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6月9日

昨天看到微博上有分享《56 up》是BBC做的一個紀錄片系列,跟蹤采訪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從7歲到56歲,每隔前記錄一次。總共有三集,我還沒看完,今天試圖在網絡上搜索種子,差點中毒。

看得我很是感嘆。很想寫點什么。但總覺得會流于表面:人生只有一次,是一次十分寶貴的饋贈。相對于宇宙,人類歷史只有一瞬,而相對于人類歷史,我的存在只有一瞬。無論用什么方式去踐行我的人生信條,也許最終我都會像《本杰明巴頓奇事》那樣“let go"

我真想試試let go,不是因為我相信有天堂或者來世,是因為我真的很想體會一些20歲的人根本無法體會的東西。前一陣子看到文章寫安全感十足的人會大膽的戀愛,大膽的分手,追逐權勢,享受物質。我看完頗有些贊同,我相信我閉上眼睛還能再睜開,我覺得我總能被原諒,當然我也不是無所顧忌,但世上除了死生,哪一件不是小事?所以總而言之,我的存在,年輕的人類的存在,就是殘忍的。我的父母那輩的人在畏懼必然要來的命運的時候,變得有些輕信和僵化,有一次飯局,我不勝其煩,脫口而出呵斥他們腐朽。父親只是安靜的看了看我,沒有回嘴。

說他們腐朽,簡直是直言他們必然會淘汰,我依然覺得我挺對,但是又不盡然。

說起來,不是那個年齡的人,還真的沒法理解那種感受——我這輩子好像也沒白過,挺值得,這是第一印象。但是接下來做什么好呢,做什么去抵抗那強大的虛無呢?含飴弄孫?搞搞保健?找找故人敘敘舊?

我真不愿意活到退休,以便有機會拷問自己的靈魂。

我也不能成為任何一個別人去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即使我得到了機會,讓別人敞露了自己的內心給我瞧瞧,我也不能確保在這個傳遞過程中信息沒有失真。我可以描述:快樂,失望,沮喪。但是你沒法真的知道那是什么。我可以說得很具體,具體到某個點,我可以描述的很精確很傳神。但我們眼里看到的仍然不是同一個世界。

我只能在世俗的意義上不辜負別人,當別人有情感的需求時,我照大眾認可的要求表演。有物質的需求時,我實在的付出。我盡量讓某些人相信他不是一個人走在這世界上,即使我自己其實不很相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只不過遠遠地看過去,像群島,這就是我看紀錄片的結論。我沒有學到什么,我的感嘆飄落在空氣之中,現在已經忘了。

哦哦,其實還有一個叫Neil的人,他年輕時是流浪漢,老了后有一份工作,成為了自由黨的議員。他從未結婚,堅持寫作,可惜無人回應。他說通過節目認識他的人總是寫信聲稱很理解他,實際上他們一點也不,他現在能比較誠實的說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即使聽到了這些想法的觀眾,我們,依然不能理解他。

道可道,非常道。為何要理解呢?

不開心的時候,在心里藏一點開心的事情,偷偷拿出來安慰自己。我有時候走著走著就笑了起來,就是我又沒事偷著樂了。總有人問我又在笑些什么,我很想說:“僅僅是因為和你走在一起,我就會開心。”這是真的,與喜愛的人走在街道上,不能理解的兩個人說著笨拙的話互相安慰著,甚至為了沒有意義的論點爭吵。還能挽著手,互相看一看。知道彼此心中都豎著友善的旗幟,我真的不能更加滿足了。

所以,即使有一天走向了虛無,我也會樂一樂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