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息流動看內容型app設計模式

眾所周知,互聯網本身并不產生價值,其價值在于其所承載的信息。互聯網的價值來源于其加速了信息流動,促進了信息在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注意核心在于信息流動的準確性。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從信息流動的角度去理解移動互聯網下的內容型APP設計呢?

事實上,人類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信息流動的歷史。從青銅器上的甲骨文,到輕柔紙張上的揮毫潑墨;從廢墟中的烽火臺,到遍布每一個角落的郵政系統;無不記錄著人們對于信息的記錄傳遞進行的持之不懈的探索。事實上,在曾經閉塞的人類社會,誰掌握了足夠有效的信息,誰便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從古至今,無一例外。那么,你也許會問,在信息的獲取如此便利的今天,難道信息對于人們的影響還是如此巨大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古今有一個巨大的差別,在信息閉塞的年代,當記錄傳遞信息的媒介趨于匱乏之時,信息作為一種珍貴的資料,自其產生之時便會因為種種外在條件的限制而趨于高品質。因此,人們欠缺的是獲取信息的渠道,手段。而在今天,信息的產生于流通是如此泛濫,因而人們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再是如何獲取信息,而是如何擺脫垃圾信息的干擾以及如何獲取有效信息。因而,APP的價值就在于過濾信息。在我看來,每一個APP用戶都是一個哈利波特,APP就像《哈利波特》中的魔鏡,呈現的永遠都應該是用戶想看到的信息,當然區別在于電影中的魔鏡是在諂媚哈利,而APP應該做的是客觀的呈現用戶想看到的信息。這是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APP對每一個飽受信息干擾的用戶最大的價值。

那么,APP如何能夠做到為每一位用戶過濾信息呢?從信息流通角度看,首先平臺應該清楚目標用戶群的訴求,以制定過濾信息的機制(此時的過濾是平臺行為非用戶行為),這里的過濾機制是基于產品戰略,基于目標人群對平臺聚焦信息的劃定。但是注意我這里用的詞是“用戶群”,平臺針對的用戶永遠都是一個群體,那么當系統為整個群體過濾出符合該用戶群的信息之后,應該思考的是單個用戶如何獲取目標信息的問題。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平臺內部對于過濾信息的梳理、過濾機制的設計與呈現的問題。很明顯,平臺此時應該做的是提供給用戶一種過濾機制(用戶行為)幫助用戶獲取平臺內目標信息。

從信息來源角度考慮,信息一般分作兩類,來自外部與來自內部。當平臺以外部信息源為主時,平臺所針對的外部信息源類型一般比較單一化。譬如商品信息源、譬如房屋信息源,譬如酒店預訂信息源等等,系統一般會根據信息對于潛在用戶的價值而采取兩種呈現方式,如果每一條信息對于瀏覽者都有一定的潛在需求,那么平臺一般會將信息以標簽的形式分門別類展示于首頁(淘寶);如果瀏覽者對于目標信息要求較為嚴苛,那么平臺一般會將信息隱藏,首先呈現給用戶的是一系列的篩選項幫助用戶縮小信息范圍,再將經過篩選的信息以標簽的形式展示(去哪兒網)。當平臺以內部自身生產的信息為主時,信息源類型多半比較多元化,且質量參差,因而平臺一般會讓用戶自主選擇頁面呈現的信息內容,此時平臺多半采用以用戶之間的關系為紐帶,以搜索、標簽為輔來呈現信息(知乎)。信息源自外部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淘寶,眾所周知淘寶聚集了大量的商戶在平臺發布商品信息,當商戶發布了商品信息之后,這些信息會自然而然的吸引相應的用戶來到平臺查看目標信息,也就是說對于淘寶這種平臺應該是先有信息再有用戶,但很明顯這類產品前期需要運營團隊的強力行動才可以使得平臺匯聚大量有效信息。信息源于內部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微信,從微信各個版本迭代來看早期微信設計異常簡潔,平臺本身并不提供任何信息,只有當積累了較大量的用戶之后,依靠用戶自身產生有效信息,以及通過不同的機制引導用戶生產有價值的信息,之后依靠平臺內部產生的這些信息不斷吸引用戶。這兩種模式各有其不同點。淘寶這種依靠外部引入信息的模式就像古代告示,當告示貼出來之后,會吸引用戶聚攏過來,人群(這是一個陌生人群)聚攏之后,人們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偶爾會交流一兩句,但是當獲取信息結束后馬上會散開。微信這種依靠內部機制吸引用戶之后依靠用戶生產信息的模式更像是春秋時期招募賓客的王公貴族,用戶根據自身需求決定到哪里做賓客,在這里賓客之間會慢慢熟識建立關系,甚至用戶還會在賓客間偶遇自己的故友。這也就解釋了淘寶為何難以做社交,淘寶式的外部引入信息模式像是一個廣場,而廣場(天然的帶有公共屬性)之中人往往帶有警惕性,是很難產生私人關系的。而微信式的內部生產信息模式更像一個私人會客廳,在這里人們更傾向于建立私人關系。當然,這里有一個前提,人們建立私人關系的緊密程度取決于平臺吸引用戶的能力以及平臺幫助用戶維護私人關系的機制。絕大多數平臺是通過淘寶式的聚攏信息的模式獲取用戶,當然也不乏微信這種先期吸引用戶通過用戶生產內容的平臺,但是這種平臺普遍后期盈利點匱乏,一旦引入廣告又會破壞平臺賴以吸引用戶的環境。因而往往會因為沒有盈利模式而導致失敗。絕大多數平臺試圖在淘寶模式與微信模式之間尋求一個平衡,因此大量的平臺在積累了一定量的用戶之后會探索建立社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對于社交的探索應該定位于輕社交,原因在于平臺獲取信息以及平臺內部展示信息的模式有淘寶式的廣場屬性,因而用戶很難在這里建立親密關系,而一旦用戶建立了親密關系很快就會轉移到微信等熟人社交平臺上去,因此建立社區的目的不應該以促進用戶深度交流為目的,而應該以促進用戶沉淀出對平臺有價值的內容為目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肯定困難重重。

