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寫作,我大概是去年10月份開始的。每天接觸的信息實在是令人目盲,迫切的希望通過以寫作的方式進行內省,形成自己的思想,忌人云亦云,于是便開始了我的寫作旅程。
時間久了,略顯疲乏,有段日子寫作甚至成為了一種負擔。后來,有幸加入了007社群,收獲很大。一方面是加強了自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壞習慣在努力改變。另一方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和一群有夢想的人一同寫作,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成長的路上,也收獲了戰友們不少快樂的陪伴。
記得第一次在社群里發表文章時,戰戰兢兢,因為一直都是日記的形式寫作,很少真的拿出來給別人看。為了輸出高質量的對別人有用的文章,和避免平日里的小情緒,我特地選取了一本時下特別熱的書《好好學習》,為之寫了書評《怎樣好好學習》(題目給跪。。第一次作業,比較細致認真,寫了老長。。干貨還是有的,值得一讀~)。
舊文點評
首先對這篇文章做一個點評,從文章內容,寫作技巧,收獲感悟三個角度來談吧。
第一,文章內容
文章內容看,屬于讀后感的類型。以“知識”為主線,貫穿全文。
文章中有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什么是知識”,作為一個話題的引入,提出了成甲的知識的定義: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第二部分,“斜杠青年的憂桑”,從我比較感興趣的“斜杠青年”的話題,引出了“臨界知識”的概念,斜杠青年們的認知廣度有,但是深度很難增加,斜杠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只有你的認知達到了一定深度,你才能觸類旁通,成為斜杠青年。而提升認知深度的關鍵,就是“臨界知識”。
第三部分,“底層思維與方法”,就是傳說中的干貨部分了,前面兩部分我至少在“說人話”,表達一些自己的思想觀念和看法,這一部分基本就是筆記整理,現在讀來,索然無味,令人發指。
重點談一談第三部分。
這其實是我在目前的寫作過程當中,非常容易犯的一個錯,即太想給讀者呈現一些高質量的內容,于是大量引用別人的東西,而自己卻沒有心領神會。
寫作的一個目的也是給自己做一次知識的內化,而學習知識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新的知識聯結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上,媾和、再生。寫作和做筆記畢竟是有區別的,如果用筆記來糊弄一次寫作,實際上就失去了一次自我反思的機會。此外對閱讀者來說也是一種知識的負擔。
如果我來改進,一定不會像之前那樣大量的羅列,而是取其重點,并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闡述。換句話說,寫作,不要做知識的搬運工,而是做知識的伐木工,把別人的東西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加工,見心見性。
我在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確實一點親切感都沒有,沒有自我在里面,連自己都說服不了的文字,也很難說服不了別人。
稍微再引申一點,我個人比較喜歡的自媒體大V,都是個人色彩非常強烈的,透過文字,非常容易的就能分辨出這是誰的手筆,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比如咪蒙,不討論三觀的話我覺得她的文字的個性還是相當鮮明的,再比如菜頭,鞭辟入里快準狠。
閱讀本質上也是一個社交的過程,我都不能袒露內心,死氣沉沉的文字,又如何掀起讀者內心的波瀾。
第四部分,“光說不練假把式”,這方面主要是我把以上提到的“臨界思維”,結合公眾號寫作來談談如何加以運用。和上一部分一樣,雖然加入了自己的東西,也只是牽強附會,華而不實。
我敢說,在寫完這篇之后,那些臨界思維,我再也沒有在公眾號寫作中用到過。反而如果采取一種反思的方式,指出當前在公眾號寫作中的弊病,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在論述時也更有說服力。
第二,寫作技巧
我不是一個擅長套路的人,對文學技法不敏感,記敘文是流水賬,議論文是瞎胡扯,這是需要以后慢慢學習的。另外,這篇文章的排版還算ok,看著舒服,畢竟本人對排版有一定的潔癖,對交互設計也小有研究,不過還是有很多創新和優化的空間。
第三,收獲感悟。
收獲感悟這部分主要談一談,寫作是否真的有起到一些效果。
對自己來說,寫完之后如飲佳釀,感覺整本書的知識都了然于心,重獲新生!后來發現自己想多了,回過頭來看這篇,真不敢相信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字竟然是我寫的,我真的是完全想不起來文章里提出的概念和方法論了。
還是那句老話“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沒有把知識真正轉化成行動,那些概念性的東西都是過眼煙云。
