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后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看完了《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和《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軍師聯盟》共42集,《虎嘯龍吟》共44集,兩部共86集,每集45分鐘左右。看完所有劇集,不得不感嘆一句:這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最棒的古裝電視劇。無論從情節設計還是演員演技,都是令我嘆為觀止的。時間跨越五十多年,縱橫捭闔幾代君王,稱得上是鴻篇巨制,人物刻畫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故事情節精巧緊湊,跌宕起伏。這部劇,見歷史,看人心,察人情,小世界,卻含著大天下。
論情。
這部劇中的情,是豐富的。君臣之情,如曹操和荀彧,曹丕和司馬懿。世上的有一些情是隨著歷史的產生而存在,隨著歷史的消逝而滅亡。比如君臣之情。古代的倫理綱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君臣之禮。臣子忠誠于君王,不得有僭越之心,君王禮賢下士,人盡其才。曹操和荀彧,曹丕和司馬懿,他們由朋友變成君臣,身份的轉變在他們之間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我會竭心盡力效忠于你,但是我亦會怕你,我們不再如以前那般隨意,我自會憚你三分,我也會防你三分。所謂高處不勝寒,身居天下最高位,那必然要承受的是最大的孤獨。荀彧是兩難的,一方面因志向相投,立志共同奉養漢室,于是追隨曹操多年,朋友情深,必定竭盡心力為其謀劃,但另一方面,身為忠心不二的漢臣,傾盡全力在曹氏和漢室之間權衡。而面對曹操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權力之位,司空、丞相、魏公、大王,僅一步之遙,荀彧大抵是不愿看到這一幕的。于是,看到曹操送來的空食盒,荀彧對一切已經了然于胸,道不同,則不相為謀。司馬懿一路披荊斬棘扶保曹丕即位,雖也是為了保全全家,但也做到了對曹丕忠心耿耿。二人相知、相交,但在曹丕即位后兩人的關系還是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此君臣之別,永遠地橫亙在二人中間。真心尤在。曹丕彌留之際,看到那個白衣書生向自己走來,何嘗不是心心念念想要再見司馬懿一面,何嘗不是在追憶二人曾經的美好時光,那時,司馬懿還是一介書生,曹丕也還只是五官中郎將,一切都還很真,一切都還沒變。若說曹丕最后的真心給了誰,一個是郭照,另一個則當是司馬懿。
朋友之情,仍如曹操和荀彧,曹丕和司馬懿。劇中的朋友之情更多的是建立在相同的志趣之上,這同我們當今的朋友之交類似,可那時的志趣仿佛承擔了更多,比如家國情懷、百姓民生、宮廷爭斗,歷史總是會對其賦予更多的意義。曹操和荀彧的友誼建立在相同的初心之上,即匡扶漢室,永為漢臣,雖然最后二人已經貌合神離,但這卻成為了荀彧輔佐曹操多年而曹操信任荀彧的根源所在。曹丕和司馬懿的情況則稍有不同,司馬懿出于保全家人安全,而曹丕則想借司馬懿之才智繼承大統,一統天下。在這場征途之中,二人逐漸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雖然這份友誼架著兩人無法逾越的身份的鴻溝,略微微妙,但正是這份微妙,讓我們看到人心的復雜和隱藏在這復雜之后的難能可貴。
親人之情,如司馬一家。不得不說,看完這部劇讓我頗為感慨的是,小孩的成長環境對其性格塑造的影響之大,甚至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先說曹丕,在內心深處,曹丕其實一直都是一個孩子,一個缺乏父愛、渴望被父親認可的孩子。雖然是嫡長子,名正言順的王位繼承人,但父親曹操并不喜歡他,更喜歡小兒子曹植,大底是因為曹植才華橫溢,與自己更為相似。為了培育曹植,不惜看到兄弟二人明爭暗斗。曹丕在這場權力爭斗中一次次受傷,非為權謀所傷,而是為父親所傷,好像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親的認可。曹植在這場爭斗中敗北,事實上也證明他并不適合成為君王,不過是曹操的一廂情愿而已。而曹丕的才干最后其實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王位交給了曹丕,論志向權謀,其實曹丕顯然更像曹操。但是從小父愛的缺失,終至胸中苦悶的郁結,還是讓他不幸英年早逝。歷史仿佛驚人地重演,這一幕又發生在了曹丕的兒子曹叡身上。甄宓因為曹植的緣故不討曹丕喜愛,并且兩人因為政治斗爭而結合,不過是這場斗爭的棋子,缺乏感情基礎。甄宓不受待見,她的兒子曹叡自然也得不到寵愛。曹叡更慘,不僅從小缺少父愛,還目睹自己最愛的母親慘死在自己面前,為了活下去,還不得不對別的女人叩首叫娘,而這個娘還直接導致了自己娘親的失寵。仇恨的種子早已經在曹丕心里生根發芽,以致后來一而再再而三要致郭照于死地。雖然讓人可恨,但也覺得可憐。所謂萬事萬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他這樣做的理由確實也讓人覺得惋惜。可是從小在心中種下的恨太深,如何能夠撼動得了。當曹丕著其母親生前穿過的紅裝,躺在鏡子前,看著鏡子前的自己,就好像看見母親了一樣,他那緩緩流下的眼淚又讓人不由地疼惜。曹叡其實也還是個孩子,不過他比他父親曹丕更慘,不僅得不到父愛,也失去了母愛,但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多年怨憤郁結心中,以至正當盛年,卻撒手人寰。