對于內容型APP用戶進入平臺之后,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停地篩選信息。而用戶能否最快的達到目標取決于平臺對于信息的梳理、篩選機制的設計以及內容呈現方式。

所謂的梳理就是平臺依據用戶的需求對平臺進行的功能架構設計,按照平臺信息源于外部與內部,梳理機制有著較大的差別。信息源于外部的平臺,往往在進行產品功能架構時往往偏重于對內容進行標簽式的分類。而信息源于內部的平臺在進行產品功能架構時往往偏重于平臺賴以吸引用戶的功能機制。信息源于外部的平臺以貓眼電影為例,用戶登錄貓眼電影的主要目的是獲取電影信息,尤其是電影票。我們看貓眼電影是如何架構產品的:基于電影名稱的電影票查詢頁面,基于電影院的電影票查詢頁面,基于探索的電影發現頁面,以及個人信息管理頁面。貓眼電影分別以影院以及電影兩個標簽為線索對電影信息進行梳理,完全符合用戶對于信息的搜索訴求,事實上貓眼電影的產品架構就是以電影票信息篩選為主。信息源于內部的平臺以知乎為例,知乎整個平臺是以問答機制來進行內容運營的,因此知乎移動端的功能架構以關注的用戶為內容呈現的核心,以搜索以及基于問答機制沉淀出的內容與人而建立的相應功能模塊標簽(live、圓桌等)為輔助進行頁面的功能架構。

由于平臺信息獲取方式的不同而呈現的平臺內部信息篩選機制也有著明顯的差異。絕大多數外部獲取信息的平臺會以提供譬如個性化推薦,譬如搜索,譬如熱門XX等等為主。不同的平臺依據其側重點的不同,使用的篩選機制也會有所不同,譬如網易云音樂的個性化推薦,譬如淘寶的針對大量的商品信息設計的標簽篩選系統。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滴滴打車,這主要是由于打車這一行為對于目標信息出現時間的高要求,以及信息篩選的耗時性,使得系統舍棄了用戶篩選環節,直接根據用戶的篩選條件呈現結果,從用戶角度看與時效性相比犧牲篩選的自主性是值得的。總體來看,信息源于外部的平臺,信息是主體,人是被動式地篩選。而絕大多數內部自身生產內容的平臺,功能架構側重于吸引用戶使用平臺的機制。譬如微信平臺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通訊為平臺存在的根基,因此其內容篩選機制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關注與否來確定的。且通過合理的屏蔽機制使得人們在維護相互之間的關系的同時不至于被“垃圾信息”干擾。總體來看,信息源于內部的平臺,人是主體,可主動屏蔽信息。

至于呈現方式暫且不表。

???????W??L"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