雖說是一次公眾寫作,對別人來說,我覺得這篇意義也不大,甚至我自己在重新看此文的時候,也絲毫沒有任何想要改變的欲望,可以說很失敗了。因為在所謂的“干貨”部分,缺乏了一些論據和實證,沒有給他人提供一種能夠打開視角的契機。干貨固然重要,濕中藏干才是王道。我覺得真正的干貨文,應該是一種蘸著自己的血肉來寫作的feel,每一個觀點,絕不是輕于鴻毛,而是經過作者的身體力行,蘊含重于泰山的生命質量。
以上部分是對自我文章的點評,后面的部分本來應該是文章的修改稿。但是一想,未來寫作的機會還多,而一次深入反思的機會太難得了。趁著興頭還在,想結合自己最近的所讀所見所思所感,來談一下對寫作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的規劃。
(以下內容就比較個人化了,為自己而寫,戰友們可以選看。。)
寫作與閱讀
前陣子,因為醉心于《奇葩說》,荒廢了閱讀和知識的積累。《奇葩說》是一款被羅胖譽為“給中國這個時代帶來的偉大饋贈”的綜藝節目,它確實讓我體會到了精神上的舞蹈的迷人之處。但《奇葩說》終究是一個娛樂節目,娛樂節目只能給你打開一個窗口,很難教給你實質的干貨。本質上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用心靈才能看到,所以未來還是要更多閱讀以加強積累。
最近重新開始讀書,每天至少一個小時,不管什么類型,來之不拒,預謀邂逅,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手機。
畢業后這一年里,看了不少書,最喜歡的還是看作家的隨筆集,因為真實。喜歡的作家,包括和菜頭、李海鵬、馮唐等等,我覺得他們的文字,給我架構一個非常偉大的人格世界,告訴我,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的熱氣騰騰,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其中,我最難忘的書當屬劉瑜老師的《送你一顆子彈》,這是她的博客文集,無論是剖析民主憲政、還是生活隨筆,都寫的活色生香,精靈古怪,讀起來令人欲罷不能。
讀劉瑜老師的書,我感覺自己對生活變得敏感起來,我覺得即使在平凡的生活里,只要用心,也能從中發現意外的美好。
后來,書里面的一句話后來成為了我的座右銘:
“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
以后絕對要寫一篇文章強烈推薦劉瑜老師的文字,她的筆觸絕對是繁華社會,復雜世界里的一股清流。
另一類比較啟發我的書籍,是萬維剛的《萬萬沒想到》,這本書對我的意義很大,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理工科思維”看世界,當講道理加上嚴肅的科學推理和實驗結論,可以變得無懈可擊。之前很多篇文字都提到這本書,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最近看了《十三邀》的一期訪談節目,許知遠采訪白先勇,于是被白先勇老師圈粉了。
白先勇老師有一本新書,叫做《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很厚很厚的一本書,最近正在讀,感覺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向我徐徐打開。
小時候讀《紅樓夢》,實在讀不下去,因為我沒這個閱歷,詰屈聱牙的文字也根本提不起我的興趣。
過了年少輕狂的年紀,看過人事變遷,路過滄海桑田,方能讀懂《紅樓夢》。
在《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的序言里,有這么一段話:
我覺得,念過《紅樓夢》、而且念通《紅樓夢》的人,對于中國人的哲學,中國人處世的道理,以及中國人的文字藝術,和完全沒有念過《紅樓夢》的人相比,是會有差距的。——白先勇
我覺得互聯網時代里,我們接觸的信息,不可謂之少,但只是流于眼睛,很少直達心靈。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不妨可以做這么一件事,去尋訪中國文化的根,而《紅樓夢》就是這樣一個存在。閱讀經典,也許能讓你在鋪天蓋地的互聯網文字所構成的迷障中,更加的篤定。
《紅樓夢》真的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對理解中國文化,理解儒道釋很有幫助,曹雪芹真的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家,過去看小說我只在乎情節,而在白先勇老師的導讀之下,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玩味,《紅樓夢》里人物的刻畫、意象的含義,都非常之高,原來文字不止是簡單的堆疊,一篇偉大的文字甚至可以說是一件藝術品。
上面提了很多作家,很多的書,我只想說明一個道理,因為我真的覺得,書籍是寫作的重要養料。生活是土壤,那書籍就是水、空氣和陽光。
劉瑜、萬維剛、曹雪芹,分別對應于感性、理性、技法,在閱讀他們作品的過程中,我不光可以找到很多精彩的寫作案例,值得借鑒和學習,也同樣可以打開生活中的多維度視角,書籍像一個萬花筒,激發著我對未來的美好想象。我是一個很少參與社交的人,閱讀就是我的社交,在書海里,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這是閱讀帶給我的寫作收獲。
寫作與實踐
什么樣的文字才能稱得上是優秀的文字呢?
