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校園宣講時,都會講一講自己的親身經歷,因為我相信真誠和準確最能打動人心。遇到很多小伙伴來交流大學生活到底應該怎么度過,這封信寫于2013年,彼時的我,也正面臨著考研、擇業等關鍵節點,或許對你會有那么一點點參考意義。不端不裝,有趣有夢,勵志成為有溫度的HR,職業的使命感和敬畏心將一直是我前行的最大動力。這篇文章僅修改排版,內容未做任何刪減,推薦正值大學期間的你,認真讀一讀。
1966年5月16日,它說我們的身邊還有敵人,中國人民相信了,因為這是《人民日報》說的,它代表著權威;2008年3月14日,它說西藏人民正在遭受清洗,美國人民相信了,因為這是CNN說的,它代表著信譽;2013年的7月19日,接下來的文字你一定不要輕信,因為它只代表師父自己。
那天,我看到你空間轉載的那篇日志《一個真實的哈佛大學,可怕,可敬》。晚上,我特意問你:“你真的相信日志里所說的嗎?”然后,你說:“沒想過真假,潛意識里只是想激勵自己。”可是,我心里有一個大疑問,那些脫離了價值思考、美化了客觀現實的事例,它們真的能夠激勵我們嗎?
人的追求永遠與現實的狀態密不可分,每一個有意識的正常人都祈求高于自我,我可以理解。然而,我也看到了我身邊的許多人,他們頻繁地分享和轉載一篇又一篇的勵志文章,生活軌跡卻從未改變。因為,童話意義上的正能量,事實上和負能量站在一個圓圈上,看起來像是往兩個相反方向走,但最后總會碰頭。所以,師父希望你能夠明白,大多數情況下,毫無思考的選擇,只能換來毫無行動的結果。夢想不僅需要目的地,也需要起始點,這樣你的人生才能連成一條線。
1、關于讀書
我知道你叫我師父的初衷是想學習視頻剪輯,可是我現在最想教你的不是它,因為剪輯既不是我最擅長的,也不是我認為最應該教你的。那么,我最想教你的是什么呢?是博聞強識的閱讀習慣,也是獨立思考的質疑意識。歷史使人明智,詩詞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縝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如果你問我,閱讀能帶給你什么?我的回答是,它可以讓你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這個世界,縮小思維的盲區。
如果,你讀了柏林,你就會知道什么是自由;如果,你讀了休謨,你就會知道什么是人性;如果,你讀了邊沁,你就會知道什么是功利;如果你讀了羅爾斯,你就會知道什么是正義;如果你讀了盧梭,你就會知道什么是平等;如果你讀了薩特,你就會知道什么是存在。當然,你也會知道,空間里的那句那些沒有殺死我的,都只會讓我變得更強大其實是出自尼采的筆下,那些勵志文章的背后其實大部分都是斯多葛主義的體現。
那么質疑呢,它又能帶給你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它可以讓你以一顆自由的心靈去拷問這個世界,打破思維的慣性。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提供了太多的自由和選擇;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充滿了浮躁和膚淺。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畢業典禮上說:“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與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你的生活還沒有遭遇那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并不害怕你不相信。相反,我害怕的是你什么都相信,就像《讓子彈飛》里的人們一樣,更愿意相信一個麻匪的名字叫張麻子而不是張牧之,輕易地相信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同樣,你也會明白,即使是這里師父所跟你說的,其實也很片面,很膚淺。
上面的話題好沉重,師父是典型的天秤座,所以原諒我吧。接下來,師父打算和你聊幾個輕松點的話題,例如:大學時代的青春、夢想和愛情。就像你說的,我們在性格和觀念上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這些內在條件的影響下,我們可能會用相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這些問題,也必然會導致一種片面的趨同效應。但是我和你也有一個截然相反的地方,我們所處的境遇。我也想知道,相似的性格和觀念,在不同的年華和境遇里,又會產生怎樣的差異?
