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去理解那些你喜歡的事物

來廣州已半月有余,在這原本是春天的時段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這城市天氣的多變,時而冷如冬,時而熱如夏,時又涼似秋。用我看過最平民化的表達來描述是:找秋褲,脫秋褲,曬秋褲,再找秋褲。這春夏秋冬的隨機播放還真是讓人找不著適應的節(jié)奏。也是正因為如此,我格外關注明媚陽光的降臨。

我喜歡曬太陽。

宛如我是一種已被暗閉太久的植物,極需要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每當起床后,看到窗外的陽光開始將樹葉印制成樹蔭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是我開飯的最佳時刻。這樣的話,在飯后,我便能順路到江邊散著步曬一會太陽。仿佛那才是我的正餐。而那個時候的我,會比陽光更為懶洋洋。

但很多時候,很多東西都不會按照你計劃那般有節(jié)奏進行的,需要做好如期不至的心理準備。迎著陽光一臉得意走進飯館,出來時,很多次都是烏云密布的,密到整個天空就是一片云。這個時候,我會向喜歡的人抱怨:啊!沒陽光了,要死啊!

但盡管如此,我還是會習慣性地走到平時站著曬太陽的位置,抬頭看著天空幾乎同一個位置,那個我知道平時太陽要是露出來,就一定會出現(xiàn)在那個地方的位置。悶悶不樂地等,等上一刻鐘左右,然后失望而回。我想我真的是為了下樓曬曬太陽才順便吃飯的。

我喜歡散步在江邊時,

看與單車有所聯(lián)系的人和事物。

也許這已經(jīng)成為我的一種消遣方式。

看到過在江邊練習騎自行車的,那是一位穿灰褐色長裙的女生,正在踮著腳尖“架”馭著一輛Mobile lite搖擺不定著。這個情景讓我莫名想到,我喜歡的一個人練自行車時,也應該會是同樣的姿態(tài)。想著就笑了。

我想著去找一輛OfO小黃車,開鎖后推到她面前,然后告訴她,學自行車還是用小黃車練習會順點,學會后再用Mobike的騎行。Mobike的座椅調(diào)不了,對于女生而言還是太高。說完,我應該是親自示范了一下,“架”著小黃車,膝蓋微曲,雙腳蹬地,蜥蜴的步伐,蹬蹬蹬地向前挪動了幾米,然后回頭對那姑娘說,“瞧!這樣學習,你永遠不怕摔倒……”

畫面感猥瑣得我都想不下去了,更不說行動了,所以實際的情況是,我頭也不回地漠視她,路過,宛如她是被我灑脫甩掉的女人,她那落寞的背景穿過我無情的心,被刻留在了江邊。

另外一次,我靜靜站在樹蔭旁邊,獨自制作屬于自己的陰影。樹蔭里,站著三個青年男子,在喝水吹水(聊天),他們的三輛自行車就停在距他們幾米外的地方。

江邊行人來去悠悠,我忽然察覺有異樣的眼光朝我這邊看來,仔細一掃尋,原來是不遠處正在行走著的一位大媽,看的是她前方左側(cè)的Mobike單車,她像是遇到新鮮好玩東西時的小孩子,好奇都從心里溢流到臉上了,行走的身軀都已經(jīng)機械地路過了單車好幾米,頭部還像是指南針的指針瞄向了單車的那個定點。我沒想到的是,她還具有大多數(shù)小孩都常有的優(yōu)點:動手能力特別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轉(zhuǎn)向折返,一步兩步,咔嚓一聲,魔鬼般地將其中一輛Mobike單車給鎖上了。旁邊的幾個青年和她對視了幾秒,才反應過來怎么回事。又不好意思跟大媽杠上,只好掏出手機重新給車開鎖。

當時大媽的表情,讓我想起了姚明。


那三個青年坐兩輛Mobike lite走了,沒錯,是三個人,騎兩輛,我當時看著就懵了,立即過去按壓那剩下的一輛Mobike lite的后輪蓋,這硬度竟能承受住一個一百來斤的小伙,比起之前看到的讓小孩坐在車籃上的畫面,更讓我覺得,奈何你Mobike單車做的車身再怎么堅固,果然還是人民群眾的智慧更勝一籌,雖說在這里,并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智慧。

每天我都能看到各種騎行的畫面,這是繼上次我來廣州,看到的最大的變化,越來越多人喜歡騎行單車。

我喜歡這種變化。

在那些人的神情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快樂和舒適。

這都得益于各大單車平臺,是他們之間的競爭所帶來的一點商業(yè)之美,雖然在此探索商業(yè)模式的過程中也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問題。

但我仍然還是想看到,那些美好的,都能持續(xù)下去……

我在嘗試著,去理解那些我喜歡的事物。

它是什么樣子的?

它還可以是怎樣的?

它還能持續(xù)多久?

……

至少,當那些我喜歡的事物哪天真的消失了,也能夠知道當中是基于怎樣的原因造成的,而并不是一無所知。

甚至,或許也能為自己喜歡的事物做些什么,讓它們更好的存在著。

所以,我開始去理解共享單車,并嘗試分析它。

也就是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我察覺到,目前的單車市場所呈現(xiàn)出的那一點商業(yè)之美,不過是暫時的,支撐的基礎十分薄弱。它是靠資本生硬搭建上來的,還沒能形成堅固的底層。

美,主要體現(xiàn)在哪方面?

租還單車很便捷,騎車舒適也時尚,更多的人開始愿意選擇這種休閑而健康的運動方式,讓綠色出行盛行起來。

人們?yōu)槭裁磿X得用車很便捷?

