這種變化中國比歐洲早了有一個世紀吧。
還有周柏唐槐、難老泉……
三點半從晉祠出來,大家提議,天龍山石窟一游,于是坐了張7坐面包車,講成價格70元,一路上,坡陡彎急,有坑洼,司機說海撥一千六百多,心提到嗓子眼,沿途風景也無心留意,甚至有點悔意,不該來,當然只能在心里壓著,不能說,怕嚇著小伙伴們,十三公里路甚覺漫長,心中冒出一句話,我們這是從一座山出來又進了另一座山:高黎貢山一一太行山!
總算到了,由山頂拾級而下,瀏覽一遍,出了功德錢,進了香,總體感覺山西的山、樹與騰沖的山、樹迥異,主因是氣候,山西雨水少騰沖雨量豐沛。最大的遺憾是石窟塑像破壞嚴重,被偷盜,被鏟除頭部甚至全身,還有一些自然風化的。
大約一個多小時,結束天龍石之旅,天龍山石窟景區不收門票,往返車程費用貴,下山花了150元,再由晉祠乘公交車返回酒店,吃過晚飯已是20點多,累,洗涑休息。
9月4日太原市區游。
八點多從酒店出來到火車站坐10路車,去太原市區柳巷,1元/人。到達目的地,先去“李先生”家吃了早點,點了套餐十一塊錢,有小籠包三個,鹵雞蛋一個,小米粥一碗,味道還真好,就餐環境清凈優雅,“李先生”家分店遍布太原,實力決定發展。
吃過早點我們在柳巷隨意轉,后到了南肖墻,中間綠化帶有好多古槐樹,為找省政府原址,撞入一條窄小的小巷子,碰到一群熱鬧的人群,走近得知,是接孩子放學的家長,原來這里有一所小學,除了家長還有舉了各式輔導班小牌子的培訓班的人員,真是一道風景。
還看到了太原市實驗中學,緊臨就是培訓機構,正值放學,走出來的都是高中生。“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窮不能窮了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所承擔的壓力是不是更大了呢,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更符合人的成長規律?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終于找到了省政府,在門口看了老建筑,進入對面的美食街,老建筑居多,建筑結構大同小異,美輪美奐,嘗了山西棗,吃了酸梅湯,品了莜麥烤栳栳……吃中午飯時湯里發現不知名的蟲子,服務員再三向我們道歉還給我們打了折…
太原暢游感覺不錯,算是圓滿,如果十分制,我會打九分還多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