反觀司馬一家,那就成了鮮明的對比。妻賢子孝,和樂融融,司馬懿為救父親,不惜出仕,來到朝堂這個風云詭譎的地方,并且陷入太子之爭,之后為了保全家人,更是多次出生入死,力挽狂瀾,司馬孚為了幫助二哥司馬懿,為家庭出一份力,也甘愿入朝為官。司馬師和司馬昭二人兄弟情深自不必不說,司馬懿和張春華夫妻情深自然也不必說,就算是后來嫁入司馬家的柏靈筠,也最終和一家人相處融洽。家族和親情的力量,總能激發一個人越來越大的潛能,司馬懿即是最好的代表。反之,家庭的不幸,則有可能導致罪惡的深淵,最后不僅吞噬身邊人的生命,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愛人之情,如司馬孚對郭照,郭照對曹丕,汲布對張春華。愛情是那么絢爛,可是又是那樣易于枯萎。愛情,還有很多的一廂情愿和身不由己。如司馬孚癡情男兒,一生鐘情于郭照,而郭照芳心卻早已許給曹丕。但他沒有放棄,這一生,他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守護著自己的心上人。當郭照被關進大理寺監獄,他就在牢門外坐著,他就想那樣陪著她,雖然救不了她,但是這樣陪著她,或許她就不會害怕,僅僅是這樣,就夠了。郭照和曹丕算地是兩情相悅,兩人最終結合在一起,而曹丕還將郭照立為皇后,成為這個朝代唯一一個能與他并肩而坐的女人。另一個癡情男兒,就是汲布。汲布也是為了心上人張春華一直在默默守護著,雖然從來沒有表明過心跡,但是卻在用行動為之付出。后來汲布為司馬懿培養死士估計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張春華的緣故,為了春華的幸福,所以要保全春華的丈夫甚至她一家的安全。歷史激蕩,真相總是殘酷的,蒼涼而溫暖的愛情更加令人動容。
論志。
曹操、劉備、曹丕是一統天下的志,楊修、鐘會是一展才華的志。相對于現代人的志,歷史人物的志仿佛豐富了很多,難怪為何要讀史,以史為鑒,看見那個曾經豐富的自己。曹操親見漢室羸弱,于是自己勵精圖治,一步步變大變強,想要統一天下,結束戰亂。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想曹操是兩難的,一方面漢室衰弱,取而代之其實不是難事,但另一方面,奈何人言可畏,又怕被后世口誅筆伐,因此遲遲不敢有所行動。但其統一天下的志向沒變,這一點是令人敬佩的。劉備的志向是興復漢室,克復中原。或許劉備也是一心想要一統天下,統領中原,但是得找一個令人信服且讓人能死心塌地追隨他的旗號,所以變成了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但就這一點,我想曹操更加坦率。曹丕繼承王位,最后稱帝,當然也就繼承了父親的遺志,而這志向里面其實含著家族的榮耀:我必須守住老祖宗打下來的江山,可不能把這江山毀在了自己的手里。一襲白衣,風度翩翩,那是楊修和鐘會留給我最美好的印象,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大都一心想要進入朝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建立功業,流芳百世,如楊修,如鐘會等。楊修才高八斗,但卻自恃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后憾然離世。鐘會,那個意氣風發的書生形象曾經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最后那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殺人不眨眼的鐘會卻讓我感到驚恐進而不由得嘆息。初心難保,在這兇險的人世,不知有多少人迷失了心智,離開的終難以找到回來的路。
論心。
此心,乃人心的心。我想看看司馬懿的心。依依東望,望的是什么。最初,依依東望,望的就是“畢其一生的抱負、榮耀和最大的成就”,然后,年輕的司馬懿望著老年的司馬懿,“依依東望,望的不是成就,而是畢其一生,是時間”,望是一生,是時間,那就是活著,只要活著。當年楊修被斬首前,最后對司馬懿說了一番話,“你我最大的區別在于你能忍而我不能,我在那邊等著你,若你能忍到最后,過來告訴我,那時走與此時走,有什么分別”,楊修才華過人,卻恃才傲物,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司馬懿若當時攻入城內殺掉諸葛亮,贏得了萬世功名,但是隨后便會被宗親殺掉,功名換來了,卻會失去自己甚至全家的性命,那和楊修有何區別。他明白,活著才是王道。最后,依依東望,望的是人心。這個人心,不僅是周圍人的心,要猜透周圍人的心,并且因勢利導之,并未自己所用。這個人心,更重要的是懂得自己的心,并且順從自己的心而行動并活著,這才是人最應當期盼的,是司馬懿最期待的。不再是別人的手中刀,而是自己的執劍人,這,才是畢其一生,司馬懿所追求的。而幸運的是,司馬懿最終做到了。高平陵之變,他變成了執劍人,利劍出鞘,向天一揮,曾經不在,此刻,一切歸一與他司馬仲達。最后的他,終于不用再茍延殘喘,不用再做別人手中的棋子和利劍,他成了自己的棋手和執劍人,而天下都在他的手中。
一部劇,看歷史變遷,宦海浮沉,看人生百態,世態炎涼。不管是正史、野史,詩歌、小說,亦或是電影、電視,這世上,總有一些人在思考著,并且將其記錄下來,呈現出來,并描繪給眾人看。或帶來視聽的享受,或引起情感的相通,或給人以啟發。人在思考,歷史前進的腳步就不會停下。而在前進的過程中,我們一步步地摸索和試探,最終,見人,見己,見天下。
這部劇,給我的感受太多,聊寫幾句,以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