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點思維里的墻》

花了2周的時間,看完了《拆墻》,一本相見恨晚的書啊!

本書開篇講安全感。

分析了現代人安全感缺失、安全感轉移。錢、房子、車子、奢侈品、工作、怕這怕那卻不行動,全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指出安全感不是外物,不是從別人身上要什么(錢、愛),這都都是不可掌控的。而是自己最想給別人的,支持別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安全的事,因為全在于你,而不在于別人。

還教了大家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的方法。

1、小范圍地冒一冒險

2、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請遠離舒適圈。

3、珍愛生命,遠離恐懼。(正能量,心態放好)

4、做一個恐懼保險箱。把所有讓人我恐懼的事情都寫詳細出來,然后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告訴自己我擔心的事情可能會發生,但我要去做自己的事情,等我做完在來取走我的恐懼。做完自己的事情,回來看看你擔心的事發生了沒有。

5、做成功日志,你就成為牛人。啟動自信心——每天告訴自己,我曾經有多好!

6、面對恐懼,觸底反彈。找到自己的恐懼底線,然后去面對它。

最后,在自己被逼到命運的墻角時,要問自己:如果我失敗了,新來代替我的那個家伙,他會怎么辦?既然這樣,為什么我們不這樣去做呢?

第二章講有趣。

現在的人分為:“沒興趣一族”和“感興趣一族”。

感興趣一族,總是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一個又一個冒險中,他們經歷豐富,收獲很多,失敗也很多。沒興趣一族,對什么都沒興趣,到非做不可的時候,他們才被迫去做,抱怨著進入,失敗很少,嘗試很少,因為他們覺得什么都沒意思。

感興趣一族,他們對樂趣的投入常常是全情投入,無條件投入,在意的不是投入后的結果。享受的是投入后的快樂。有趣的人,投入的多,生命才會對你感興趣。

沒興趣王族,往往是無膽之人。他們害怕投入后沒有回報,不敢有興趣。

第三章講心智模式。

開篇通過人們相信星座,科學家對星座的問卷調整表明,人們寧愿自我欺騙,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騙的。因為他活在自己的“思維之墻”當中。

引出心智模式,我們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部分。我們按照自己過去的經驗和記憶,處理我們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自己腦子里構建一個自己的世界。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幸運、有錢卻不快樂,因為父母不夠優秀自己才混不好,只有生病別人才能關愛我,通過吵鬧才能得到關注,覺得付出就一定有回報了,覺得是金子就會發光……那趕快審視下自己的心智模式吧,可能是無效的。是過去的經歷讓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但是現在的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利用每一次機會,讓自己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我想象的那個樣子,有了差距體驗,才有替換固有的心智模式。

第四章關于成功

本章一開始,古典老師告訴了大家一個真相:很多名人成功的故事,只是一個傳奇,并不是故事。他們成功的成功都有特定的背景,如果缺少一個條件,他們都不可能會成功。很多東西沒辦法模仿,這就是生活的邏輯。

很多人說堅持就是成功,并不是這樣的。堅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棄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

那成功是什么?成功是越走越近,離你的目標越走越近。

你現在想成功,在你越走越近的路上,記得一定要看看路上的風景。要知道,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

第五章關于事業

職場人會面對很多選擇,創業公司OR名企高管?錢OR權?到底怎么選?選了紅玫瑰,后悔沒選白玫瑰。打破決策后悔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出一段時間尋找到內心的基準線,然后等到目標出現,馬上出手。

有些朋友因為看別人在某個行業,覺得待遇好,說出去又體面,可是進去那個行業,卻發現并不適合自己。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古典老師也提出了解決辦法,在進入任務一個行業、公司,收集優點和好處后,要找找這個職業的卸妝照。可以通過對在職人士進行職業訪談,參與一個與目標職業相關的培訓,進入一些專業職業論壇或者博客群,看看招聘網站和公司網站,找一些職業數據庫(如職場引路人),一定要趁早看到職業最原始的面目。

進入了一個行業,那怎么做職業規劃呢?要詳細到每一步么?還是社會變化太快,走一步看一步,做什么職業規劃啊?這兩種想法都有道理,古典老師給出幾點建議。

1、應該有一個20年的夢想,盡可能大一些、抽象一些。

2、給自己一個不超過10年的理想,這個計劃主要以培養和發展你的核心競爭力為主。

3、瞄準一個5年內能達到的目標,細分成3年的職業計劃,詳細地了解你和這個職位的差距。這個計劃以務必達成的執行為主,同時給自己一個PLAN B。

4、把你的規劃保留下來,每隔一個月看一看,讓自己保持進度。

5、每隔半年停下來回顧你的計劃。

6、對新的機會和趨勢永遠保持警醒。

第六章關于活法

人的活法大致能分成兩類:一是受害者,一是掌控者。

受害者生活在讓自己舒服的自憐狀態,錯都是別人的,自己是無辜的,讓別人來同情和壽司自己;因為別人對我怎么怎么樣,我只能做壞事;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通過自殘來達到讓別人做什么的目的;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機會和可能性。