2、關于認知
我記得曾經跟你說過,不同成長環境的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很想告訴你,我看到了什么。我的爸爸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媽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在這樣的成長環境里,我看到的是爸爸勞作的汗水和疲憊,媽媽謀生的泥土和艱難,還有他們身上那種愚昧狹隘卻忠厚善良的氣息。這樣的環境,它的確沒有給我更多的知識、更高的眼界和更廣的視野,也使得我在日后面對諸如消費的欲望、身世的懸殊和家與個人取舍時,缺少了一份自信、坦然和從容。正如大一和室友出去逛街進專賣店時的掙扎,大三選擇跟喜歡的女生表白時的忐忑,以及后來決定考研或不考研時的猶豫等等。但是,我也不能否認,它也給了我一種能力,理解和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對那些在現實的壓力下,為生活所迫的人,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舉動和種種的無可奈何多了一份悲憫和堅守。縱使我很現實,卻注定不會世故。
盧梭說:“我到了晚年才得出了一個讓人不敢恭維的學問,愚昧無知比博學多識更好。”師父很喜歡西方哲學,我相信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外在條件重要性的縝密論述,相信盧梭對人類不平等起源的竭力證明,相信霍布斯對人性本質的種種不信任。所以你也看到了,我也會發一些消極悲觀的說說,也會在怨天尤人中追尋生活的意義,也會感慨心比天高命如紙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也會看不慣身邊那些不三不四的陌路人、那些亂七八糟的煩心事。因為,在師父看來,即使是抱怨,對每個人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況且,我也不過是一介凡人,需要的其實是理解。所以,我不會讓我身邊自卑的人去學著謙虛,不會讓堅強的人去學著獨立。
和一個人越親近,就越容易看到他的疲憊,不是嗎?相對于我而言,你的境遇或許也是另一種匱乏,雖然我贊成女孩子一定要富養,特別是在精神上。但是,它也剝奪了你體驗一種更細致、更接地氣的生活的機會。不過你很幸運了,有一個不錯的家庭環境,有一張怎么熬夜都不會長痘痘的漂亮臉蛋,各方面能力也不錯,簡直就是我一直羨慕的對象,某些人眼里的BUG。可是,你要知道,幸運畢竟只是幸福的基礎,并沒有構成幸福的全部,所以,好好利用這張幸運紙,早日把它折成幸福的五角星。
3、關于青春
微博上曾經很火的一段話:老太太說:“當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險,不去談一場戀愛,不去嘗試沒嘗試過的生活,只是每天聊著QQ,刷著微博,逛著淘寶,干著我80歲都能做的事情,你要青春有毛線用。”上次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也聊過這個話題。其實,我上次的回答還遠遠不夠。有的時候我也問自己,青春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是一場背著包拿著單反說走就走的旅行嗎,是一場結伴而行不顧一切的冒險嗎,是一場轟轟烈烈刻骨銘心的戀愛嗎,是勇敢的嘗試沒有嘗試過的生活嗎?你呢,覺得青春是什么?
我想,每一個年齡段都有它的自由,也有它的責任,青春亦是如此。小時候,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著伸手去拿,拿不到的時候就會哭,我們從不會顧及旁人的感受,因為年齡賦予了我們更多的自由,更少的責任,而這之間的差額是父母和社會對于小孩子的那份特別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都知道無論是父母還是社會,這份特別的愛都在變淡,我們如此真切的知道身上的責任越來越多,這或許就是成長的代價,再痛苦再不舍也要面對。所以,青春并不是一場旅行,一場冒險和一場戀愛這么簡單,這些只是青春賦予你的自由,只是青春的一部分而已,拋開了責任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自私。
那么,青春是什么呢?青春,就是在不逃避責任的前提下充分的享受年齡賦予你的自由。在自身條件的范圍內,有怎樣的條件就去做怎樣的事,不用刻意地迎合和改變,如此便好。就好比,師父也覺得應該要有一場旅行,應該要有一場冒險,應該要有三五個死黨隔三差五喝喝咖啡看看電影,但是際遇沒有聽我的。所以,你懂我的意思了嗎?畢竟在二十歲的時候可以心安理得地過二十歲的生活,也是一份莫大的幸運。不過,我也相信,那份不幸運將來會以另一種形式的幸運回到我的身邊。所以我每次看書的時候,我都勉勵自己,看吧看吧,在我二十歲的時候,我拿四十歲的心態來生活,未來我的小公主十八歲的時候,已是不惑之年的我還有一份底蘊,能讓我以二十歲的姿態走進她的生活。
4、關于選擇
大一和大二兩年的涉獵和積淀,我對社會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上對辯論情有獨鐘,所以當時特別想報考武大的社會學專業,不是為了逃避現實,也不是為了一張碩士文憑,更不是為了一份好工作。當時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只是還想接著打辯論,認認真真做做學問。因為,我的內心其實有那么一點點信心滿滿、道德姿態高昂的人文主義情結,對楊昌濟的自閉桃園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也有一份向往。但是,浪漫主義情懷從來就不是冷酷現實的對手,現實比情節要深刻多。
