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是惡的。有人這樣說,有人那樣說。

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老子說“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因為有善,才有惡,因為有惡,才有善。在天地之始,民風未開時,其人不知有善惡,因而無善惡。假如人的本性是善惡,那么無論是天地之始還是現在未來,無論是否有善惡之名,善惡之實總是存在。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展開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孟子的意思是善就是仁義禮智。人皆有四心,四心為善之端,所以人性本善。可是,人除了這正向的四心,也有反向的四心。它們是利己之心,欲望之心,自是之心,怠惰之心。利己是貪爭之端,欲望是罪淫之端,自是是傲慢之端,怠惰是虛偽之端。惡就是人的貪爭、罪淫、傲慢和虛偽,人皆有反四心,因此人性本惡。荀子就執此說,所以他說“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

為什么本性善惡之爭千年不休?

因為善惡非人本性。以善惡度量本性,是用重量單位度量尺有多長;用長度單位度量錘有多沉。

善惡是人之事,以事論本性,無異于以一個人的面目論所有人的面目。有丑之人,因而人面本丑;有美之人,因而人面本美;有不美不丑之人;因而人面本不丑不美。有善之事,因而人性本善;有惡之事,因而人性本惡;有不善不惡之事,因而人性無分善惡。

彼之善惡,非此之善惡。

曾經的善,今日不一定為善;曾經的惡,今日不一定為惡;一個民族的善,在另一個民族不一定為善;一個民族的惡,在另一個民族不一定為惡;一個宗教的善,在另一個宗教不一定為善;一個宗教的惡,在另一個宗教不一定為惡;一個職業下的善,在另一個職業不一定為善;一個職業下的惡,在另一個職業不一定為惡。

善惡隨時間,隨地理,隨人群而變。

如果人的本性也隨時間,隨地理,隨人群而變,那就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群的屬性。

人的本性,是人與生俱來,不因時間,不因地理,不因在社會的位置,而變化的人的根本特征。

以可變的善惡,論不可變的本性,不可。

樹葉向陽而生,樹根向水而長。何處何事利于生存,人便往何處,便行何事;何事何處害于生存,人便避何處,便不行何事。

人之本性,趨利避害。

善有利于人,人趨之;善有害于人,人避之。惡有利于人,人趨之;惡有害于人,人避之。

有人說,善必無害于人,惡必無利于人。怎么可能!

善若必無害于人,天下皆善矣;惡必無利于人,天下無惡矣。所以,事實是,善常損人,惡常利人,只要把人限定于行事的人。

有人說,那為什么有圣人?

不是每個人都心有天下。看路邊的凡人,為生活勞碌奔波。莫說天下,連自己的家人都快容不下了。

趨利避害,利害的尺度是心的廣度。心只有自己,則只做利于己的事,避開害于己的事;心有家庭,則會做利于家的事,避開利于己害于家的事;心有天下,則會利于天下的事,避開利于己利于家害于天下的事。所以人有凡人、高人、圣人之分。但不管何人,其本性不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