較于政府的公共單車,目前的共享單車其還車場景幾乎都是隨時隨地的了,而因為有了之前的不便捷作為對比,更能將還車便利的特點放大;

因為單車平臺拋棄式在城市中投放過量的單車,使單車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盡量隨處可見,市民比之前更經(jīng)常遇到停放的單車了,覺得很便利;

單車的外觀設計比以前有逼格,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式運營和使用,也一定程度上能讓人對單車產(chǎn)生正向的評價,覺得更便捷。

然而,當各單車平臺的資金不再足以供應更多的單車,同時,已經(jīng)投放在城市中的單車因折舊或受損嚴重,以及后期維護乏力,人們找到的更多是問題車輛或臟車,或者感覺某些地區(qū)的單車越來越少,我想,很少人還會覺得這樣的單車形式很便捷。

就我遇到的來說,每次散步在江邊,看到別人騎著單車唰唰從身邊行駛過,我也有要想騎車的沖動,實際上,看到我最喜歡的Bluegogo單車時(是我體驗過最好的單車),我都會選擇解鎖騎行,但基本上遇見5次,我只能成功騎上1次,其他的基本上是恰好遇到了有問題的車子。還記得上次就是在開鎖以后,踏上腳踏“嘩啦”順了一圈,才發(fā)現(xiàn)車子鏈條沒了,只好鎖上車,拍照上傳問題給平臺。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這樣的美好的基礎是脆弱的,因為一旦平臺資金跟不上,它就很容易瓦解掉它在人們心中的美的畫面。

但是當這樣的情況發(fā)生的時候,很大一部分人卻只會去批判和抱怨那些沒有素質(zhì)的人,他們不了解也沒想過去了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那時他們的理解都變成了一種偏執(zhí)。

通常說用車便捷的人是在怎樣的狀態(tài)下?

休閑。我發(fā)現(xiàn)那些說用車很便捷的人,往往是處在休閑狀態(tài)下的時候。而非他們真的將單車當作是剛需去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時候。

在江邊行走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些人根本不是刻意在找單車,而是當他們走著走著路過一輛停著的單車時,會折返回來選擇騎車代步。又或者是看到別人騎車時,自己也想著要騎。而我,也常是這樣。

這種在休閑狀態(tài)下喚起用車行為,多次發(fā)生以后,極其容易讓人產(chǎn)生“找車很方便”的結(jié)論,但實際上,人們并沒有預先有“找車”這個想法。他只是遇到,然后事后選擇,而非事前決定。在我還沒有將自己代入另外一種角色之前,我也一直被這種感覺“欺騙”著。

哪部分情況人又會覺得用車不便捷?

而對于事前就打算要用單車騎行的方式出行的人,會有更多時刻可以體會到“想用車卻看不到有車可用”的尷尬。

我曾試過連續(xù)好些天將自己代入一個“每天都需要騎單車到兩公里外的地鐵站坐地鐵”的上班族,這樣定位以后,我才察覺到,用車并沒有想象中的便捷,甚至感覺很費時間,因為有好多次,要么找不到車,要么需要花六七分鐘去找,要么找到的是問題車輛。這樣耗時的感覺在我休閑時的用車情景下是幾乎感受不到的。

休閑之時,想騎車的人,會自動忽略掉用了多少時間去找車,甚至僅是,當其遇到車時,才再去選擇騎行,而并不是事前計劃。這種沒有預期的行為,也就不能產(chǎn)生“預期與現(xiàn)實的落差”提醒人去察覺當中的不便捷。

如此看來,單車平臺,原本主要是想著要幫助人們解決“城市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實際卻主要提供給人們一種便捷的休閑運動方式,這樣人們對于單車的使用頻率其實并沒有他們預估的那么樂觀,甚至就單輛單車的平均使用頻率,可能是在零點幾的頻次量級了,也即是說,同一輛單車當天被使用的次數(shù)很少,甚至有些單車在一天之內(nèi)根本沒人去使用。

各大平臺投放大量資金去支持用戶免費騎行,往好聽來說就是培養(yǎng)用戶對自己品牌單車使用的習慣,實際上就是提高單車的使用頻次。但是越是如此,用戶本身對于單車品牌的忠誠度是很低的,短期內(nèi)或許效果很好,但一旦沒有后續(xù)的補貼,又會回到便捷性的問題上。

而如以上所說的,單車投放的量,單車的折舊受損程度(后期的維護),以及是否快捷解決人們關于“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都會影響人們對單車便捷性的判斷和評價。

假如我沒有去理解共享單車這些,我不會知道這個事物,它實際上在經(jīng)歷怎樣的變化,以及它給人帶來怎樣的感受。而當我真的去思考其時,我又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很弱小的,我就著它所產(chǎn)生的問題,以及帶著讓它更健康成長的期待,去設想它未來可以是什么樣子什么姿態(tài),于是我寫了《定樁才是共享單車的未來》這篇文章。

在思考當中,我也開始慢慢明白,為什么會有很多人不能夠坦然面對自己喜愛的事物變了味道或者慢慢消逝。如果從一開始,他們就不曾想過去理解它們,也不曾想方設法去留住它們,當它們真的不再如初之時,他們更多的會是不甘或不知所措。于是會找情感宣泄的出口,矛頭一致對準一個談不上實體的群體——人的素質(zhì)啊……

對事物有喜愛之情的尚且如此,而那些覺得怎樣都無所謂的呢?或許會跟著大眾的輿論一起說著,就是那些人沒素質(zhì)嘛。完全沒有自己的看法。

去理解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是靠近它的更好的方式,至少在和它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保持住一份美好,甚至包括它的離去,都是在你心理準備范圍之內(nèi)的。或許它的離去,你無能為力,但至少,知道它真正離去的原因。你將珍惜更多。

活在當下,

理解當下,

無論是喜歡的事物,

還是,喜歡的姑娘。



也許你還想看:

定樁才是共享單車的未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