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家不應該實行貿易保護”,“醫保是浪費資源”,“國家不應該用行政指令限購”,在互聯網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各個門戶網站經常會引用經濟專家的觀點。然而從評論來看,似乎大部分人都對這些觀點感到不可理解。那到底是這些專家瞎說,還是真的就是我們和經濟學家的認知有著那么大的不同?
? ? ? ?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朋友聊起醫院的掛號,那段時間經常曝光醫院掛號難,黃牛黨泛濫的新聞。我就感嘆了下主要是因為掛號費太低了,應該適當提高費用或者增加競價機制,專家號這種更應該高價賣。結果我的朋友突然好像被點燃了,她馬上懟了我一句,“那難道窮人沒錢就活該看不起病嗎。”
? ? ?當時我完全不理解她為什么一下就聯系到這種結論了,然后就慢慢解釋,醫療資源本身是稀缺的,大醫院的掛號費太低會導致大家有點什么不舒服大病小病都會去醫院看看,有的甚至一個感冒也要去掛專家號。這樣本身稀缺的優質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又被進一步降低了,而且排隊的人越多,黃牛黨把價格炒的越高,那些更急于要看病的患者還是要付出更多的費用,這些費用沒有成為醫院的收入,卻養了一幫黃牛黨。
那么如果提高掛號費或者引入競價機制呢,那些不那么急于看病的人會放棄去大醫院排隊了,急于看病的人多付了一些費用,但是節省了很多時間。事實上整體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聽我講完,她稍微有點認可了,但還是說應該保證公平,總有些窮人是又急于看病又沒有錢的。
現在回想起來這件事,其實大多數人和我同學一樣會這樣認知,。
1.你看到觀點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
經濟學家的觀點,不管是否對錯,但都是用清晰的邏輯和假設推導出來的。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所謂觀點,大多都只是一個結論甚至是結論的一部分。
現在往往各個門戶網站為了吸引流量,都喜歡用一些完全違背常識或者主觀性特別明顯的話作為標題。往往標題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你真以為所有人都會認認真真的看網上這些文章的內容?看完標題就開始評論的人大有人在。我們常常都不愿意去理解別人的邏輯,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條件反射的是先以自己的邏輯進行分析。
就比如我和朋友聊天的例子,可能正是因為我“醫院掛號太便宜,應該競價”這個結論的表述就有點誤導性,然后她直接就往“窮人看不看得起病”這個方面想了。而其實我想說的是資源的稀缺和效率,她卻是往公平在想。
而且經濟學里是充滿假設和條件的,比如常常假設的人都是理性的自然人,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因為這個社會是充滿了無數變量的,如果不進行假設,我們可能分析不出任何結論和規律。所以不看過程只看結論,經常會有天差地別的認知。
人們更愿意去看結果而不是過程,卻只愿意相信自己喜歡的結論。
2.利益相關性影響看問題的角度
房價是漲好還是跌好?買房作為投資的人,肯定更多是希望漲,買剛需房的人,他們對房價就不那么敏感,而沒有買房有需求的人,肯定更多是希望房價跌的。一個問題三種答案,哪種是對的?可能都不對,因為這個問題都和他們的利益有相關性,他們的回答都受到了影響。
而恰恰經濟學家通常都是從宏觀上看問題,理性的看問題,因此往往結論都和人們內心中想要的結果不一樣。比如對于沒有房子有購房需求的人,如果你說房子房價肯定會大跌,他們一定會很高興并且認同你,哪怕你的依據不那么可靠;但如果你說房價會一直漲,那么他們會想從各個角度去反駁你。這都是利益相關對認知的影響。
我們的不喜歡去思考別人的邏輯,容易受到利益相關的影響,所以我們的認知經常都是不理性的,有偏差的。
事實上我覺得其實一件事情的對錯有時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來認知和解讀這個世界。
經常有說經濟學邏輯,其實是一種理性的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
如果我們看待一個問題的時候,不那么在意結論,多去思考它的條件背景,多去思考它的前因后果,盡量減少利益帶來的主觀偏見。可能我們會看到更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