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淼淼小學組織春游,我被一張照片打動。小朋友們騎在班主任身上,他躺在草地上,仰頭在笑。照片里的孩子們,陽光寫在他們的眼底,笑容純稚。
每周我也與孩子們相處。他們亦會這般抱著我、壓著我,表達著他們的愛。那時我內心涌動著的喜悅與得到他們甜甜的吻一般,甚或更多。
因而,一張照片足可見到老師的好。
都說一年級的孩子依舊是天真的,可是,世俗的標桿也會毫不留情地豎立在孩子面前。
所以有時會聽到這樣的故事,老師去批評那些懵懂的孩子,批評他們的父母,沒有教出會做人的孩子,不懂得對老師甜言蜜語,不懂得給老師端茶遞水。
如果這是批評高年級孩子,我尚且理解。可這批評落在一年級孩子身上,卻讓人害怕。這批評的背后意味著有孩子做到了,且不止一個。
那些孩子,也許你的身邊也有,也許個性也有不同,但相同的,應該是眼底缺少了一份純稚的光芒。
我能理解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在催熟著孩子,聲光游戲、舞臺表演、師長的期待。那些特別稚拙的孩子沒有機會上臺,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稚拙,甚至被老師同學視為差生。也許他們可愛,但站在那些成熟的孩子身邊,他們遠遠不夠出彩。
心智的成熟有早有晚,晚一些的并不意味著差。只是在當下,會落后一點點,有時,僅僅是一點點。
而教育最大的殘酷卻是容不得一點點慢。
他需要父母有強大的內心,不會失落不會遺憾不會忿忿不平不會恐慌。
曾經,我們為孩子牙牙學語時的每一個字,蹣跚學步時的每一步欣喜若狂。
而一旦進入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必須跟那些發展的最成熟的孩子比賽,甚至每一項的標桿都必須是最好的那個。
他只是想被看見被欣賞,有人可以陪著他鼓勵他幫助他,不計較他走得快還是慢。這樣,他一定也能走到人生的巔峰。
我們能不能明白,小學階段的每一次考試,每一次比賽,就像蹣跚學步的孩子那搖搖晃晃的步伐。即使他會跌倒會受傷,也都是他獨立行走的過程,是成長的必須。
看見孩子的稚拙,理解孩子的稚拙,善待孩子的稚拙,珍惜孩子的稚拙。一個生命,在他最初的時刻被如此對待,他的生命會是豐盈而快樂的。
我相信,這是教育最美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