一個人的一生中,在兩種情況下他不應該去投機:當他輸得起的時候,當他輸不起的時候。輸得起,是因為有一點小小的自負,對未來有一點盲目似的自信;輸不起,是因為感覺考武大的幾率不高,而期間的沉沒成本又太大,我不愿意承受。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份長長的清單,寫著美好的事,可是因為某些原因總是被推遲、擱置直到放棄。放棄其實并不難,關鍵是FOR WHAT。師父從來就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不是為了夢想萬死不辭的人。哪怕總有人跟我說若干年后,我們遺憾的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自己沒有做什么。可是,我又想這到底是遺憾還是人性的貪婪啊,我不知道。
當然,有的時候我也懷疑自己,放棄是不是因為不敢堅持,明明是勇氣的問題卻誤以為是生活的問題?后來看到藍航師兄打年輕人應該逃離北上廣的結辯:“年輕人是什么?在變成熟,怎樣變成熟?從小到大我都知道我要追求我的夢想,當我變成熟我才知道,有一件事情比實現夢想更重要,那就是扛起我肩上的責任!夢想或許是我一個人的,但我肩上的責任是我一家人的!當年輕人發現,他們學會了扛起責任給自己的夢想打一個小小的結的時候,對方辯友您說這是逃避,是沒有勇氣,那今天有什么樣的勇氣,比扛起責任更有勇氣?你看,為什么我對辯論愛的深沉,因為我從中找到了共鳴和答案。
成功有很多標準,人生也有很多哲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一生,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生,你愿意為夢想萬死不辭,我也愿意為了責任后退一步。只是,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承擔后果,無論是好是壞,這就夠了。我很幸運,因為從小到大我父母從來沒有干涉過我的選擇;我也很不幸,因為每一次選擇的時候都不敢率性而為。所以,親情不僅是不加干涉的理解,也是將心比心的心疼。因為不得已,我慢慢學會了取舍,畢竟人生總是難以面面俱到。師父希望你能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僅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能夠做什么,面對現實方能忠于理想。你要學著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支點,做最真實的自己。
5、關于愛情
在維茲拉小城,歌德第一次見到夏綠蒂,一個清純靜美的女孩,一身飄飄的白衣白裙,胸前別著緋紅色的蝴蝶結。你看,長得好看的女孩子天生就有一份好運氣。師父也是典型的外貌協會,喜歡氣質型的漂亮女生。說這些只是想告訴你,一個人的外表和內涵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美麗的面龐下,誰敢說那是一顆丑陋的心靈。那一年,歌德23歲,他愛上了一個已經訂婚的少女,帶給他極深的痛苦。當痛苦轉化為文字藝術,他的痛苦得到升華,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輕人,緊緊抱著他的書,穿上維特式的衣服,紛紛去自殺了。
我今年也是23歲,3月底,師父鼓起勇氣第一次跟自己喜歡的女生表白,結果被拒絕了。愛而不能愛,或者愛而得不到愛,少年歌德的痛苦,我也體會到了,雖然沒有得到轉化和升華,也確實讓我有了一些感悟。以前我覺得這輩子,一定要找一個兩情相悅,而且門當戶對的女孩子。我相信愛情不是萬能的,再偉大也要面對現實,所以門當戶對可以盡量減少現實的不確定性。我也相信一個人的感情總量總是有限的,我不愿意拿經歷來透支。所以,我就是有那么幼稚的想著,牽牽手就可以走到永遠,那該多好。
這一次表白,讓我清楚了我的底線在哪里,我可以為了喜歡的人把身段放到多么低。也讓我看清了我性格中的致命缺陷,永遠只會對我感興趣的人和事投入足夠的熱情。所以,有些事只能盡人事,聽天命,除了愛情,不是還有生活么。史鐵生在《務虛筆記里》說:“也許你真的已經成熟,但未必了解命運。等你看清了命運,那時,你才能真正看見愛情。”老實說,我始終沒有看懂這句話,就像我一直看不懂史鐵生。什么是成熟,又要到什么時候才能看清命運?
有人說,在大學,戀愛是一門必修課,但是我覺得它是一門選修課,你不用被聽課,你可以聽你真正感興趣的課,你也可以聽和你身邊人不同的課。我記得微博上曾經盛傳過一段14歲的愛情不是叛逆,兩個初中生14歲相遇萌發愛情,在經歷了13年的愛情長跑后,二人仍然心心相印,終于熬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牽手步入婚姻殿堂。新娘子說:“14歲的愛情不是叛逆,我們只是過早遇到對的人。”可是,什么樣的人,才是對的那個人呢?基督語說,愛是寬容、恒久和忍耐。所以,對的那個人就在這句話里,我現在真的相信了,心性,有的時候比感覺更重要,因為《追風箏的人》里有一句話:沒有良知的人從不承受痛苦。
一時興起給你寫了這篇日志,寫完后師父又擔心會不會顯得有點矯情小題大做了,所以當時并沒有打算要給你看。一方面,是因為有些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遣詞造句的時候總是感覺詞不達意,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其實也不喜歡對別人說,你的生活應該要怎么樣或只能怎么樣。(雖然我經常這么干,還老是一副老學究的樣子,看起來很難接近很難相處)后來,你說:“成不成熟有什么關系,就當是給我人生邁向20歲的忠告吧。”后來的后來,我想那就盡量讓矯情的東西少一點,讓真實的感悟多一點吧,因為我一直相信,這個世界上最能打動的人心就是真實。在幾經刪減之后,又重新構思了一遍,也只是為你提供一種價值參考和選擇,作為你生活的調味料。師父希望它能帶給你哪怕那么一點點的啟發,引你推開上帝關上的那扇門,更深的去發現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