我的個人觀點是必須有態度,有腔調。我們都特別喜歡看一些專業人士的文字,比如《得到》專欄里的李笑來、吳軍、萬維剛等等,因為他們都有非常深厚的人生積累,能夠以一種高屋建瓴的上帝視角來看人世,非常了不起。
另外,我也很仰慕互聯網上也有很多很年輕的寫作者,他們大多和我同齡,卻已經通過出色的文筆,坐擁大量粉絲。
我覺得,這些寫作者的共同點,積累、閱歷、外加一點可以稱得上是靈性的東西。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從小飽讀詩書,讓他們擁有了深刻的思考力,從而領先很多人。
反觀自己,我覺得我該讀書的年紀里,錯過了很多事情。
有一句很雞湯的話,叫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雖然我錯過了不少,但是如果當下不努力,未來我一定會繼續像現在這樣抱怨過去的自己。
而且,我相信,我并不孤獨。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如果沒有遇到英明的父母,或開明的老師,習慣于被安排的人決不再少數。當然,意識到這一點,并勇于尋找人生的突破點,開啟不設限的人生的人,也大有人在。
劉瑜說,在一元論的教育體制下,你會發現,當我們稍微開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后,你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說去學一個東西,而是unleran,你要把你之前學的東西忘掉。于是,每個人的自我啟蒙都成了一個意外事故。
和菜頭說,在我所有的家庭教育里,關于寫作最重要的一課其實就一句話:用你自己的話再講一遍。說這句話的目的,原本是為了避免我背書,考察我是否真的理解了原意。但是,當它成為了一種個人習慣之后,就變成了伴隨我一生的個人能力---用自己的話和大眾把事情講清楚。十六年的學校教育讓我學會了引經據典,我花了接近二十年時間好不容易忘掉才這件事情,終于學會用我自己的方式說話。
我是一個非科班出身的程序員,工作一年,壓力甚大,而如今看自己的編程水平,也不見起色。我覺得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一年的編程,都只是浮于表面,很難深入程序的本質。
先天不足,后天還不努力,必然死的很慘。
寫作也同樣,我覺得我在進入一個自high的瓶頸期,我深知自己的文章不夠好,卻又缺乏一雙慧眼,讓自己走在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上。
常常在互聯網上看到很多經驗分享的平臺,我覺得,別人的經驗畢竟是別人的,必須得親自走過才行,我對一切“你要怎樣怎樣”,持保留意見。
寫作的本質意義上的東西,我不明白,因為缺,所以要補。
如果遇到神助,那最好,如果遇不到,請繼續尋找。
如果想做一個持續寫作者,想嚴肅對待寫作這件事,遲早要會領悟的,否則白來一趟。
以上說了這么多,最后還是要落到“實踐”二字,不管你說懂得多少知識,習得多少技法,不把這些長在自己身上,都還是一句空話。
最佳的努力方式,就是多去實踐。去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去打開人生超鏈接,去敞開身體的裂痕,讓更多的光透進來。
寫作是一種對人生的實踐方式,寫作本身也有很多可實踐的地方。不管實踐的結果怎樣,無論走的是彎路還是正路,這個過程都值得享受。況且,每一次的付出、行動、內省、糾偏,我們都在一步一步的接近事物的本質,何樂而不為。
寫作與人生
這個點扯得比較大。就是突然想提幾個人,我最近印象比較深的,和寫作關系也不大,但希望能從中窺探出一種人生態度。
一個是特備崇拜高曉松,特別喜歡聽他的脫口秀節目,他那滿肚子的才華,那得看了多少書,見了多少人和事啊,典型的博聞強識,“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類型。
另一個崇拜的人是樸樹,最近正在單曲循環他的新專輯里的《清白之年》。這首歌的歌詞寫的好啊,也受到高曉松的盛贊。“此生多勉強,此生越重洋,輕描時光漫長,低唱語焉不詳”,一種奇妙的中華文字的組合。
樸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為了這張專輯,愿意花14年沉淀。說到音樂上的作詞,與高曉松相比,他的底子明顯會比曉松薄弱,如果高曉松靠的是功底,他就是靠的燃燒自己,“吟安一個字,擰斷數莖須”的類型。
如果樸樹再極端一點呢?我想起了《月亮與六便士》里的查爾斯,身為銀行職員的他,四十歲的時候拋棄妻子,帶著40元就孤身一人來到巴黎學習畫畫,一路波折,最后流落荒島依然對畫畫堅持不懈,最后他終于成為了知名的畫家,但那時他已雙目失明,風燭殘年,流落荒島,行將就木。這是一個真正為藝術獻身的人,他的人生可以說成了絕唱。
我想,任何一個能夠堅持寫作并把這件事認真對待的人,一定是有著或大或小的英雄夢想的。
我很享受寫作的過程,它帶給在不確定的時代里一絲確定的東西,比起蕩氣回腸的查爾斯式的人生,我覺得高曉松式的人生更適合去效仿,查爾斯走的是硬坡,高曉松走的是緩坡。相比來說,高曉松的套路更適合大眾,即活學活用,以寫作為樂。
還是那句話,寫作帶給我的,一定不是某個終極意義,路上的風景比最后的終點要重要的多。我堅持寫作已經半年多了,它變得呼吸一樣自然,即使再渾噩或是癲狂的一天,我也知道還有寫作這一件事要去完成,于是回歸平靜,刻下迷茫,記錄歲月,笑看時間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