掌控者需要面臨一些壓力和面子問題,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改變受害者的狀態,很簡單,找到生活中可以掌控的事,去做。慢慢學會掌控自己的生命。

你現在活的很累,覺得不公平,自己干的比別人多,錢比別人少,官沒別人大。(這不就是受害者心態么?)想要逃到另一個地方,清醒點吧!這個世界都是不公平的!Life is not fair, get uesd to it!要知道,如果這個世界給不了你要的公平,那你可以找到一個自己能夠忍受不公平的方式或者能夠忍受的程度,然后快樂的待下去,并通過這個契機,學會面對不公平,然后做微小的改變,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本章最后,古典老師教大家如何拆掉受害這堵墻。

一、后知后覺

1、找到自己的受害者情景。(什么時候覺得自己最沒掌控感,最沒力量?)

2、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為什么會這樣?)

3、給自己一個新的掌控故事。(找到這個故事,然后說服自己:過去的是過去,我現在可以掌管我的生活。嘗試把這個情況當成別人的事情,給自己寫一封關于掌控者的故事:如果這一切發生在你身上,我覺得你可以做的是……)

二、當知當覺

1、盡快意識到自己的情況。

2、讓自己與這種模式待一段。(別著急一下子擺脫這種模式,讓這個模式與自己待一段時間,好好摸摸這堵墻的高度與厚度,真正理解和認清后再下手!

3、嘗試拆掉它!(你可以開始根據自己的故事試著拆這堵墻,按照新的故事行動起來吧!)

三、先知先覺

觀察這個情景發生的地點,提前調整好心態。

第七章關于幸福

很多人活在父母為自己寫的劇本里,可是自己一點也不開心。他們用他們以為的幸福來定義你的生活。如果反抗父母,父母會傷心,不做自己,自己難過不幸福。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快開始行為,用事實證明給他們看。

失去自我,也會讓自己陷入不幸福。要比別人過的好,要更多,我愛你可是你沒錢……社會我綁架了自我。讓我不幸福。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

我們很聽話地長成為一群有腦無心的人,一群有邏輯沒情感的人,一群講高度不講尊重的人。我們長成別人要求的樣子,并以此為榮。就這樣我們把自己弄丟了。

第八章 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嘗試

有些人選擇困難,做事情很糾結,怕這怕那,一件事可能會折磨他好幾天睡不著。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沉沒成本,其實這些糾結造成的就是時間的沉沒成本。古典老師說的很好: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為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我把這個模式稱為“等死模式”

我是個經常會陷入“等死模式”的人,怕這怕那怕被拒絕,然后只要一去做,發現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樣(這就是我的心智模式,其實世界并不是我想的那樣)。生命不是用來等待的,而是用來穿越的,不是么?

我想學很多東西,對很多東西都有興趣,但是我要么不開始,要么開始沒幾天就放棄。書中的說法是,我只是一個“開始愛好者”而已。這些可能并不是我喜歡的東西。只有那種不可抑制想開始的開始,才是有結果的開始;而那種能夠等幾次就沒有了的開始,基本上屬于沖動。但是不管怎樣,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不要停留在想的階段,一定要行動。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壞的開始至少等于成功的1/3。

第九章 長成自己的樣子

什么是成長?那是你內心的一個尺度。你能夠感覺到你的成長,你內心知道你會成長成什么樣子。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長為自己最好的樣子,同時我們也擁有關于成長為這個樣子的所有資源。

當你因為沒錢、沒車、沒房、工作累、沒時間……負面情緒到來的時候,問問自己: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真的要這樣過一輩子么?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別把錢看的那么重。一旦人開始用錢來代表成就,用價格來代表愛情,用秤來稱感情,生活的幸福就被毀滅,是理所當然的。

口是心非法則:看一個人覺得自己缺什么,就看他不斷強調什么就好了。


以上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對來我說解答了很多自己當下階段的很多困惑。

我是典型的受害者,有什么事,哪怕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也會覺得其實是別人的錯導致我要負責。但是現在想起來,難道我就沒有問題么?

一本好書大概就是這樣,解決我的問題,讓我反思、成長。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